清代的女力突圍:用寫作為自己創造不朽的明清女作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距今約250年前,中國傳統社會的女作家也遭遇類似男性霸權的困境,不過她們寄情於寫作,試圖走出閨房,以抗衡男性文人掌權的主流社會體制規範,表達更深層的情慾感受與對家國社會的關懷。
整理報導:莊崇暉
美術編輯:張語辰
中研院活動精華
2017年12月「知識饗宴」演講主題:「從才女之累到才女不寐──清代女性小說中的情感與想像」,邀請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胡曉真從清代的彈詞小說,闡述女性作家如何在中國傳統社會藉由文學找到壓抑生活的破口,發展屬於女性作家的文藝社群,進而書寫女人心事。
19世紀末,全球女性才逐步擁有投票與參政權,時至今日,許多社會運動者依然奮力在男性掌權的社會中爭取女權。
然而,距今約250年前,中國傳統社會的女作家也遭遇類似男性霸權的困境,不過她們寄情於寫作,試圖走出閨房,以抗衡男性文人掌權的主流社會體制規範,表達更深層的情慾感受與對家國社會的關懷。
不願為累所累的李清照
胡曉真於演講中分享,漢學家艾朗諾(Ronald Egan)曾指出,中國傳統社會普遍認為女性的文藝之才是重擔、負累(burden),女性作家的手筆如同身體的一部份,不應該暴露。因此,彼時女性創作者不管寫得多好,都無法安心地把作品流傳出去,多數寫完後即焚燒或死前全部毀棄,才能確保自己是清白的、受人尊敬的菁英女性。
即使如此,仍有女性創作者展現不一樣的態度。
詞人李清照,便試圖衝破宋代社會對女性的限制。
李清照除了寫尋尋覓覓,也有許多對大時代不滿的作品,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胡曉真引述艾朗諾的觀點表示,宋代並非沒有女性寫作,只是沒有廣為流傳,而李清照不忌諱傳播作品,且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和男性文人相同的地位,剝除社會強加於女性之「累」。

《再生緣》中的明清女性心聲
相較於在男性文人把持的社會中掙扎的宋代女性,明清時期的女作家雖然仍受社會規範限制,但創作慾望更發達,作品流傳更廣。胡曉真說:「明清時期女作家會形成地域、師門、家族或心靈上的群體,全心全意投入創作,廢寢忘食,以此為榮。」不過,女作家並沒有因此擺脫負累,還是持續掙扎奮鬥。
因為「正位於內」仍是彼時女性的枷鎖。
其中,就敘事文學來說,流傳較廣的屬清代女作家陳端生所著的《再生緣》,多達60萬字的書中描寫元代的三大家族故事:女主角孟麗君才貌雙全,但為躲避他人構陷,女扮男裝且更名潛逃,之後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官拜兵部尚書。雖與夫婿身處同一朝廷,但並未相認。後來因酒醉暴露身份,父親、未婚夫和皇帝不斷壓迫她承認自己為女性,致使她進退兩難。
然而,因為作家陳端生的真實生活遭逢鉅變,《再生緣》隨之戛然而止。中斷寫作14年後,受盡人生磨難的陳端生重新提筆寫作《再生緣》,不過最終仍沒有完成,而由後人增補結局。
胡曉真表示,儘管陳端生歷盡艱辛,面對女性生命困境有許多反思,但《再生緣》女主角孟麗君應該卸下官服,重新戴上金釵?抑或無論如何也不應放棄政治生命?陳端生似乎仍無法替孟麗君作出抉擇。
清代女性的密語之地:彈詞小說
胡曉真指出,《再生緣》在江南地區流傳廣泛,主因也是使用當時流行的講唱藝術「彈詞」形式創作。
彈詞以七字體為主,韻散交雜,表演時以三弦、琵琶伴奏,風格細膩柔美、纏綿。而明清女作家選擇彈詞,是因為當時女性喜歡聽彈詞表演,預期其他女性可能也喜歡,自然以此形式創作。
再者,彈詞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男性文人對於女性用彈詞形式創作根本不屑一顧,不讀也不看。胡曉真表示,壞處是女性作品無法得到更多注意;好處是女性可以寫出詩、詞中不便表達的情感慾望,而不碰觸到當時男性文人的主流社會規範,藉此擺脫不少才女之累。
以文學突圍 創造不朽的可能
胡曉真進一步欲傳達的是,不論是李清照或是陳端生,明清女作家的寫作都在為自己創造「不朽」的可能性。此語源自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對當時女性而言,名聲隨血肉灰飛煙滅是非常深沉的恐懼,因此女作家追求留存於世的可能,而立言即是在閨房也能從事的創作活動,寫虛構小說時也在寫自己,所謂「才女不寐」即是從追求不朽的創作中產生。
除了追求終極的人生不朽的生命意義,根據胡曉真的研究,以《再生緣》開展的文本網絡也可以看到清代女性小說發展的重點,包括走出閨門進宮當官,建立個人公眾事業,以及探索個人情感與情慾的可能。
但因時代限制,故事幾乎都是以女主角「女扮男裝」推展情節。
《再生緣》的餘波蕩漾:女扮男裝的實驗寫作
如清代李桂玉的《榴花夢》盛極一時,故事中的女主角幾乎都透過「女扮男裝」追求成功。《榴花夢》的女主角桂桓魁生於唐代,女扮男裝經略天下,文治武功震古鑠今,因而被皇帝封為藩王。此外,也絕不會忽略女性的情感面,如《榴花夢》中深刻地以血淚刻劃桂桓魁和女扮男裝的表妹的同性之情。
胡曉真說:「榴花夢中的性別轉換很複雜,包括情慾、感情佔有,以及與男性競逐的情節,太多層次都值得當代讀者去想像。」
清代作家邱心如則認為《再生緣》的孟麗君不肯換回女裝,讓父母憂心實為不孝。因此,其著作《筆生花》便設計一位近似孟麗君的女主角。不同的是,主角沒那麼堅決地跟社會體制衝撞,而是選擇接受女性命運,把不滿埋怨藏起來,以不得已的心情面對未來人生。
然而,清代女作家侯芝則認為《再生緣》打破天地的、陰陽的、男女的和諧,必須要彌補。因此侯芝的《再造天》寫道,孟麗君寵溺夢想成為武則天的女兒,最後真的實現女皇統治,卻造成國家動盪、遍地瘡痍。但是故事重點不在孟麗君的女兒,而是孟麗君如何反省自己的過去。胡曉真認為,儘管侯芝指出《再生緣》危險的一面,但仍可看到她想像武則天形象的女性時,不自覺流露出欣喜和痛快。因此,孟麗君的自省並不能消解小說中女性想成為強人的意志。
受《再生緣》影響,清代女性文學作品遍地開花,不過從結局的差異還是能看出當時女性於傳統社會中的不同認知、妥協與掙扎。
胡曉真於演講總結時提到,在當代重讀這些小說,不能僅以女性主義、性別革命的單一想法看這些作品。因為女性彈詞小說除了不斷在文本中展現自我,同時也深具家國意識,以及強烈的情感表達,和對社會體制的屈從與抗衡等多重意涵。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