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勞基法列車「硬開過去」了,我們除了怒罵還能做些什麼?

勞基法列車「硬開過去」了,我們除了怒罵還能做些什麼?
2018年1月18日,群眾聚集立法院周邊,抗議勞基法修正案。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切記,勞基法保障的不只是在場抗議者,還包括了你、我和幾乎所有的勞工,若下次再遇到抗爭的勞團,各位是否能以不同的心態面對呢?除了工會組織率低、勞動意識的教育,甚至是勞動價值的認知,都是台灣亟需加強的。

勞基法修法在爭議聲中如期過關,卻留下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像是勞動權觀念、對勞工抗爭的同理心,以及修法的後續等等。不久前,反對修惡勞基法的勞團,跳下台鐵月台發動臥軌抗爭時,卻遭部分旅客以及觀看直播的網友生氣大罵,冷血地高喊要司機開過去。

這很明顯是一個同理心、勞動權益的觀念問題,令人相當感慨;晚了一點回家,跟一部可能讓勞工過勞的法律相比,孰重孰輕?試想,若這些網友自己或親友可能因修惡的勞基法而過勞,他們還會這樣對臥軌抗爭的勞團嗆聲嗎?歐洲各國時不時就在罷工阻斷交通,有見到他們的國民這樣咒罵嗎?相較於歐洲,台灣勞動意識,以及勞動權教育的不足,也是修法之外應該積極改善的問題。

儘管過勞在台灣層出不窮:因合法卻不合理的過勞排班而猝逝的台鐵列車長、看似遵守七休一,卻因休息時間被實習排滿,導致過勞病發的北醫實習生。還有之前各式的交通意外、全聯過勞的員工等等。從以上的例子便能得知,即便不一定違法,勞工一樣面臨各種過勞的風險。這樣的勞基法,怎能再有增加加班上限、放寬七休一以及縮短輪班間隔的修法?雖然如此法案還是通過了,只能督促政府落實勞檢、參考國外經驗,將台灣相當缺乏的勞動權益觀念融入教育和政令宣導中,並積極推動各式企業成立工會等等。

回顧歷史,這其實已是第三次勞工團體不得不出此下策臥軌抗爭。1996年時,遭工廠惡性倒閉而中年失業,且拿不倒退休金的關廠工人發起了平交道的臥軌抗爭。第二次是2013年時,勞委會竟花費兩千萬元請律師提告,為了要連本帶利追討當年給這些關廠工人的就業貸款,面對中年失業的惶恐以及勞委會的大陣仗追殺,工人們逼不得已跳下台北車站月台臥軌抗爭,受阻的人們竟怒吼「開車!全部壓死」。

第三次,2018年1月8日的反對勞基法抗爭,儘管學者專家早已提出專業見解以及國外相關經驗,指出這次修法的問題,且許多大學教授、學生社團均連署反對的情況下,執政黨挾國會過半優勢和史上最大陣仗的蛇籠拒馬,仍強行修法時,不得已而臥軌抗爭的勞團再次遭罵「開過去!」,對照歐洲人的開明,台灣人是否該省思一下?抗爭會造成不便沒錯,但該負責的究竟是受害的勞工,還是修惡法律的政府?

交通受阻,每個人應該都會心情不佳,但我們是否能體諒弱勢勞方,當執政黨執跳過討論、強勢表決通過修惡的勞基法之時,勞方還有什麼選擇?

為什麼外國人能淡定面對勞工各種阻斷交通式的抗議,而我們不能?試著拿出多一點的同理心吧,若你的親友會因為這修惡的法律而過勞,你是否能借一些時間讓抗議者表達訴求?切記,勞基法保障的不只是在場抗議者,還包括了你、我和幾乎所有的勞工,若下次再遇到抗爭的勞團,各位是否能以不同的心態面對呢?除了工會組織率低、勞動意識的教育,甚至是勞動價值的認知,都是台灣亟需加強的。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