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人數雪崩式下跌?因為全台都是到處都是「一模一樣」的景點

觀光人數雪崩式下跌?因為全台都是到處都是「一模一樣」的景點
Photo Credit:
左上3Q_9527@Flickr CC BY SA 2.0
右下Bunkichi Chang@Flickr CC BY SA 2.0
左下Bryan Hsieh@Flickr CC BY SA 2.0
右上Bryan Hsieh@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重振台灣觀光體質需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民間一起合作,但中央政府方面,「交通部觀光局的位階太低」是多位業者不斷質疑的問題。

有媒體依據觀光局統計,盤點出全台遊客衰退景點前十名,包括墾丁、太魯閣、阿里山都「名列前茅」。學者表示,全台太多沒深度、同質性高的觀光景點,讓遊客去過一次就不想再去。

中國遊客不來,墾丁、太魯閣觀光人次「雪崩式下跌」?

《蘋果日報》統計觀光局每月「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資料,比較2017年1~9月及2016年同期,各觀光景點的到訪人次,排出台灣旅遊觀光景點遊客衰退前十名:

  1. 墾丁貓鼻頭公園:減少74萬8,786,降幅-59%
  2.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減少59萬7,159,降幅-43%
  3. 國立中正紀念堂:減少188萬7,796,降幅-35%
  4.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減少52萬5,211,降幅-29%
  5. 花蓮鯉魚潭風景特定區:減少33萬1,012,降幅-25%
  6. 淡水漁人碼頭:減少44萬3,892,降幅-20%
  7. 國父紀念館:減少89萬2,121,降幅-19%
  8. 日月潭風景區:減少53萬6,638,降幅-18%
  9. 台北101景觀台:減少36萬565,降幅-18%
  10. 國立故宮博物院:減少52萬4,121,降幅-14%

《蘋果日報》記者採訪墾丁旅行團導遊、太魯閣遊覽車司機、九分聯合辦公室、阿里山自治會長林清雄和老街商圈理事長陳瑞穗,他們都表示到訪人次下降,主要是因為中國遊客減少。九分聯合辦公室就表示,現在雖然有日本、韓國、東南亞遊客的遞補,不過中國遊客的人數和消費力道不是其他遊客所能取代。

《中國時報》報導,但太魯閣管理處副處長張登文解釋,2017年來訪人次為465萬人,較2016年增加13萬人次,微幅成長3.3%,雖比不上有中國遊客時的巔峰600多萬人,但回歸過往400逾萬人次參訪的平均數量。

張登文也說,遊客人數統計數量來自遊客中心,受到園內各步道景點位置不同,入園遊客不一定會進入遊客中心,觀光局單以遊客中心為依據較不客觀。

《ETtoday》報導,除了以上前十名,逢甲大學統計行銷研究小組也調查逢甲商圈,發現2016年期間,造訪逢甲商圈人潮為1,218萬人次,比2015年少了109萬人次;101.2億元的總商機金額,也比前一年少掉3.3億元。

不過逢甲商圈朱姓雞排店老闆卻認為,其實中國遊客不來影響不大,台灣經濟衰退、民眾消費力下降,才是最大的原因。而逢甲觀光夜市管委會也指出,之所以會開始走下坡,和國內景氣不佳、民眾購買意願不高、提袋率下降大有關係。

交通部:自由行旅客讓產值減少是世界趨勢

《三立新聞網》報導,觀光局今日下午回應,截至2017年11月,全台主要觀光遊憩據點仍有2.45%成長。

另外中國團客熱門旅遊景點,如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墾丁國家公園、等,雖因2017年上半年中國遊客人數減少致人次短期下滑,惟自8月份已回穩並持續成長。

至其他遊憩據點,如海水浴場、古蹟歷史建物及國家公園等類別,或因有總量管制、收費調升、新興景點分流等措施,亦與部分景點遊客人次下滑有關;但直轄市及縣市級景點(成長24.85%)及民營遊憩區(39.32%)卻有顯著成長。

外國人來台觀光市場的部分,觀光局表示,在積極開發多元市場之下,其中大陸市場已自104年418萬人次下降至106年273萬人次,占比從40%調整為25%,東北亞市場占比從22%提升至27%,新南向市場占比從15%提升至21%,歐美、港澳市場均提升1%。另2017年新南向市場成長幅度約28%,韓國維持近兩成的成長幅度,美國、加拿大及歐洲長線市場維持8~11%的成長率,顯見多元開拓東北亞、新南向及長程市場策略奏效。

《新頭殼》報導,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指出,觀光不能單一依賴中國遊客,去年中國遊客不來後,台灣經過一年震盪,調整好觀光旅遊體質,今年應該要有更好的發展,觀光才能永續。

賀陳旦表示,身為主管機關的交通部責任應是幫助提升台灣觀光旅遊品質、產值,來台觀光人數只是參考,真正基礎應是在旅遊的滿意度及品質。

他認為,現在在越來越多旅客採取自由行的趨勢下,這是該爭取的方向,但自由行旅客會事先規劃、以最經濟實惠方式來安排行程,勢必會減少集中特定景點、產值也會減少,這是世界趨勢,只要國旅有好基礎,就能有足夠特色吸引國外觀光客,我們也還有國旅大市場值得開拓。

全台「都是」彩繪村、天空步道,讓人來一次就不想來

《鉅亨網》報導,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表示,台灣各縣市有不少景點,但由於規劃不夠完善,熱鬧一時後往往就消聲匿跡。像位於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曾經創下當日到訪人次5萬人的紀錄。但是針對訪客所做的調查卻顯示,有12~15%的比例表示「以後不會再來」,另外七成則說「若增加設施才會再考慮」。

各縣市的「一次景點」有哪些?李世珍整理出,例如水晶教堂,台南北門、嘉義布袋、桃園大溪、苗栗通宵、嘉義山門都有;天空步道,例如桃園復興、屏東泰武、南投中寮、彰化八卦山、花蓮豐濱、南投清境,還有最新啟用的嘉義太平雲梯。

至於「蛋撻景點」則以「彩繪村」為代表,台中彩虹眷村榮民伯伯的彩繪紅極一時後,各地陸續出現類似觀光景點。但是,光有這些景點並不夠,因為旅客也只能走馬看花、拍拍照上傳網路就離開。李世珍說,政府用這些來拚「觀光大國」是不夠的,「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思考跟基礎建設才行。」

《蘋果日報》報導,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系副教授林季燕表示,國內各觀光夜市、老街最大缺點,就是商品同質性太高,建議各觀光景點應該因地制宜,發展出地方特色,才能提升遊客前往的動力。

吳鳳科技大學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學系教授張瑞興分析,「早上玩水、晚上逛大街」的墾丁行程,沒特色也失口碑,才不受散客喜愛。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教授陳墀吉說,這些大型景點團客減少,自由行散客增加,觀光局不能再以團客為主要思考方向,應更細膩推深度旅遊。

《鉅亨網》也指出,重振台灣觀光體質需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民間一起合作,但中央政府方面,「交通部觀光局的位階太低」是多位業者不斷質疑的問題,李世珍表示「叫交通部長來也沒用啊,他又沒有深入了解!」而地方政府觀光局也人力不足,也是限制,「如何鼓勵公務員積極推動觀光?只要不犯錯就好,並沒有指標可以鼓勵他們。」李世珍說。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