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操作下的「美好年代」,蔣經國只是個廉價的政治圖騰

藍綠操作下的「美好年代」,蔣經國只是個廉價的政治圖騰
Photo Credit: Devan Hsu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週年之際,不分朝野都颳起了一陣「懷念經國先生」的風尚,話雖如此,藍綠大多都將蔣經國化為廉價政治動員的圖騰,反而少能正確的面對其歷史地位。

今年1月13日是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週年紀念,近日台灣朝野吹起一陣經國先生懷舊風,且在輿論市場與網路日漸發酵,不禁讓人好奇這股社會動能產生的因果關係。更值得關注的是,深藍與深綠者對於蔣經國的歷史評價幾乎處於光譜的兩端,甚至陷入非理性的認識與解讀,何以蔣經國的圖騰卻有如此鮮明的反差呢?如何從政治與經濟社會觀點剖析這個效應呢?

台灣轉型社會的失範效應、朝野政黨在新舊典範下的政治操作,以及藍營選民由此滋生的「相對剝奪感」與「保守意識」,恐是蔣經國效應的社會基礎。

台灣在太陽花學運前後進入到公民社會的階段,在民進黨轉型正義的訴求下,加上國民黨的政治勢力快速萎縮,遂造成「舊的政經秩序正在塌陷與解體,新的典範尚在建立」的真空與空窗現象。對於習慣或活在威權政體價值體系的人們而言,高舉國家的神話、強調集體意識、訴求秩序的和諧以及著墨經濟成長圖像是熟悉的歷史記憶。

簡言之,那是個「美好的年代」。因為尚未解嚴沒有政黨對抗的衝突,所以社會價值是極為簡單的一元化(甚至是二元對立)的內涵,所以不存在國家或性別認同的差異化;在「國家統合主義」或是「發展型政府」的模式下,經濟快速成長不僅是常態,在亞洲四小龍與全球居冠的外匯存底的光環下,同時也淡化了低薪、環境污染、勞動人權、社會資源分配等內在社會矛盾。

前述所言,新的社會意識與政經典範出現劇烈的變化,在公民不服從與轉型正義的訴求下,黨國神話不僅迅速裂解甚至成為批判的對象;在後現代與網路社會的趨勢下,社會價值呈現多元甚至碎裂化的趨勢,過去意識形態和道德的一統價值觀正被「去中心」或「解構」。經濟發展取代了增長意識,融合了更多分配正義、經濟人權、綠色環保的概念。

這兩股新舊典範的板塊仍在推擠與拉扯中,新的急欲完成典範轉移,舊的卻是無所適從。

民進黨執政以來前述心理效應更在擴大中,從追討不當黨產、年金改革、同志平權、勞基法等改革議題的推動,本質上可視對新典範的回應。但由於戰線過廣,節奏過快,政治運作斧鑿鮮明,自然陷入「能趨疲」的狀態。政府每推動任何一項改革,除了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外,更讓台灣的社會衝突形式不斷擴散,從傳統的統獨與國家認同,同時將世代正義、階級利益與性別認同瞬間引爆。執政黨雖有其正當性推動改革,卻沒有能力整合所有社會的共識或對改革者進行溝通與補償,政府失靈、信心危機與社會對抗成為當下台灣社會的氛圍。

另一方面,面對新典範的潮流,不論是公民社會、轉型正義與兩岸關係等相關議題,在野的國民黨非但無所適從,還陷入論述蒼白的窘境,不僅無法提出回應與社會進步勢力對應的相抗內容,也無力勾勒使其支持者寄望未來的願景,除了嘗試轉換「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身份外,就只能將時空背景拉回「那個美好年代」,藉此銜接或填補這個尷尬的階段。最大的簡單化就是將所有的集體記憶投射在蔣經國的形象中。

這樣的簡化論述,一方面也激發了舊點範支持者強烈的「相對剝奪感」與「保守意識」,也讓情緒有了時空錯置的轉移。但這也延伸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嚴肅問題。

AP_628816668266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1988年1月13日前總統蔣經國在解嚴後兩週病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蔣經國的過世雖不若其父過世時的「舉國悲痛」但也對當時臺灣造成碩大的影響,時至今日,仍可見政客將蔣經國掛在嘴邊。

首先,這種歷史剪輯其實破壞了歷史的整體性,從而忽略了不同時空的政經需要。

深藍者將台灣的亂象與失序歸咎於社會多元所導致的價值解體,完全遺忘冷戰與後冷戰時期時代背景的結構差異,同時也忽視1987年以來台灣邁向憲政主義與兩次政黨輪替的意義。彷彿只要將時間撥回過去,訴求威權政體的效率以及強人政治的手腕魄力,就足以成為解決台灣所有問題的萬靈丹,諷刺的是,這些問題的本質其實正是黨國體制的遺緒而非開端。

這種作法同時激化了深綠者的非理性反噬,類似「十大建設多半是日制時期建設的延伸」,「黨國體制的殖民使得台灣經濟倒退」的觀點也同步出現,這則是另一種歷史認識的謬誤,對於國家能力推動台灣兩次經濟轉型的事實以及透過過大內需解石油危機的理解,完全呈現理性與專業的空白。因此蔣經國成了深藍深綠兩股激進力量政治動員的憑證,這反倒使得真實的蔣經國形象與歷史定位被人為扭曲。

再者,這種政治動員無形之間讓朝野趁機偷渡了自己的角色。對國民黨來說,似乎全盤接收蔣經國晚年在政治民主化與兩岸關係開放的貢獻,這種「繼承人」的身份使其卸除了反省的責任,保守主義的訴求更成了抗拒社會變化與推動改革的遁詞,導致出現「在野的現狀,執政的心態」的角色錯亂。直言之,蔣經國的重要角色與歷史意義,在於面對全球民主化浪潮與兩岸關係時,其所採取的審適度勢與順勢而為的務實態度,相較於國民黨當下抗拒變化的保守作風實在難以類比。

令人擔憂的是,紅統者更將蔣經國的形象及其「那個美好年代」直接與習近平與「中國夢」對接,這雖是他們的烏托邦,振振有詞之際,卻也無視「中國模式」對於人權戕害以及台灣的威脅。

對於獨派來說,只要將蔣式父子完全與威權政體的白色恐怖劃上等號即可,這種「鬥爭者」的身份不僅成為其推動轉型正義的尚方寶劍,反而提供民進黨執政不佳與權力傲慢的藉口,一句「歷史遺緒」或是「解殖」好像成為解決台灣所有問題的出口(解殖論者往往宣稱:台灣所有問題就是「中華民國現在還在台灣殖民,只要改變這個現狀問題迎刃而解)。民進黨政府應該思考,何以蔣經國的形象得到廣泛的社會迴響?除了國民黨刻意進行政治動員外,蔣經國的親民形象是否存在諷刺的折射,復古與復辟思維的來源可能來自於對現狀的高度不滿?

正確面對蔣經國的歷史地位不難,難得是政治的干擾與操作,使其成為廉價政治動員的圖騰而已。遺憾的是,藍綠都有這樣的動機與企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