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都在譴責翁山蘇姬,等於是放過殺害羅興亞人的真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怪罪早就放棄道德權威的翁山蘇姬,雖然沒錯,但也太過容易了。她顯然是一位毫無影響力的人物,歸咎於她,轉移了焦點,使得真正的壞人得以逃過譴責。
文:Richard Lloyd Parry《泰晤士報》
譯:觀念座標
世界受苦受難者,若要引起同情,讓抗議者上街頭、維和部隊抵達現場,需要特定的條件。雖然我們自我欺騙,以為同情與慈悲不分黨派立場,應該適用於全體人類。事實卻是,對某些人我們比較容易感到同情,其他人則不,沒有一定的道理。
有時我們同情心大發,是因為一張照片,例如1992年波士尼亞集中營裡骨瘦如柴的穆斯林、2015年敍利亞男孩被海浪沖上土耳其海灘的影像。有時是因為距離:歐洲演唱會被恐怖攻擊,總是會比在遙遠埃及教堂遭受攻擊,引發更多的同情心。
►【圖輯】不能遺忘的2017:從金正男到劉曉波,還有誰永遠離開了我們?
同情心也往往與充滿魅力的人物有關,例如象徵整個受壓迫民族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或是達賴喇嘛。缺乏這樣的代言人、又遠離西方世界,許多受苦受難的人很難使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這樣備受忽視的一個民族之一,是一個住在緬甸西部的民族,又稱羅興亞族。
當然,在過去四個月間,羅興亞族人苦難的能見度大大增加,前所未有。
去年(2017)八月,為了回應小規模羅興亞好戰人士的攻擊,緬甸軍隊開始大規模殺人放火、強暴婦女,數十萬人被迫逃到鄰國孟加拉。好幾個西方國家同意聯合國的看法,認為這是大規模的種族清洗;許多專家主張這已經等同種族屠殺。在幾週之內,緬甸的領袖翁山蘇姬,從備受尊敬的諾貝爾獎和平奬得主變成人人討厭的人物。
國際救援團體大量湧入孟加拉東南部,讀者們也回應《泰晤士報》的聖誕節請求,慷慨解囊,捐款給「邊緣兒童」組織(Children on Edge),使他們可以持續在難民營裡救人。
但是,憤怒與善意,都不能解決羅興亞族的問題,也不能被開脫西方過去的視而不見。

如果羅興亞族是白種的基督徒,不是深膚的穆斯林,事情就不會演變到今天這個地步。如果這發生在歐洲,不在亞洲偏遠的地區,北約的炸彈會在好幾週之前就從天空落下。當然,緬甸不是科索沃,也沒有可行的軍事解決方案。但除了趕快把救援物資、人員送到孟加拉外,世界的領袖還必須更進一步,想辦法解決使羅興亞人被迫流離的邪惡。
我們可以比較歐亞最近的難民危機。歐洲雖然廣大富庶,但一百多萬名、其中許多屬於敍利亞的難民在2015年湧入,仍然引發很大的問題。去年八月以來,七十萬名羅興亞人湧入孟加拉,但孟加拉本來就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三分之一的國民人仍生活在貧窮線下。
敍利亞難民想逃離的是內戰帶來的後果,雖然軍隊與民兵組織對於他們的死活不在意,大體上還不是以他們為直接攻擊的目標(雖然有例外)。緬甸軍隊卻是直接殘害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在妻子面前殺死丈夫,在兒童面前強暴母親,甚至燒死嬰兒。
這樣慘絕人寰的場面,西方怪罪早就放棄道德權威的翁山蘇姬,雖然沒錯,但也太過容易了。她顯然是一位毫無影響力的人物,歸咎於她,轉移了焦點,使得真正的壞人得以逃過譴責。過去崇拜她的西方人,如鮑勃・格爾多夫(Bob Geldof)、波諾(Bono)對她的譴責,或者牛津市議會決定褫奪她的自由獎章,只不過是空洞的象徵性姿勢。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集中各國力量對付緬甸軍頭,以及目前仍然命令手下殺人的軍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西方國家必須努力推動對緬甸的武器禁運令。西方國家也必須峻拒任何把羅興亞人遣返回緬甸的計畫,除非緬甸允許由國際組成的獨立監察團隊全程參與視查。
西方國家還應該支持(對緬甸政府)危害人類罪、種族滅絕罪的積極調查,以準備未來在國際刑事法院提起公訴。他們也應該公諸於世,他們懷疑犯下此等罪行的人是誰,包括緬軍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甚至是翁山蘇姬本人。

目前,中國與俄國會在聯合國否決西方國家這樣的提案。然而柬埔寨與巴爾幹半島的前例顯示,只要有耐心與決心,即使是在政治情勢複雜的環境裡面,仍然可能伸張正義。這事非關抽象的公理原則:殺人迫害仍然在緬甸的若開邦發生。
我們有義務提醒在現場指揮軍隊的人,他們現在的決定,在將來一定會有後果報應。
西方還必須體認的是,對緬甸前任的軍政府解除長期的經濟制裁,是西方世界搞錯了,我們誤會了緬甸政府與翁山蘇姬。我們從前誤以為她是聖人,我們現在必須承認,她看起來更像一個默許種族屠殺發生的人物。
但除非我們有勇氣承認錯誤,否則我們也將成為他們的共犯。
文章來源:West must turn the screw on Burma’s junta(The Times)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