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拳王泰臣騷擾模特兒的哲學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邏輯實證論老將 A. J. Ayer 晚年除了從事學術活動,在學術圈外也非常活躍,他不但已經是社會名人,還經常參加時尚派對。
分析哲學史上第一個大學派——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誕生,其後出現維也納和柏林兩個學圈。然而,十多年後,兩個學圈的成員卻逐漸離開奧地利和德國。實論證者離鄉別井,除了學術上的理由,還有政治上的因素,這個政治因素是納粹黨冒起。
維也納和柏林學圈有不少成員是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或馬克思主義者。排外的納粹黨在維也納和柏林的勢力愈見龐大,令實證論者在自己的故鄉愈來愈不舒服。 1936年,維也納學圈的核心成員Moritz Schlick被他的舊學生槍殺,該名學生在法庭上辯稱是由於Schlick傲慢的猶太宗教觀和道德觀冒犯了他。事實上,Schlick根本就不是猶太人,但當地的納粹黨仍支持學生的罪行,甚至視之為英雄大肆吹捧。結果那個學生被判監10年,但兩年後便假釋出獄,還加入了奧地利納粹黨。
就在這個1936年,實證論者Rudolf Carnap離開柏林,前往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Hans Reichenbach移民土耳其,1938年遷居美國,後來進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書。Herbert Feigl移民美國,在愛荷華大學工作。Friedrich Waismann和Otto Neurath搬到英國,與羅素、維根斯坦等人碰面。當時年輕的實證論者A. J. Ayer亦已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倫敦。Carl Hempel在1937年離開柏林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64年退休後,一直到1984年都在匹茲堡大學教書。Phillip Frank在1938年離開奧地利,到哈佛大學做物理系系主任。
三十年代末的實論證者如鳥獸散一般遷往英、美兩國,此後維也納學圈的創始成員亦再少捍衛實證論,如日方中的實證論開始衰退。三十年代以後,只有Ayer一直始終堅守實證論。
1936年,當維也納和柏林學圈的前輩紛紛離開故鄉,Ayer只有26歲。同一年,Ayer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這本書的內容大多不是原創,但行文精煉淺白,加上是第一本用英文闡述維也納學圈最新研究的書,成功將實證論推廣到英語世界,於是成了日後研究實證論的必讀文獻。此書第一章標題便是「消除形上學」(the elimination of metaphysics),第一章第一句更直指哲學家所討論的傳統議題大多沒有道理兼沒有建設性,並在書裡詳細論述許多傳統的哲學命題不過是偽命題(pseudo-proposition)。
時間推進到二十世紀後期。其時哲學圈已經鮮有實證論者,但Ayer依然十分積極地捍衛實證論。他每年與學生舉辦研討會,每次都選讀一篇反對Saul Kripke的「先驗偶然」和「後驗必然」的文章,背後的原因,其實仍是為捍衛他的實證論想法。1
這位實證論老將晚年除了從事學術活動,在學術圈外也非常活躍。他不但已經是社會名人,還經常參加時尚派對。據說Ayer在77歲參加一個派對,看見泰臣(Mike Tyson)在騷擾當時尚且年輕的模特兒Naomi Campbell。Ayer上前制止,泰臣卻警告他︰「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世界重量級拳王!」 Ayer 回說︰
我是上一任的邏輯學威克姆教授(former Wykeham Professor of Logic)。看來大家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顯赫的人物,這樣吧,讓我們像個理性的人,談談這件事吧。
結果泰臣和Ayer真的談了起來,而Campbell則趁他們談話的空檔溜走了。2
一年之後,邏輯實證論最忠實的支持者A. J. Ayer與世長辭,終年78歲。
註︰
- Williamson (2015) How did we get here from the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alytic philosophy.
- Schwartz (2012) A Brief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Russell to Rawls. Wiley-Blackwell.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紫煙亭。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鄭家榆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