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力強大的麻雀,恐怕是近年來數量變遷最讓人有感的鳥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麻雀並非特稀有動物,只是普遍常見鳥種。以前的小朋友可能都有和麻雀接觸的經驗,只是現今孩子看到的機會反而不多。風景地貌改變,我們很容易感受生態環境惡化,但身旁物種消失,卻常毫無知覺,更不知其嚴重性。
文:劉克襄
麻雀的一天
大清早,小小的安全島上,一群麻雀在草地忙著覓食,約莫兩個月大的A1也在裡面。旁邊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熙熙攘攘,但牠們顯然已習慣,無視於交通的繁忙。
麻雀群有成鳥也有亞成鳥。A1年紀似乎更弱小一點,才剛剛脫離乞食期,正在獨力謀生的階段。相較於其他麻雀不停地移動,動作明顯緩慢了些。
仔細看牠和自己族群的互動關係,也有些微妙。彼此間,若有似無地保持著一個距離。又或者,多數麻雀移動甚快,因而形成一個自然的間隔。A1雖在麻雀裡,明顯是孤單的。
麻雀們不斷地跳動,乍看啄食快速,彷彿專注於尋找食物,但又相當機伶,隨時都在觀察周遭的狀況。在環境顏色跟自己相似的地方,明顯逗留久一點,覓食時較為安心。若是在明亮顯眼的地方,滯留的時間轉趨短暫。群體一起覓食時往往較安心,因為大家都會幫忙注意周遭的動靜。
只有A1例外,牠好像上學時動作遲緩的學生,老是慢半拍,只能專注一件事。更因行動緩慢,跟不上大家的節奏,彷彿被其他麻雀排斥在外。
牠在找食物時,不但跳得慢而少,而且每個點落腳停滯的時間,似乎都長了一些,不因地方搶眼,警戒心較為增加。再仔細看牠全身的羽毛,感覺像個服裝儀容不整潔的孩子。羽毛蓬鬆,雜亂一些,彷彿早上醒來就不曾梳理。尤其頭上有些零亂和糾結,看似受到某種惡疾感染,一副病懨懨的形容。
以前觀察麻雀活動,偶爾都會遇到一二隻如此弱勢的個體。通常不會活存太久。漸漸地,所有麻雀群往其他地方移動了,只剩下牠似乎未察覺,繼續留在草地旁。突然間,幾名孩童快速地騎腳踏車掠過安全島,雖說未闖進草坪,但那莽撞的衝擊,驚嚇到了麻雀群。
所有麻雀本能地飛上了旁邊的紫薇,而且飛得很高,群棲在較上層的樹冠。大家一起生活,機伶地依靠。群聚力量大,卻各憑本事逃命。麻雀一如許多大型哺乳類的集體來去,都是這樣的生存方法。
紫薇葉子幾乎落光了,枝椏禿裸分明,很容易便看到每隻麻雀駐足的位置。初時,A1沒有跟著一起飛上枝頭。牠顯然未察覺,腳踏車急速駛過來的危險,繼續吃著草坪上遺落的禾本科種子。牠只跳到另一塊草坪。然後,約晚了一秒半後,再抬頭,發現其他麻雀似乎都飛上樹了,才拍著雙翅往上。
牠雖想跟大家一躍即飛上更高的枝頭,但明顯地拍翅力道不足,無法垂直飛上眼前枝頭的最上方。勉強搆上最低的一根枝頭,跟著樹枝一起搖晃。
現在,所有麻雀都上樹了,吱喳個不停。彷彿初春的熱鬧就是這樣一點吵鬧,以及隱隱的躁動不安,才有活絡的感覺,才能跟陽光的出現有密切的搭配。
A1好不容易站穩,注意到旁邊有一叢嫩葉。試著伸嘴到裡頭鑽探,看看是否有何蟲子、蜘蛛或芽苞。牠在尋找食物時,麻雀群又起飛了。這一群大概感覺安全島已吃夠,或者覺得無法再清靜,決定轉移到另一個區域,牠們飛越了馬路,試著停到對面的樟樹上。
A1鑽探一陣,抬頭後,發覺麻雀群消失。到底隊伍飛到哪裡?牠站在枝頭,一頭霧水。觀看許久,最後發現族群的吱喳聲,傳自對岸人行道的樟樹上。慢了五秒吧,牠才趕過去。
但抵達時,麻雀群又飛落街市。那兒有家小吃攤,早上固定淘米洗菜,不小心常把一些廢棄的菜屑和米粒遺漏在地面。主人常在午後清掃,避免有礙市容,或遭到政府罰款。
清掃前,麻雀群總會過來啄食。群裡有經常光顧的成鳥,知道店面周遭的狀況。牠們會率先大膽地飛降地面,在人行道上跳躍尋找食物。
A1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好不容易飛抵樟樹,只見大家飛降,牠也跟著下去。麻雀群裡還有一隻比牠們大好幾倍,色澤灰暗的大鳥夾雜其間,彼此相安無事。牠是珠頸斑鳩,都市公園和人行道屢屢出現的尋常鳥種。A1還算熟識,有時在人行道時,牠們都會在一塊。
在台北市一些熱鬧地區街道,如今常有麻雀群出現在小吃攤旁,學會尋找人類丟棄的殘羹冷飯之類的食物。在廣場等公共空間,市民也常以飼料餵食。麻雀不僅集聚成群,好像還懂得一代傳一代。A1跟著族群的出現,其來有自。麻雀是經過長時學習,跟人一樣,慢慢地適應城市生活。沒人餵時,牠們也在遊客周遭等候,毫不懼人。
當麻雀群適應城市生活,感受到城市的暖和,其繁殖行為明顯地也有改變。比如以A1為例,牠是年底出生的,算是幼鳥每一年的最後一班。這一晚報到的麻雀比例較低,因為此時昆蟲獲得機會較少,成鳥不會隨便繁殖。一定是在城市裡相對獲得穩定的食物,才敢營巢。
A1大抵是這樣出生的,或許又競爭不過同期的幼鳥。仔細瞧A1,除了嘴巴黑色形成,臉部和喉部的黑斑都不夠鮮明。背部翅膀的羽色也比其他麻雀灰淡。
黃昏了,A1單獨站在草地上。我看著那孤寂的背影,彷彿為生活掙扎得很辛酸。真懷疑牠還能生存多久,明天還會出現嗎?或許牠會是物競天擇下,命定的犧牲者。過去,這樣在都會裡被淘汰的例子,委實不少。
我不禁想起麻雀銳減的問題。近幾年,不少野外觀鳥的朋友早就在網路上熱烈討論。
多數人直指,鄉下麻雀會減少,大量農藥使用恐為關鍵。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各種藥物的劑量和施用往往增加。許多麻雀誤吃農藥汙染的作物或昆蟲而暴斃。二○一五年冬天,有些萬丹紅豆田噴灑好年冬,上千麻雀被毒死即一著名例子。出生的幼鳥,說不定也有身體難以適應環境的狀況,一如A1。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