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殘忍?這位法官在判案之前,參考了著名的「電車難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從一宗「雙胞胎案」判決,談論一本「電車難題」的著作,分享一件有趣的往事,說一些道德價值的反思。
兩個只能活一個,這位法官為「雙胎胞」父母作出了艱難抉擇

塵世間,有一些人無論讀多少理論與知識,充其量只是依書直說,難以介入現實世界龐雜的討論和決策;又有一些人,平衡閱讀、思考與實踐,以思想世界支援現世之議論與決策,盼對社會福祉有所助益。
還有印象嗎?大約17年之前,有位法官在苦惱一宗「生死攸關」的判案:
一位名叫麗娜.阿塔德(Rina Attard)的母親誕下了連體嬰雙胞胎,她們被化名作「瑪麗與嬌蒂」(Mary and Jodie)。既然剛才已透露「生死攸關」四字,你們自然猜到應該是雙胞胎健康出了甚麼問題,在她們出生後,醫生判斷「連體」無法同時維持二人性命,必須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施行分體手術,事後「兩個只能活一個」。
事件之所以提上了法庭,是由於身為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的父母(父親叫Michaelangelo)反對讓醫生施行手術,理由如下:
「我們無法接受甚至思考要選擇讓其中一個孩子死亡,以便讓另外一個孩子活下去。那不是神的旨意。每一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所以我們怎麼可以殺死一個女兒,讓另外一個女兒活下去呢?」
(“We cannot begin to accept or to contemplate that one of our children should die to enable the other one to survive. That is not God’s will.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life, so why should we kill one of our daughters to enable the other one to survive?”)

醫生難以接受他們的抉擇,雙方各執一詞,最終弄得要在法庭裁決。法官不但參考了歷史上的兩難案例,還有哲學家的思考。包括:
- 震動英國一時,幾位船員在海難後飄浮多日,身體愈來愈虛弱無助之下,最終殺害、分食成員理查.派克(Richard Parker)求生的經典案例;
- 比利時澤布魯日港(Zeebrugge)事件,船員為了大部分人能以繩梯逃生,臨危踢開一位卡在中間無法動彈的成員,事後其他人果然順利逃離,並相信那人經已死亡,事件遭提堂審訊;
- 參考哲學著作如何思考那經典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
法官審慎地對照這些包含「生命取捨」的案例,以衡量這宗「兩個只能活一個」的雙胞胎案,醫生施手術的立場算不算構成蓄意謀殺。經過一輪訴訟後,法庭判決應該為雙胞胎施行手術,最終手術在2000年11月7日進行,也如醫生評估生存機率的結果一致,被迫要放棄Mary的生命,只有Jodie活下來(兩年後傳媒跟進報導,Jodie的真名叫Gracie)。
事件收錄在愛德蒙茲分析「電車學」的事例之中
其實,案件牽涉的抉擇遠比電車難題來得艱難,一來再沒有「生命數量」的明顯差異,只能二活一;二來雙胞胎均屬父母的女兒,帶有濃厚的親情所在,絕非抽象、虛擬的「工人」性命。
結果,法官在迫於無奈與苦思之下, 還是作出艱難的法律及道德抉擇,裁決必須施行手術。即與其坐等二人死亡,還是要忍痛救活其中一人,而非在可預期的結果之下,不作任何判斷取捨。
上述事件包含在哲學家大衛.愛德蒙茲(David Edmonds)剖析「電車難題」 舉引的案例之中。你或許認為,這位法官的判斷應該很輕鬆平常啊,雙胞胎之死大家也不欲見,有需要如此煩惱才能決定嗎?裁決有必要掙扎嗎?在本文稍後部分,你便會明白,世間還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請暫且別忘記這雙胞胎案,最後嘗試加以對照。
愛德蒙茲近年著作《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Would you Kill the fat man)是一本啟發性頗高的哲學小品,所針對的議題,正是上述那位法官需要參考的「電車學」(trolleyology)。
面對大轟炸,邱吉爾選擇犧牲倫敦南部的英國人性命

實情,愛德蒙茲為我們追溯這門學問源起,並不那麼「學院、學究味道」,不必然只有某些人很鍾情的思想實驗,或看作是概念小遊戲,而且相關年代說遠不遠,極可能跟第二次世界大戰、邱吉爾有「巧合且間接」的關聯。
相信各位最近記憶猶新,在電影《黑暗對峙》有一幕,邱吉爾面對嚴峻的大撤退難題,他取捨之下,「相信」犧牲在卡萊(Calais)的四千精銳英軍,藉死守牽引納粹德軍,可以製造更多的機會使鄧寇克(Dunkirk)灘頭數十萬英軍撤退,結果四千英軍全數被德軍殲滅;不管此戰術實際效用有多大,還是順利完成了大撤退奇蹟。
事實上,在整場英德對戰的過程中,邱吉爾經常面臨「減少性命損失」的兩難取捨,不管涉及的是英國平民抑或軍人,必須在緊急情況下盡快作出決策。
從1944年6月至9月,德軍依然密集對倫敦進行大轟炸,當時的倫敦人為了抒緩恐懼,還將那些復仇者飛彈(V1s)改了個可愛名字,叫「小飛蟻」(doodlebugs)。在這些小飛蟻狂轟濫炸期間,邱吉爾知悉一個十分好的計謀,原來,德軍前一段時期錯判了轟炸地點,以為一直成功轟炸市中心人口與設施最多的位置,實際上,許多飛彈墮落在南部幾里遠之處,雖然那裏還是有英國平民,卻遠遠沒有倫敦市中心多。於是,英國戰時內閣有了一場相當激烈的辯論:
英軍可以策動間諜,刻意透過內奸持續誤導德軍,令他們繼續炸錯, 讓市中心的英國軍民有更大機率存活。
這也是邱吉爾決策的立場。然而,國家安全部長赫伯.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大加反對,他認為南部被誤炸的地區有不少勞工階級,英國政府「憑甚麼」可以犧牲他們性命,換來市中心的人更大生存機會?難道有權力的政治人物儼如上帝可以決定人們的生死?
「電車難題」概念極可能源起二戰時期邱吉爾的戰時內閣?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