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是為了教好小孩?更多是因爲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

體罰是為了教好小孩?更多是因爲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體罰本身絕對不只是為了教好小孩、給小孩教訓,更多的是因爲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

前幾天,就是年仔半夜(不知道是不是要等爸爸)大吵大鬧不講道理哭過不停的時刻,我的內心充滿著要搧她一巴掌的欲望,那是凌晨三點意志力非常薄弱的時候,嬰兒的哭鬧實在讓我受不了。

我用我僅有的意志力不讓自己搧過去。在這一年半裡,我並不是沒有非常想以體罰去處理年「無理取鬧」的一個時刻。

之所以引著「無理取鬧」,是因為我相信這些我看起來無理的哭鬧和要求,大部分是因爲我無法理解她的需求,我可以做的只是以不斷詢問去試圖推斷她想要的是什麼,在她還無法明確的表達她自己以前,我每次問她「你是不是想這樣那樣?」除了是把她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以外,有更多是告訴自己,她是因爲某種我不理解的原因才會(使我)抓狂。

我一直在想體罰的問題,特別是在虐兒的新聞,與那個我非常有衝動打小年的事發生以後。

童年暴力的陰影

虐兒的新聞上說小孩的手上滿滿都是傷痕,我馬上對密友說︰「我小時候也是滿手打痕,大熱天時穿著長袖上學,那時也不見得有老師來問候。」那是二十多年前,大家對於虐兒還是非常曖味的時候。

我們家的體罰是這樣的,我爸用鐵衣架打我,打屁股不痛,一定要挑四肢來打,一邊打一邊揚言要打到衣架斷為止。我記得媽媽有帶著我一起去樓下轉角的雜貨店買籐條,但他們說籐條不夠痛又易斷,基於效率原因很快又用回鐵衣架。我時時被打得跪地求饒,但媽媽說那是我在做戲因爲很快我又會再「犯」同樣的過錯。媽媽喜歡搧巴掌,我後來有問她原因她說一巴掌搧過去比較爽。

後來我也在爭吵裡搧過別人,或者滿懷要一巴搧過去的慾望,我絕對能理解當中的「爽」。即使每次想著要搧別人巴掌時都心跳加速顫顫巍巍不懂使力。

直到中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才開始反抗這些體罰,會用手擋過暴力。對於暴力的反抗我是太後知後覺,我時常說如果那時候我聰明一點就會在被他們趕走時走去報警。

我並沒有想要警察把爸爸媽媽抓去,我也肯定我更希望留在他們身邊。但我也必須承認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依然沒辦法擺脫童年暴力的陰影。

不知道要如何與父母溝通,在親密關係裡誠惶誠恐害怕失去。

再長大一點我在眼看小表弟被他父親打的時候嘗試阻止,換來是說「到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我趁機跟Candy姐討論體罰的問題,她說她已經是打得很少了,以前外公打得更兇,「世世代代都是這樣啦。」

體罰與憤怒

如今我終於有了小孩,也有了暴力的慾望。但我終於理清了一些關於體罰的事。

我們的父親母親,他們真的有很多都是在體罰裡成長,也許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體罰的陰影,但「棒下出孝子」的說法一直鬼魅一樣籠罩著他們,他們所能夠理解的關於育兒的方法就是他們的童年,一個視打小孩/以暴易暴為理所當然的童年。

所以當我們在談零體罰是在談什麼?零體罰背後意味著大人是不是有社會資本去理解童年教育是一回怎樣的事、零體罰意味的也是閒暇——如果照顧者工時長,拖著過勞的身體,真是沒有他媽的耐性去理解小孩的哭鬧、零體罰還意味著大人與小孩的地位是否平等、大人們的情緒管理等等。

所以零體罰、保護兒童,不單純是通報機制的問題,那是貧窮、知識、愛的教育的問題。

我已經能完全的原諒父母那時候對我所施的暴力,年輕的基層父母真的沒有他媽的時間去和小孩對話。但我非常慶幸,我在很多年以後看到父母以超完美的姿態去對待小年,平等地對待一個小孩,理性而不嬌縱。

我也真的理解了媽媽當年說的「爽」。體罰本身絕對不只是為了教好小孩、給小孩教訓,更多的是因爲大人的憤怒無處發洩,所以那一巴掌,更多是大人要出那口氣。我也他媽的很想出那口氣——你大半夜的大吵大鬧,誰來體諒我。但我要是打下去,便也是給小孩一個壞示範,以為暴力就是疏導憤怒的方法。

要擺脫過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更好的處理憤怒,但我總是希望,我的領悟能來得及追趕女兒的成長。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Candy姐與小年:三個女兒兩個媽媽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