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電一下大腦,能讓你知道自己在夢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有試過在夢中知道自己正在發夢嗎?一項實驗顯示,可以透過刺激令人發這種「清醒夢」。
文︰蔡宇哲
一般人在夢中常是不由自主地扮演著某個人生喬段,彷彿進入另一個人生一樣,不會覺得有什麼異狀。你曾經有過這種夢嗎?在夢中但卻知道自己在做夢,有些更厲害可以控制夢中的行為,這種夢稱為清醒夢或清明夢(lucid dream)。像是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在夢中可以自己行動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識。
聽起來很不錯吧,感覺可以在夢中為所欲為(誤),體驗許多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少人聽了都很希望自己可以體驗看看這種夢。不過很可惜,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只有少少一兩次的經驗,甚至完全沒有;但有些人卻會一個月就有兩三次清醒夢,顯然這有極大的個別差異,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的。
不過呢既然是自己的大腦,總可以有些方法來調整看看。除了一些行為上的訓練外,更直接的就是從大腦著手,畢竟人的許多知覺經驗都是因腦而起,所以從腦子想想辦法應該是有可能的。
先前研究已發現當發生清醒夢時,大腦會有明顯較多的gamma波,主要在額葉與顳葉的部份,因此就有研究者想,透過外在刺激給予gamma波或許可以造成清醒夢。結果發現真的可以,只要透過40Hz的電刺激,就可以讓人體驗清醒夢!
研究找了27個年齡18至26歲、從未經歷清醒夢的參與者,利用跨顱交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來給予刺激,這是一種以特定頻率的電流去調控大腦皮質層活動節奏之電刺激技術。為了確認哪種頻率的訊號比較有效,分別用了2, 6, 12, 25, 40, 70與100Hz的刺激,還有幾次會假裝給刺激但實際上沒有,以作為效果對照用。
參與者要在實驗室睡4個晚上,上床後一直睡到凌晨3點都不會被打擾。從3點開始給一個2至3分鐘的tACS,但不能因此而中斷睡眠,否則就算該次失敗。在刺激結束後5至10秒喚醒參與者,請他報告夢境內容以及完成一個評估睡眠與意識的量表(LuCiD scale),此時詢問的研究者並不知道接受的是哪種刺激,以避免詢問時主觀上的影響。每個晚上重複3至7次的這樣的測試。
結果發現,在給予40Hz的刺激後喚醒所報告的44個夢境中,有34個是清醒夢,比率高達77%!而給予25Hz的刺激後也會有57%的機率(15/26),其餘頻段會造成的機率都不高,低頻波段甚至完全沒有。
可以有如此高機率相當令人驚訝,要知道所找的這群人都從未有過清醒夢經驗。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Allan Hobson對此也相當振奮,認為這是瞭解人類意識的一大進步。他一直致力於研究夢境,也嘗試持續紀錄自己的夢境並做分析。
如果真有這樣一台儀器,你會想試看看嗎?我還滿想的,應該很多人想吧。不過呢做清醒夢看來是很有意思,但是否會有不好的副作用還不太瞭解。記得看過有臨床報告顯示,常做清醒夢的人睡眠品質較差。那如果透過外力或訓練讓人可以做清醒夢,是否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呢?在這篇研究中並未針對此加以探討。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先顧好自己的睡眠比較重要。
參考文獻︰Voss U, Holzmann R, Hobson A, Paulus W, Koppehele-Gossel J, Klimke A, Nitsche MA. Induction of self awareness in dreams through frontal low current stimulation of gamma activity. Nat Neurosci. 2014 Jun;17(6):810-2. doi:10.1038/nn.3719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哇賽!心理學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