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防蕃鐵條網」?從農民架設電網防「猴害」,反思人與自然關係

現代版「防蕃鐵條網」?從農民架設電網防「猴害」,反思人與自然關係
壽山動物關愛園區旁|Photo Credit: 劉孟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類歷史上,野心的外來者,因著民族之間的差異,總是本位思考的歧視原住他者;同樣的,人類外來者,因為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多或少因著本位思考,歧視其他物種,進而自認得以利用其他物種,逞其殘害、凌虐等等的掠奪行為。

文:林欽傑

「什麼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何?」、「保育是自然嗎?」這些不像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取決於人怎麼看待自己、他者與彼此的交互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

龍瑛宗先生於1941年的隨筆〈熱帶的椅子〉寫到:身處台灣的熱帶風土,「一年到頭,被頭頂上猙獰的太陽灼照著,可憐南方人的思維這東西就像游絲一般蒸發掉了」;雖然如此,正如同北方人克服酷寒的惡劣天候,產出偉大的精神文化與作品,先生依然振奮,冀望能在熱帶的台灣文學的土地上,種下「精神之花」[1]。

這是日本時代台灣文學家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並進而開展出當時的人與自然關係; 時至今日,地質學家們正在熱烈討論是否全新世(Holocene)確然結束,下一個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已經起始[2]? 這當然還需要多方討論與科學例證的支持;但是,近數十年來人類社會製造的塑膠製品、水泥建物,似乎真的足以形成一顯著的地質層,千百萬年之後,考古學家便能以挖掘到的塑膠、水泥,作為「人類世」的確切指標。

人類正已超過以往的速度在改變自然,而且與自然對話的情調,已與半個世紀之前很不相同。而原本屬於自然的野生動物,人類與牠們又有怎樣的對話與交流呢?數十年來,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又產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看看台灣獼猴的例子:

入侵與餵食:台灣獼猴造成「農害」?

去年(2017)初,台東縣農民為了解決獼猴侵入農田,造成可觀的收成損失,因而在農田四週架設弱電流菱格鐵網,可有效的阻絕聰明的獼猴,又得以尊重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生存權。 雖然成本較高[3],但比起開放狩獵、恣縱觀光、大啖猴腦,[4]實已邁開台灣社會進步的重要步伐。

台灣獼猴得以成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其一段艱辛的歷程:1973年,由於台灣人濫捕與濫用,台灣獼猴一度瀕臨絕種;隔年,雖因頒佈禁獵、禁止出口的法令而稍有節制;但人們卻因此體認其珍貴,促使民間「善心」人士開放自家果園,召徠、餵養猴群,吸引民眾蜂集參觀,大大滿足人類的餵食之樂;甚至還有人以保育之名,遂行人工繁殖,並販賣猴兒成為寵物。直至1989年,台灣在國際壓力之下,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獼猴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方才遏止民間買賣的風氣[5]。

然而,人類喜愛餵食動物的習性,至今仍未曾稍歇。例如:現今柴山的登山客,即便在當地環境教育團體的循循勸導之下,還是很難改變這等喜好;學者直言:猴群侵擾農民果園,是人們的餵食行為吸引猴群靠近人類社會的結果;[6]另一方面,官員也直指農園設立的地點,太靠近甚或侵入猴群的天然棲地,有以致之。[7]因此,農政單位才思考如何補助農民架設電網,防範「猴害」。

從今日防猴的弱電流菱格鐵網,回想往日的「防蕃鐵條網」與「土牛紅線」

以電網防範他者入侵,早在日本時代便有跡可循,依據《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以六龜里(今高雄市六龜區附近)一地為例,該區域自1904年左右,時常發生「蕃害」,致使發生衝突與傷亡的流血事件;[8]1916年底,官廳完成「防蕃工事」,架設「防蕃鐵條網」警戒線,縱電氣流走,防止「蕃人」越界;[9]至1918年,在勵行理蕃計畫、成功張設電網之後,大力開墾附近土地,闢水田、種柑、茶、蔗,鼓勵民眾從事農作生產;[10]1919年初,「蕃人」疑似想依照舊有慣習,遂行燒墾、狩獵,並依俗出草,因樟腦工廠嚴密防範,僅一人受害;[11]1920年,大約有上百名鐵條網外的「蕃人」希望移住至鐵條網內,以便耕種與就學[12]。

在外來統治者眼下,台灣原住民慣習原始、生性兇殘,需得架設通電鐵條網,才能有效管制區域安全;並且宣稱在鐵條網的管理下,地區發展得宜,甚至網外的原住民也希求移居至網內。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試從原住民的角度想想,外來者侵近之前,原住民依據自己的文化、習俗,自成體系的繁衍千年,從今日友善環境的角度檢視,他們不見得落後;然而,外來者只想擴張其統治領域,設置通電鐵條網,有效區隔,並且得以在網內區域,儘可能地靠近鐵條網,貪婪的利用每一分、每一寸土地。

清治台灣時期,著名的地景土牛溝也是類似的景況,漢語族外來者鑿開鴻溝,堆土成伏牛形狀,用以區隔原、漢的地域,更在地圖上,繪以紅線以示區別;但每在可耕地飽和之後,地圖上的紅線,便大大方方的往內山推移,依著時序演進,地圖上漸次浮現藍線、紫線與綠線。

Formosan_macaque
Photo Credit: KaurJmeb@Flickr CC BY-SA 2.0

農園遠離森林邊緣,降低獼猴入園的誘因

台灣史上,無論是外來者爭奪耕作土地或統治權,土牛溝、通電鐵條網的區隔,表面上似乎還能維持緊張的平衡關係,但多為後世史家所詬病;而對獼猴來說,如果要較為友善的與人類社會適度區隔,確然有更為精細的做法,尤其在保有獼猴森林棲地的議題上。依據官員赴日考察的報告,建議農園須遠離森林邊緣,以降低獼猴入園的誘因;[13]學者林良恭的台灣在地研究,亦建議森林邊緣宜設置緩衝區,並搭配電網、人工驅趕或捕捉等方式才能有效降低獼猴的危害;[14]所謂人工驅趕,在日本山口縣,亦有搭配驅猴犬(モンキードッグ)協助等細緻的做法[15]。

林良恭教授數年前曾研究台南市南化區烏山地區獼猴與農園之間的交互影響,報告指出獼猴離開森林邊緣覓食,最遠的距離為864公尺,而且,離森林邊緣距離越遠,其出沒頻率便逐步降低。[16]這裡似乎隱約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環繞森林邊緣,騰出寬幅大於864公尺的帶狀緩衝區域,獼猴棲地保留的理想便可能成真。

「自然」的獼猴、「外來」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