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雲端技術已發展到一定規模,許多政府仍想從頭建立自己的雲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沒有成長?成長有沒有均等?科技的角色又是什麼?當然,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每一次我考量所有證據、回顧自身經驗,都一直回到這個簡化的公式:Σ(教育 + 創新)x 科技使用的強度 = 經濟成長
文: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導入新技術,刺激進步動能
在資訊工程領域,我們總是在尋找所謂的全域最大值(global maxima)。這是數學上描述的最佳狀態,也就是一個函數的最高點。就科技而言,我認為世界上每個地區的全域最大值,不論是國家、縣市,還是社區,應該都是引進最新的世界級科技,刺激該國或該區域的企業創新與成長,在社會各行各業都力推將創新出口並鼓勵在地消費。換句話說,專注在創造附加價值與應用創新,為公民創造獲利與機會。這代表著每個地區,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皆然,都必須導入新科技,培植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企業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都應該自問:我們有什麼是別人沒有的?我們如何將獨特優勢轉為經濟發展與成長源頭,為所有人帶來財富?
中國顯然做到了,他們有積極前瞻的產業政策,支持中國從製造到互聯網服務等各行各業的創業家與經濟發展。中國策略運用全球供應鏈以及國內市場,強化相對優勢,自立自強提升經濟成長。產業政策、公部門投資、企業活力三者結合,成為許多國家也想複製的中國成功經驗。我也看到印度開始嘗試,印度從缺乏基礎建設的國家一躍而起,成為數位科技的領頭羊。印度建立了身分識別資料庫IndiaStack新數位生態系,為所有印度人民創建了無需親身到場、無現金、無紙化的經濟。
到印度的班加羅爾途中,我和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聊到IndiaStack與其未來的藍圖。尼勒卡尼是Infosys傳奇的創辦人,後來又和印度政府合作成立新創公司Aadhaar,也就是IndiaStack的核心辨識技術。Aadhaar目前已有超過十億人的資料, 和Windows、Android Facebook等創新平台旗鼓相當。
印度醫療健康平台Practo收購的Enlightiks,是印度一流的線上健康醫療新創公司。我在班加羅爾時,也和Enlightiks的創辦人見到面。他們使用微軟最新的雲端與人工智慧服務,建立先進的醫療診斷服務,用戶資料由個人裝置直接傳輸到雲端,所以系統能在像是心房顫動等問題發生前就偵測到。印度偏鄉地區的醫院也可以使用這樣的雲端服務。Enlightiks接下來也計畫利用IndiaStack驗證用戶身分、收付款、創建入口病歷等等。這項印度創新目前也計畫擴展到美國、非洲以及世界各地。
進步的動能不只限於中國或印度,在智利、印尼、波蘭、法國、德國和日本都看得到這樣的進步。回想我之前在埃及參訪時的觀察,他們也大力投資培養人才。埃及在科學、數學和技術方面有悠久的傳統,埃及大學培育出許多醫師,遍及整個阿拉伯世界,醫療照護自然成為埃及的相對優勢。我遇到的那些年輕企業家,他們開發了搜尋醫生與藥局的應用程式,運用綜效開創了強大生態系,這是現代科技神奇的地方。現在,他們需要負擔得起的強大雲端服務,可能是微軟提供的平台,也可能是其他大規模雲端服務提供者。只要有適當的政策架構,他們的創意就能起飛。
遺憾的是,即使雲端技術已在世界許多地方發展到一定規模,但是許多政府還是不願意接受雲端這類的新科技。有時候,他們的科技策略其實對自己不利。例如,政府領導人有時候會用資安、隱私、管控、牽連廣泛和網路延遲(latency)等理由不採用現成科技,儘管現成科技因為需求廣泛,已經價格合理,但是他們還是想從頭建立自己的雲端。
理解到這些問題以及問題帶來的嚴峻經濟後果,那趟中東之旅讓我帶著全新的能量與責任意識回到美國。我下飛機就進辦公室,召集團隊共同討論一系列的建議方案和政策架構,幫助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政府降低採納與利用科技的障礙。
那麼,回到我在本章最前面提出的問題。我們有沒有成長?成長有沒有均等?科技的角色又是什麼?當然,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每一次我考量所有證據、回顧自身經驗,都一直回到這個簡化的公式:
Σ(教育 + 創新)x 科技使用的強度 = 經濟成長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社會各行各業廣泛地推動教育與創新,尤其是在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乘上強力採用科技,經過時間,就能創造經濟成長與生產力。
在數位時代,軟體就是一種通用組件,可以大量生產,從農業到醫療到製造業的公私部門都可運用。不論是在底特律、埃及或印尼等任何地點,新的輸入都需要轉化為當地經濟剩餘。突破性的技術,加上受專業訓練、能有效利用技術的勞動人口,乘以科技使用的強度,便會促進經濟成長,開創機會。為達到這個目的,領導者必須透過幾個主要的方式,鼓勵創業精神。
首先,提供所有人網路連線與雲端服務。目前,網際網路連線的情況各地差異很大。在南韓、卡達、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網路普及率接近100%,但在好幾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卻不到2%。除非我們採取實際行動讓所有人都可以連線上網,否則依目前進度,到2020年,世界最貧困的國家只有16%的人民能連上網際網路,全球總人口也只有53%能上網。依照這樣的速率,低所得國家要到2042年才有可能達到全民連線上網。沒有網路連線,就無法連上雲端。
要讓全民上網,各國可以制定政策共享未充分利用的頻段,如電視白頻段,目前某些開發中國家已經施行這樣的政策。此外,政府應降低限制,開放外商投資電信、行動與寬頻基礎建設,並改革阻礙投資的政策。我們需要的政策,是鼓勵政府與企業合作,並有助於加速取得資金,擴展網際網路基礎建設。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