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有條件納男同志和曾吸毒者「捐血」,60天後無異議就通過

衛福部有條件納男同志和曾吸毒者「捐血」,60天後無異議就通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衛福部食藥署將修訂「捐血者健康標準」,接軌國際,解除男男性行為者「終生不得捐血」的規定,新制最快5月上路。

(2018.3.13. 19:00更新)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3月12日預告「捐血者健康標準」, 是該規定自95年公告實施以來首次修訂。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告訴記者,這次修正內容主要是跟進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並參考各國名詞用語、檢驗技術等方面進行文字調整,並修正暫緩捐血及永不得捐血者的條件。

張連成指出,男男性行為方面,因近年愛滋病毒檢驗技術提升,檢驗空窗期已從21天縮短到11天,因此國際間早已放寬對於男男性行為者的捐血條件,包括英國、澳洲、美國、法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均規定,只要12個月內無男性間性行為即可捐血。

為求謹慎,食藥署決定先行解除永遠不可捐血禁令,初步放寬為「5年內有男男間性行為暫緩捐血」,未來觀察1、2年後再研擬進一步放寬至12個月。此修正草案已於昨(12)日起展開60天預告期,蒐集各界意見,若無重大異議最快將於6月公告實施。

張連成表示,過去之所以規定曾吸毒者不能捐血,主要是擔心共用針頭會有較高風險感染愛滋,但血液基金會認為世衛組織及日本都已放寬曾吸毒者的捐血規定,經討論才決定修改為「暫緩捐血6個月」。

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受訪時也指出,近年陸續接獲捐血人反應,強調已經戒毒多年卻無法捐血,基金會查閱國際間規定才發現世衛組織、日本確實早已放寬規定,因此才會提議修正。

台灣捐血者健康標準中規定「男同志終生不得捐血」,過去曾在網路上引起支持與反對兩派的激烈討論,不過衛福部今(22)日表示,將依「國血國用諮詢委員會」專家建議,擬解除男同志捐血的禁令,放寬為「5年內有男男間性行為者暫緩捐血」,最快將於5月公告實施。

根據現行「捐血者健康標準」規定,有男性間性行為者,與愛滋病患者、靜脈藥物成癮者等,並列為「永不得捐血」對象。

第五條 捐血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永不得捐血:
一、曾患惡性腫瘤、白血病或其他經醫師認為永久不得捐血者。
二、曾有出血不止、抽痙或昏迷之病史者。
三、曾有吸毒或慢性酒精中毒者。
四、靜脈注射藥物成癮者、「男性間性行為者」及長期使用血液製劑者。

—— 此條共列9項,此處為節錄

2016年9月,有網友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指出「男性間性行為者永不得捐血」條文涉歧視,應依醫學證據加以修訂禁令,讓更多人得以捐血。不過,當時也有人同樣提案連署,認為不應開放男同志捐血,憂心出現疏失。因贊成與反對連署均超過5000人,衛福部遂召開「國血國用諮議會」討論修正案。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今(22)日受訪表示,近年接獲疾病管制署提案修正男同志捐血禁令,將由現行完全不可捐血,放寬至「5年內有男男間性行為暫緩捐血」,等觀察1、2年後,再放寬到「1年間有男男性行為者暫緩捐血」。修正草案正在進行審查程序,預計農曆年後、約2月底就會預告,60天內如果沒有重大異議,最快5月就能公告上路。

祁若鳳說,國血國用諮詢委員會去年9月間開會討論此事,會中委員認為現行愛滋檢驗技術提升,檢驗空窗期也從21天縮短到11天,應參考國外作法解禁,但必須有一段觀察期,確認健康方面沒有疑慮,才能捐血。她指出,目前國際間如美國、歐盟、澳洲等大部分國家都已解除男同志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採年限管理,只要在一定期間內沒有男男性行為就可捐血。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也表示,目前包括美、英、法等國,都已實施12個月內有男男間性行為者暫緩捐血(日本、南非規定6個月以上無男男性行為即可捐血),而疾管署實施「血品核酸」擴大檢驗後,並未發生過有人因輸血感染愛滋。

莊人祥表示,將來新制實施後,男男性行為者捐血除填問卷外,還會有「血品核酸」檢驗,雙重把關以確保輸血安全,若安全性無虞,將來會考慮比照美、英、法等國,暫緩捐血的期間可望從5年再放寬至12個月。

《自由時報》報導,另外祁若鳳也提及,考量到茲卡病毒防疫,這次修訂內容,也將建議1個月內曾前往茲卡疫區者、茲卡感染者1個月內、6個月內曾與茲卡感染者發生性行為,以及血液中仍帶有茲卡病毒者等,應暫緩捐血。

解禁違反專業原理 護家盟:男同志不捐血,會少一塊肉嗎?

衛福部上午發布聲明,反同團體護家盟下午也立刻發佈新聞稿,表示對於衛福部開放同志捐血,感到「不解與憤怒」。

護家盟質疑,目前愛滋病的感染途徑,以男男性行為為大宗,為何國家要違反國際用血的專業倫理,去開放高危險族群捐血?並稱,「(男同志)不捐血,會少一塊肉嗎?我們國家少了幾袋同志的捐血,血庫就會荒蕪了嗎?」

護家盟表示,愛滋病有空窗期,如果造成受血者的感染,請問一個錯誤的政策,國家要賠償嗎?並稱在未來公告一個月內,將會進行抗議。

開放男同志捐血,真的會提升受血者感染危險嗎?

《關鍵評論網》2016年刊登的文章指出,禁止男同志捐血的初衷,原是為了防範愛滋病廣傳,不過隨著科技演進,血液中的病毒已經可以直接被偵測出來,核糖核酸篩檢(RNA tests)的進步,也將「感染愛滋病毒後,到可以被檢查出來」之間的空窗期縮短到感染後10天內。

而包括美國、澳洲、紐西蘭在內等國家,無論捐贈者的性向或性交史,「所有」捐獻的血液都會通過完善的愛滋病毒(HIV)篩檢。紐西蘭血液服務中心還特別強調,是以性交的類型為評斷基準,絕非針對「性向」。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下午接受《中央社》採訪時也表示,愛滋檢驗技術大幅提升,捐血中心自2013年全面實施核酸擴大試驗(NAT)後,空窗期已縮短到有11天,只有檢驗陰性的血才會送到醫療機構,迄今沒有個案因輸血感染愛滋。

莊人祥表示,台灣訂出5年的年限是參考加拿大作法,加拿大過去也是從男男性行為者永不得捐血、逐步放寬到5年、1年間沒有男男性行為就可捐。待政策上路後,會監測血品陽性率變化再做後續評估。

防疫醫師黃士澤則表示,政策規劃是「5年沒有男男性行為者」才解禁,已避掉11天空窗期(11天之前發生性行為,且又有捐血行為)的問題,而血品安全的把關還是得靠檢驗技術,目前沒有一項檢驗技術可做到百分百,但使用NAT檢驗至今,沒有人因輸血染愛滋,民眾不用過於擔心。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2017年捐血量共約257萬袋,1到10月捐血人次為145.5萬。疾管署的資料顯示,2017年1至10月捐血愛滋病毒陽性率為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