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星巴克入侵韓國的驕傲:古城區仁寺洞的發展與寫韓文的跨國財閥

星巴克入侵韓國的驕傲:古城區仁寺洞的發展與寫韓文的跨國財閥
Photo Credit: Jinho Jung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村的韓屋這種傳統的住宅型式受到保護條例的庇護而留存。然而,仁寺洞缺乏像韓屋這樣的物件,如此的「缺乏」也就成為擔憂的來源之一。而「韓文招牌」是一種「韓國文化」的「實體化」,在仁寺洞宛如韓屋在北村的功能,在星巴克的登高一呼後,減弱了地方反抗力量。

文:萬宗綸

星巴克在仁寺洞的主要街道上開了分店,為了安撫居民與公眾,掛了一個寫著「星巴克」韓文的招牌在前面。仁寺洞傳統文化保存協會抨擊星巴克「對仁寺洞的街坊居民帶來恥辱」,並稱其做了「反文化的市場策略。」協會的主席尹永哲 (Yoon Yongchul)擔憂聚焦於觀光業而非文化保存的政策,最終將會完全摧毀整個街坊鄰里。

《韓國時報》在2014年報導,首爾最受歡迎的觀光區域之一仁寺洞正在逐步喪失其文化精神。仁寺洞(인사동)在朝鮮王朝時期是官府人員與貴族兩班的聚居地,在日本統治後期,此區原先身分地位顯赫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因而紛紛將家中物品販售籌錢,形成古董店的經濟型態。在1930年代後,仁寺洞進而成為展銷古董與繪畫的產業群聚空間。

5669347714_835bcf32b4_b
Photo Credit: InSapphoWeTrust CC BY-SA 2.0
仁寺洞的古董、繪畫店。

文化街區的取得

隨著1982年首爾成功得標成為1988年的奧運主辦城市,城市環境改善和城市美化成為大規模再發展、迫遷的口號,傳統都市空間的巷弄街道消失,幹道遭到拓寬,地方感被抹殺,取而代之的是,從1982至1989的八年間,四萬八千個住宅單元(約七十二萬名居民)被拆除;相較之下,位處朝鮮時期皇宮周遭的仁寺洞,並未成為當時都市再發展的目標之一,反而因周遭土地進行大量商業開發,而使得特色更為明顯。

眼見首爾奧運將帶來可觀的觀光人口,仁寺洞在地商家於1987年組成「仁寺洞傳統文化保存協會」(Insa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rvation Association,下稱 ITCPA),開始在每年十月中舉辦文化節慶,湧入的觀光客使得基本設施和襲產點的拙劣管理躍上媒體版面,被認為是阻礙首爾邁向全球觀光產業的重大缺失。並且隨著威權政府的垮台,1995年韓國落實地方自治法,舉行第一次市長直選,趙淳成為首任首爾民選政府市長,標榜將改以市民為中心來施政,開始積極發展不同的文化區域以促進在地經濟。

隨後,非政府組織「市民團結」(Citizen’s Solidarity)、ITCPA與當地商人請願在仁寺洞大街實施「無車日」,這個想法被趙淳所接受,認為是能快速復甦在地經濟的手段。「無車日」的實行,非但是民主運動讓公眾聲音進入都市規劃議程的成果,伴隨著民眾運動(민중 운동)而來對常民文化物件的喜愛,以及歐美行人權利的概念開始被引進,也反映了韓國人開始對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視。

起初,ITCPA會在周日的大街上舉辦文化市集,然而因為許多商品和原先常駐商家所販賣的非常相似,使得ITCPA被指控是在有意塑造競爭,並且文化市集被抨擊販售「廉價的發展中國家商品」,玷汙了仁寺洞的形象。最後,文化市集在1998年七月遭到禁止。這樣的爭端顯示各方對於仁寺洞一帶的發展想像開始出現衝突,時任ITCPA的主席林明淑(音譯:Lim Myung Sook)希望將仁寺洞打造為有炫目建成環境的國際知名旅遊景點,「不只是首爾的仁寺洞,也是世界的仁寺洞」。

1999年12月,縱然聲稱代表仁寺洞利益的公民組織已經分裂成12個團體、30派之多,在他們聯手發動的請願下,高達三萬五千份的連署書要求市政府在有詳細的規劃書出來前,暫停仁寺洞北區的新建築工程達兩年時間,最後市政府也同意這項請願案,並對已經經歷都市更新的仁寺洞南區作出用途上的限制。

在地商家害怕此區道路會被拓寬,時尚的餐廳、咖啡店和高檔品牌會接連進駐仁寺洞,破壞他們希望保存的純正韓國街區。接著,公民團體推動將仁寺洞設計為「文化街區」(문화지구)的想法,目標是希望讓此區可以在沒有商業威脅的情況下保存傳統文化的身分。

儘管公民團體與商家對文化街區的想像不盡然相同,尤其屋主與房客的利益受到影響,市政府最終還是在2002年通過「國家文化街區」的劃設,在執行上要保存並推廣傳統文化,抵抗與此地文化活動及傳統建築形式不相干的發展和商業進駐,並採取美國城市公私夥伴關係的做法,提撥五億韓圜(約一千五百萬台幣)作為治理的基金,但同時ITCPA的角色任務也被貶為舉辦活動與管理政府設計的公共設施,且鐘路區政府甚至砍斷過去對ITCPA的補助。

未命名
Photo Credit: 地理眼

劃定仁寺洞為文化街區並沒有抑制區內傳統文化業的消褪,由於都市規劃議程上的競奪,總是把焦點放在如何給觀光客一個「可以被凝視的」仁寺洞,使得何謂傳統文化並未被多加思考與辯論,觀光客並不會真的去消費的古董或宣紙等傳統藝品店,也因無法支付攀升的租金而被排除於此,新進駐的是更多文化創意產業的小店。

於此同時,大型開發的都市再發展計畫並未停歇,高層公寓不僅解決了遲來都市化所帶來的人口爆炸,也成為市政府追求現代性的重要象徵。2002年新加坡經營豪華公寓的輝盛集團(Frasers)在仁寺洞開張了二十四層樓高的酒店型公寓,改變了仁寺洞的天際線景觀,2004年市政府推動都市再發展計畫,放寬周圍區域樓高的限制,被批評嚴重與四至五層樓高的仁寺洞地景不和諧。

2001年,森吉時裝公司買下森吉街(쌈지길)一塊地區,準備要興建商場但遭到在地反對,要興建大型商場的基地上原有十二家小商家,因而後來衍生出了「拯救小店運動」,在地反彈聲浪最主要的恐懼是如此巨大的商場結構,將會破壞此區的小巷和小本生意,會在根本上摧毀了仁寺洞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