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事件背後「台獨零容忍」的意義和警告

林心如事件背後「台獨零容忍」的意義和警告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心如「我的男孩」在中國網路平台下架又上架的事件中,從「復活」的三個理由,可以發現對岸已經逐漸拿走了台獨的定義權,面對這種連二戰猶太人都沒聽過的「零容忍」發言,我們怎麼能坐視這種文化侵略?

文: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

林心如在中國的電視劇《我的男孩》被指控是台獨「接受台獨資助」,被中國官方全面下架,後在林心如公開表示自己反對台獨之後,重新恩准上架,林心如可以再次在中國賺錢發展事業。

中國讓林心如《我的男孩》復活,主要列出下面三點理由:

  1. 要看該劇的演職人員是否為支持台獨的「綠色藝員」:這方面林心如顯然不是;
  2. 要看劇本的內容是否涉及和鼓吹「台獨」:這方面《我的男孩》並不涉及,而是一部「積極向上的青春劇」;
  3. 至於台灣(文化部)給的輔助金:首先這個輔助金已經存在多年,馬英九時期就有了;其次輔助金補助的是台灣文化的宣傳,而「台灣文化並不等於台獨文化,而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這次中國的地圖炮打的範圍太大,弄到自己不可收拾,只好自打嘴巴,拉下面子讓《我的男孩》重新上架。

本次事件中有幾個面向非常有趣,首先,有一些為了消滅台灣本土文化的人,他們在藝術或運動呈現台灣意識的時候,常常高喊「政治是政治,娛樂是娛樂」,但這次完全沒有這種反應,反而鑽研「拿大學奬學金算不算台獨」,用軟性低調的訴求希望中國放過林心如。

這些人的反應其實不難想像,原先台獨的定義,話語權在這些人的手上,這些人是文化上迫害別人的人,現在突然發現,中國的官方才有話語權定義什麼是台獨,心中難免害怕,台獨是中國共產黨才有權力定義,而不是這些舔共的人,跟民主和自由的定義一樣,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才有權利詮釋它們的意義。

因為經濟上的優勢,中國得以大力投入資源在音樂戲劇等文化藝術上,的確是台灣應該要擔憂一件事情——看著每次我一說「大陸」就叫我統派的小孩,最喜歡的歌曲是〈小蘋果〉,就可見微知著。文化的確才是認同的基礎,中國海外留學生在西方世界享受自由和民主卻會體諒甚至崇拜祖國的極權統治,就可以知道中華文化毒害的深遠,這些優秀的四海中國人可以非常容易的去區分自己和別人,國內和海外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標準,認為自己的同胞比自己低下,沒有資格享受民主自由的果實,只要給餵飽這些人的肚子便足夠。

One China march
Photo Credit: Angus Fraser @ Flickr CC By 2.0

其實中國的三項聲明非常有趣,沒有推動統一就是台獨,台獨的定義和詮釋權完全在中國的手上,更重要的一點,所謂的「台獨零容忍」,其實可以看做極權統治政權偏差激化的第一步,像納粹德國對待猶太人的態度,不能容忍任何情況的台獨,與零容忍猶太人的男女老少意義其實是一樣的。就我看來,這樣公開的宣示台獨零容忍,對於台灣人是件好事,納粹德國從來沒有說過猶太零容忍,如果希特勒公開這麼說,我想二次世界大戰的猶太人也不會有這樣悲慘的命運。

聲明中最有趣的一點,就是中國公開認證馬英九的身分,間接讚揚他為統一服務的「貢獻」,是中國新一代在台灣的買辦,背棄蔣經國「我也是台灣人」的本土化路線,投降中國共產黨的急先鋒,聽說這樣的人還能在2020年再起,光聽到這樣的消息就感到悲哀。

如果台灣人不能了解「台獨零容忍」的意義和警告,坐視中國白蟻鯨吞蠶食台灣,真的太過愚蠢,即便是猶太人,也從來沒有聽過納粹的高階軍官公開講過「猶太零容忍」的。

延伸閱讀

本文由李忠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