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工廠29萬塊磚頭抵扣農民工欠薪 工人拼命找買家憂無錢回鄉過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江西一家磚廠拖欠農民工薪水數個月,政府介入後的結果,竟是以磚頭抵扣人工,有網友批評:「政府這是在幫農民工呢,還是在幫磚廠老闆呢?」
江西南昌市一家磚廠拖欠工人9萬元人民幣薪金、4萬元押金,眼見快要過年,農民工非常憂心不夠錢回鄉,在當地法院介入下,同意以磚頭抵薪金。現在一眾農民工非常努力賣磚,希望儲夠錢回鄉過年。
新華社報道,江西南昌市宋家磚瓦廠自去年9月已經停產,一直拖欠約30名農民工薪水,幾個月來,這批來自雲南昭通市偏遠山區的農民工不斷爭取,但回鄉的希望仍是渺茫。
工廠連電費都交不到,欠下幾萬元電費。寄住在工廠的農民工晚上要點蠟燭照明,以及撿柴火取暖,手機則到好心的村民家裡去充電。農民工在抗爭之餘,還要四出找散工賺點錢。
當地勞動監察局官員嘗試介入,成功幫工人討回去年9月前的一些欠薪,但9月之後就沒有著落。數名工人經商議後決定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程序,結果工廠老闆同意用29萬塊紅片磚抵扣農民工約8萬元工資,剩下的1萬還得另想辦法。
農工人認為這是取回血汗錢的希望,就同意了,現在卻愁著如何在過年前出售這批紅磚拿錢回鄉。有工人表示,一塊磚頭也只賣2毛8分錢,每天只有幾個人來買磚,29萬塊實在很難短時間內賣出去。因為沒錢,不敢買回鄉的火車票,非常焦急,天天四出找買家。
她又表示,由於工廠老闆欠下多筆債務,不少債主都想拿磚頭抵債,就派人來阻撓工人賣磚。工人已報警求助,希望往後賣磚不會再被騷擾。
不少網友表示同情工人,也有人批評政府的處理手法:
「這也算政府的功勞?丢人不」
「這種招都想的出來 而且政府相關部門還默認了這樣的處理方式?」
「不開工資,給板磚有啥用,也不能運回老家」
「要是我就去老闆家門口砌個收費站,進出門請繳費」
「政府這是在幫農民工呢,還是在幫磚廠老闆呢?」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