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綠報報#4|環保熱愛的算式:建構臺灣資源回收產業的關鍵角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的回收基金管理制度,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制度,全世界只有臺灣是採取這樣的模式,並且成功地運作近20年。」然而,臺灣為什麼能夠成功地運作這項獨特的措施呢?劉教授要為大家介紹,串起資源回收產業的關鍵角色:「回收清除處理費」!
「臺灣的回收基金管理制度,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制度,全世界只有臺灣是採取這樣的模式,並且成功地運作近20年。」環境經濟學專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劉錦龍教授這麼說。
然而,臺灣為什麼能夠成功地運作這項獨特的措施呢?劉教授要為大家介紹,串起資源回收產業的關鍵角色:「回收清除處理費」!
要談「回收清除處理費」就少不了專家中的專家──長期參與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政策諮詢、費率審議等各項工作的劉錦龍教授。
「回收基金」做橋樑:先繳費,後補貼
劉錦龍教授自從93年就受聘為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以下簡稱:回收基管會)的委員會成員,可以說是一路看著臺灣回收制度成長茁壯。
當問及臺灣的回收制度如何成功運作時,劉錦龍教授點出的是「經濟誘因」,讓制度可以順利運作,並且在短期之內達到良好的成效。
所以,我們習以為常的「資源回收」,並不是憑空就自行運轉的體系,正是因為有行政院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做為橋樑,才能夠補貼回收處理業者,成功扶植臺灣回收處理產業。

那基金管理制度是怎麼運行的?
回收基管會先從製造業者、進口業者(統稱為:責任業者)依照營業數量、進口數量,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用。
這筆費用由政府(即回收基管會)統籌管理,在回收處理業者完成回收處理並經稽核認證確核之後,就可以向回收基管會申請補貼。
劉錦龍教授表示,這項制度相當值得臺灣驕傲,不只建構了臺灣的資源回收產業,而且還有社會扶助的功能,許多資源回收個體戶以此維生。更重要的是,臺灣的民眾養成了資源回收的良好習慣。
不同於臺灣的回收管理制度,許多國家例如德國、日本採取生產者責任制,由廠商自行負責回收的任務,而民眾丟廢棄物的時候,例如回收家電產品時,需要繳交一筆廢棄處理費。在臺灣因為民眾並沒有被直接要求繳費,比較沒有意識到回收是需要付費處理的。
基金平衡:「費率審議委員會」要精打細算
既然有收費、有補貼,那麼如何收費?又要補貼多少?這道不能迴避的數學題就出現了!
合理地收費和補貼是維持這樣制度運作的關鍵,因此,回收基管會設置「費率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費審會),專家學者和官方代表、廠商代表齊聚一堂,為了臺灣資源回收產業的未來精打細算。而費審會主要職責所在就是:審議回收清除處理費用以及補貼回收處理業者的費率。

費率的調整和訂定主要考量回收處理業者的回收清除處理成本,此外還有基金運作的行政費用,並且把廢棄物廢棄在環境中所會造成的環境成本,例如:焚化爐焚化處理之成本等,也納入考慮。
費率審議是一項相當精細而複雜的工作,除了各項專業回收處理的技術層面考量之外,費審會委員也要考量這些物品的生命週期,短則幾個月,長期十幾年,差距很大。尤其是臺灣實施先繳費、後補貼的制度,包含:原物料的波動、貨幣漲跌都可能影響回收基金,更需要審慎考量,來維持基金的平衡。
這也是為什麼,費審會之中,需要分成3個工作小組,由機動車輛組、容器組、物品組分別進行第一階段初審通過後,才能送入委員會大會決議。

回收關鍵!環保熱愛的算式
費率審議委員會中納入政府代表、工商團體代表、環保及消保團體代表及專家學者代表。事關重大的費率調整,由各方進行討論,審慎考量,再透過「環保熱愛的算式」精密計算,訂定、實施。(註1)
劉錦龍教授解釋:「費率調整以基金穩定為原則,如果在一定期間之內,基金的收入跟支出能夠達到平衡,委員會並不會隨意地調整費率。」
為了鼓勵環保產品,責任業者所進口或販售的商品,部分項目享有綠色費率,繳交比較優惠的回收清除處理費用。回收處理業者方面,也有綠色費率的概念,例如:日光燈中「汞」的回收比例越高、破損率越低,能夠獲得比較好的補助費率。
如何延續成功,做到更好?劉錦龍教授分析,循環經濟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生產者責任制,臺灣如果要推循環經濟,需要納入生產者責任制的概念,和現行的制度並行,二者的優點互相補充。
二次料回收還能夠享有很好的市場價值的品項,可以採取生產者責任制,納入市場機制幫忙,讓回收處理做得更好。如此,也能避免回收基金的過度負擔。
註1 劉錦龍教授說明:「費審會並不是固定的會議時間,而是有彈性的,如果有產品費率需要調整,就召開會議。幕僚單位會先蒐集相關資料,再送到小組討論。倘若比較複雜的案子,會邀請相關業者來小組表達意見。小組會議之後,再到費率審議委員大會決議,決議通過後並送署長核定。倘若還有其他意見,環保署長尚有權力做某種程度的修正。」
想看更多環保回收相關資訊,歡迎訂閱【回收綠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