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深度學習的技術》: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

《深度學習的技術》: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個體之所以無法理解某個知識,不是因為他不具備前提知識,而是因為思維定勢蒙蔽了他的眼睛,讓他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

作者:ROXAS 楊大輝

條件二:理解的發散模式

有時個體之所以無法理解某個知識,不是因為他不具備前提知識,而是因為思維定勢蒙蔽了他的眼睛,讓他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小孩問你1+1=多少,你的思維定勢會告訴你答案是2。但小孩卻說你的答案是錯誤的,但為什麼是錯誤的呢?

其實,答案是一個「田」字,這其實是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儘管你也認識「田」這個字,你也能夠輕易理解答案是田的原因,是因為把「1+1=」寫在一起就成了田字。你早就具備了理解這一問題的前提知識、條件,但當問題出現時,你就是一時想不明白為什麼1+1不是等於2。

這意味著,理解一個問題或知識,除了要具備前提知識之外,你還需要思索出正確的理解角度——如果用開門的比喻來描述,就是你雖然來到了門前,你具備了鑰匙,但你還未找到正確的鑰匙打開門。開門所需的鑰匙雖然就在你腦海中,但你未必知道哪一把鑰匙能打開門。

當然,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你這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提示了你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你可能會很快就想到答案,但這正是我想表達的——只要找到正確的理解角度,問題的答案往往會很容易被揭開,而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某個知識點很難理解,就是因為當時的我們找不到正確的角度去理解。當我們想通了之後,又會發現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而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正確的角度去理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這主要是因為人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造成的限制,一個是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也稱為思維定勢,亦即你會用舊有的認知來理解新事物、問題,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大部分人都會把1+1看作是數學題來解答。

另一個常見的認知偏誤是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亦即你使用一個事物的方式,往往會侷限於最常見的功能。舉個例子,若有人問你:「錘子除了用來捶打東西、撬開東西和當武器使用之外,它還有什麼功能呢?」

如果你嘗試回答這一問題的話,你會發現這問題比想像中困難,儘管你可以很容易理解錘子還可以用來當雜技表演的工具、透過揮動來鍛煉手臂之類的功能。你可以理解為什麼錘子有這些功用,但你就是很難想到。基本上,你可以把功能固著看作是思維定勢的一種也沒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打破思維定勢呢?怎樣才能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角度呢?

答案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創意。

神經科學家在21世紀發現大腦中的兩種思維網絡模式,一種叫專注模式(focused mode)。你可以將之理解為專注的、集中的思維狀態,專注模式會激活大腦某個區域的神經元(激活區域視你在思考什麼而定),讓你的思緒聚焦在一個點上。通俗來說,專注模式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專注思考。

另一種叫發散模式(diffused mode),是一種放鬆的、不定的思維狀態,發散模式會激活較廣的、多個不同區域的大腦神經元,讓你的思緒天馬行空。發散模式被普遍認為與人的創意力息息相關,因為與專注模式的聚焦在一個點的特性不同,發散模式更像是在多個點來回跳躍的思維方式。發散模式也可以被稱為創意思維。

在日常中,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在這兩種模式之中來回切換,當你嘗試緊繃神經,聚精會神處理手上的任務時,你的大腦自然會切換到專注模式;當你在洗澡、散步、發呆等各類輕鬆的活動時,你的大腦會切換到發散模式。這一大腦模式的切換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當個體切換到發散模式時,個體的創意會提高。一項有趣的實驗發現,相比坐著思考,一邊散步一邊思考的受試者可以列舉出更多鞋子的功能(除了穿在腳上之外的功能)。換言之,散步所啟動的發散模式,可以提升個體的創意,降低功能固著這一認知偏誤的影響。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創意能帶來更好的理解力。

有研究表明,創意力和理解力是相關的,當學生的創意力較高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會較高。而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創意能讓個體打破思維定勢,讓個體用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答案、新的理解。

相反沒有創意的人,通常就只會用固定的幾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因此總是碰壁。這很容易明白。

既然創意能提升理解力,而放鬆的發散模式又能帶來創意,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得出一個增進理解力的策略。那就是在理解難題時,我們應該放鬆自己去散個步或洗個澡之類的,這可以幫助我們想通難題。

創造力研究專家霍華德.格魯伯(Howard Gruber)提到過一種3B方法能提升創意,亦即睡覺(bed)、洗澡(bath)、坐公車(bus)。而這三種方法的共同之處是,你的狀態會放鬆,你會進入發散模式。阿基米德(Archimedes)就是在自家洗澡時想到了國王給出的一個難題的答案,並提出了浮體原理。

另外,歷史上有不少偉人都喜歡在散步中思考問題,無論是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還是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他們都有固定的散步時間。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是在布達佩斯的公園裡散步時,發現了可逆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