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幂律分布」:把事情做對,遠不如做對的事

人生的「幂律分布」:把事情做對,遠不如做對的事
Photo Credit: Le Rétroviseur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尋找並投身於哪些目標或事物,能夠產生最多的價值,通常極為困難,而且充滿著運氣的成分。那理解幂律分布,又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幂律分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物經常呈現所謂「常態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亦即類似鐘型曲線的分布 (這邊要說明的並不是嚴格數學意義上的常態分布,這邊只泛指大部分都在中間值,兩邊有極少極端值之分布),例如身高,我們很少會看到很高或很矮小的人,而大部分的人都在平均值附近;或者智商,大部分的人其實介於80-120之間,天才或是低智商都只是極少數的個例。如果畫成一個圖表,約略如下圖所示: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大部分的事物之所以形成常態的分布,是因為影響的因素很多,交互作用之後最後的結果。譬如身高,影響的因素可能有父親的遺傳、母親的遺傳、營養、環境等不同的因素交互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人便會都會接近所謂的平均值,就像丟兩個骰子,大部分的情況都會在中間值7附近,而鮮少出現2或12之類的極端情況: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其實日常生活,有另外一種分布,我們可稱之為幂律分布(Power Law),這其實就類似於所謂的80/20法則。Peter Thiel 在《從零到一》這本書中提到,在創投的領域,很可能回報最豐厚的那家公司比剩下其他全部加起來還多;而第二豐厚的則比第一以外的全部加起來還多,所以「公司排名vs投資回報率」呈現類似於下圖: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不只在創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我們都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

  • 最有名的明星收入與影響力比所謂的二線明星多非常多,而二線明星又比那些剛出道的小咖多得多
  • 最有名的YouTuber與部落客收入與影響力比第十名的高得多,而第十名又比第一百名的高得多
  • 最有名氣的幾位藝術家,創造的價值與收入遠比大部分的藝術工作者多太多了

之後我們將討論其背後的原因,以及對商業的影響。這裡我們先聚焦於個人。

人生的幂律分布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的話,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的:生活中最有效率的那些努力與投入,所產生的價值遠大於我們大多數的努力,而在人生中,實際上滿足這樣幂律分布的情況,更是遠比我們所以為的多得多。更重要的是,由於科技與網路的進步,將來還會更多。

這裡,Lattice的CEO Jack Altman舉了一個他母親的例子:

我的母親是一個醫生,A酸(Accutane)是她最愛用的藥物之一,但要跟新的病患解釋A酸的組成、優缺點、副作用各方面資訊,既便是一位經驗老道的醫生都需要大約10分鐘的時間。而她最終決定錄一段十分鐘的視頻放在她的iPad上,每當她需要解釋一遍給新病患聽時,她就放給他們看,十分鐘之後再回來問他們有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成效是巨大的──不只她的病患更喜歡這樣的形式,而她更獲得了他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用這段時間去忙其他的事情,而她花費的成本呢?不過是十分鐘的時間跟幾百塊美金的iPad而已。

Altman的母親這些年投資在工作上的資源與精力,非常有可能沒有比這十分鐘能夠節省她更多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的了。

另一個更有名的案例來自Khan Academy這個全球知名的非營利網路教育機構,它的創辦人Sal Khan一開始為了教他的在遠方的姪子數學,而利用了網路工具。這讓他思考,為何不把這些教學影片放到網路上,讓所有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呢?所以他成立了Khan Academy,到2017年這個機構已經產生了超過6,500個教學影片,YouTube頻道上超過三百萬個追蹤者,總閱覽數超過十億次,嘉惠了無數莘莘學子。

幂律分布的啟示

尋找並投身於哪些目標或事物,能夠產生最多的價值,通常極為困難,而且充滿著運氣的成分。那理解幂律分布,又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一、這裏應該要反過來看:

對於生活中許多事物,我們倒是都能知道,即便是最好的情況,我們只能獲得不多的價值。所以我們應該不要花費過多精力與時間在這些無法實現高價值的事物上,而應該更專注於那些可能產生巨大價值的目標上。

這裏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繁瑣的家事。在許多人眼中,這都是無法創造出高價值,卻又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像這樣的事,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自動化,以挪出時間和精力做更重要的事。例如台灣並沒有使用洗碗機的習慣,所以在美國時,一開始我也是十分排斥,但是使用過之後,我發現這是我在家事部分,最棒的幾個投資之一:晚上再也不用為了杯盤狼藉而傷腦筋,不再為了誰洗碗而生氣。

另外,我們常常會有以下的經驗:明明有一件極須完成的任務,我們卻東摸西摸,上網閒逛看文章,拖到最後一秒才趕工完成。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任務是不是能給予我們巨大的回報,但是我們通常很清楚,東摸西摸上上網幾乎不可能產生任何巨大的價值。這時最好的做法,便是明確的目標為導向,去完成手頭上真正的任務。

二、練習用新的思維或方法做為槓桿,來減少機械化的過程、最大化價值:

由於科技與網路的進步,我們越來越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減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費,甚至大量規模化我們的產出。前面提到Altman的母親,以及Sal Khan都一再提醒我們這樣的可能性;又如一位我很喜歡的台灣YouTuber陳孜昊,在大學時期就常在YouTuber上分享生活經歷,現在已經成為台灣知名YouTuber,超過五十萬人追蹤。這些都是以科技作為槓桿,而創造出以前幾乎無法想像的價值。亦如幂律分布告訴我們:「把事情做對,遠不如做對的事」。

本文經翰林小書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