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趟七十年前的台灣地景飛覽:《反轉戰爭之眼》編輯手札

一趟七十年前的台灣地景飛覽:《反轉戰爭之眼》編輯手札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美國陸軍航空隊派遣偵察機對台實施大規模偵照,透過地理線索的爬梳,作者全面定位七十多年前的台灣地景,重新凝視山脈與河流,軌道與聚落。

文:可樂(暖暖書屋編輯)

「我的故鄉她不美,怎麼形容她」

在做《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這本書時,我正好在聽陳昇的《歸鄉》專輯,他唱著以上的歌詞。而作者黃同弘在寫這本書的一開頭,也引用了電影《漫漫回家路》(Lion)裡的一句對話:

「她長什麼樣子?」

「很美。」

不論美或不美,我們對於故鄉的情結,都涵蓋在如此兩樣的形容裡,那種對出生之地難分難解的情緒,或思念、或感嘆、或悔恨、或依戀、或遙不可及、或人事已非,都永遠是每個人心裡某種烙印下來的痕跡。即便時光過去,當踏上故鄉之地,你依然可以對著虛空中比劃,一一指出這裡曾是屋子的一面牆、前面那邊有一棵大樹、後面有一條小溪、以前這是一塊空地、小路旁有一條大水溝、鐵道現在都不見了、平房成了高樓大廈,諸如此類。

我和同弘第一次見面,當時我只知道他叫做湯姆,他在打開電腦後,隨即把我那個已是虛空中的故鄉、出生之前的家,從檔案中叫出來,像變魔法一般的展現在我面前。即便那只是一個我很陌生的畫面,一個在我出生之前不曾見過的街景,但因為不久之後,我也曾在那裡玩耍長大,於是這就像是我們對著某個「虛空」比劃一樣,腦海裡浮現重疊了自己後來的家。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似乎有個奇妙的牽繩,把過往與現在的線性時間,就這樣銜接連繫了起來。

拜科技之賜,現在衛星影像的發達,讓我們可以在線上輕鬆看到如今地球各地的影像,但「再強大的衛星遙測技術,都無法抵達它發明之前的時空」,同弘在書中如此說道。當二○一三年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上映時,許多人感動不已,因為他用空拍的宏觀視角呈現了台灣當下的地景,這是我們的故鄉真實的模樣,再也不是虛空中想像的樣子,某種「眼見為憑」的說服力,比起歷史紀錄或文字報導的感染性更強地滲入我們心裡,大家開始正視我們故鄉土地上的傷痕或美麗,也開始明白透過這樣的影像資訊,可以解讀這塊土地所隱藏的各種訊息和密碼。

同弘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故鄉空白的歷史紀錄,正等待著慢慢填補上去。即便我們過去欠缺了衛星遙測的技術,但比齊柏林還要早七十多年之前,其實有另一場全然不同的台灣地景飛覽,讓我們可以回溯過去。那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對台灣最早一批的全面性航空影像紀錄,雖然是為了戰爭目的而拍攝,但這些凝結了當時台灣地景的每一張航拍,都隱藏了寶貴的巨量資訊,等待著它的伯樂來一一解開,同弘正是其中之一。

作為解讀航拍的伯樂,該如何去定位照片、判釋其上的種種資訊、了解當時的水紋山脈,以及和這些地景變遷緊扣的自然人文背景,還要佐以各種文獻史料的爬梳和交互印證,都是需要極有耐性的硬工夫,可以想見他幾年下來所不斷持續累積的能量。在聽他述說這些過程,以及他每次有新發現的貼文時,都可以看到或想見他眼中放射出的光芒和熱情。

即便我這地理門外漢一開始並不知道如何去讀懂那些航照上的資訊,但光是地景本身,就已經是一幅美麗的藝術圖像,初步直觀就能領略。我的外婆家在桃園觀音,小時候外公常帶我們去池塘旁玩耍、釣魚、摸蛤仔,對於池塘的景象並不陌生。但當我看見桃園台地群上那滿佈埤塘的盛況時,映入眼簾的美與震撼,還是在心中不斷掀起漣漪,這感覺真是難以形容。特別是當這張圖從電腦圖檔轉成打樣的紙張印出時,因為紙張印刷的解析度,遠比電腦還要清晰許多,所以圖面上一個個閃閃發亮的小池塘,像小鏡子般閃爍著光影,又像氣泡袋似地一顆顆飽滿分明,這圖像仍不斷帶著我的想像翻飛。

陳昇的歌還在唱著:「濁水溪的水源頭,住著會唱歌的祖靈」。但這耳畔音樂傳來的已不止是故事的虛空想像而已,還有更具體的景緻可以填滿我原本有限的腦袋所無法具象出來的地理空間,那是大自然最神奇幻化的景緻,與人文歷史所共同交織形構出來的畫面。

書籍介紹

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暖暖書屋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黃同弘

台灣地景的壯闊、細緻與繁複,保存在太平洋戰爭的凝視之中。

「製造戰爭與攝製照片是兩種相疊合的行為。」——蘇珊.桑塔格

觀看即摧毀,航空偵照是現代戰爭的視覺技術投射,喻示著將臨的攻擊;但在情報作戰的前沿、瞄準具的冷酷視角外,鏡頭卻也記錄下珍貴的地理訊息。

交織著彼時天光與死亡風險,在萬千快門中,地理以地景的壯闊、細緻或者繁複,保存在戰時航拍底片中。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美國陸軍航空隊派遣偵察機對台實施大規模偵照,透過地理線索的爬梳,作者全面定位七十多年前的台灣地景,重新凝視山脈與河流,軌道與聚落。

每一幀地景航拍皆是巨量資訊,層層堆疊地史的斷簡殘篇,緊緊咬合每個地方物質、能量、資訊與資本的流動。美的衝擊單純而深邃,知識的考掘則無有窮盡。我們把已知事物化作文字,縫合未知並連綴成篇,從而在整體上展現清晰的紋脈,日後不斷複寫以及重新發現。

或是水圳輪灌區的迷人幾何、城市舊日紋理的層累構成,或是一處曾經存在的山區湖泊、壯闊沖積扇的最後一瞥。如同使炸彈倒飛、時光倒流,將目光投注在戰爭以外,那抵達目標前的漫長飛行,當其時無軍事價值的山區偵照,於今日的我們卻是寶貴的國土復育資訊。

反轉戰爭之眼,必有所見,必有所現。拉長歷史視野的縱深,今日所見並非百年不遇的天災,而是致災因素的長時期積累;而穿越時光的幽微縫隙,我們得以尋回城鄉巨變前夕,那夢中的返家之途。

本書特色

  • 反轉戰爭之眼,重現七十多年前的家園地景。
  • 全彩精印,交織彼時天光與死亡風險的懾人影像。
  • 關鍵比對,圖解農業灌溉與城市發展的層累構成。
  • 美軍偵察軌跡全面解碼,台灣地理課題與人地變遷總回顧。
黃同弘 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