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太陽能發電、智慧型義肢,這些新創科技恐怕還要再等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這本書,我們調查了一大堆新穎的科技,其中有些根本無法實現,或至少無法以最令人心動的形式實現。但是在我們看來,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太空太陽能也不會受到歡迎。
文:凱莉・韋納史密斯(Kelly Weinersmith)、查克・韋納史密斯(Zach Weinersmith)
這些科技恐怕還要再等等——失落章節之墓
當初想像這本書時,我們的想法是很快的介紹一大堆新興科技。有點像是專為超級阿宅準備的開胃小菜。我們愈寫愈覺得,如果章節篇幅限制在一口吃下的大小,那根本什麼新菜色都端不上桌。老實說,如果你只想概略瀏覽本書的任何主題,維基百科是個還不錯的地方。
我們希望端來的是更有深度,也更匪夷所思的詳情,以及更多的奇聞怪談(那些都是跟科學怪胎聊天,或閱讀鮮為人知的文章時遇到的)。有點像是開胃小菜,而且是專為「胃口比較大」的超級阿宅準備的。
由於我們延長章節篇幅,原先的主題大多早就刪除了。有些拿來湊成同一章,變成較大的主題。不過,有幾章我們寫了半天,而且很在乎,最後終究不得不忍痛割捨。
藉用書的結尾,我們想讓它們露個臉,暫時離開Google雲端硬碟文件夾的煉獄,在永恆的黑暗之前享受片刻的陽光。
為大家獻上:失落章節之墓。
一號墓:太空太陽能發電
太空太陽能發電的基本概念是:把陣容龐大的太陽能電池板擺在太空,然後這個太陽能電池陣列再將電發射到地球。
把太陽能電池板擺在太空,確實有些誘人的好處。太空沒有夜晚,所以不必儲存電力或在日落後切換成另一種能源。電池板可以很靠近太陽,好讓每單位面積獲得更多能量。
能量可以發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隨你高興,只要那裡有接收器就行。而且它很環保,除非你把為了將所有電池板擺在太空,而燃燒掉的幾百萬噸火箭燃料算進去。
問題在哪裡?嗯,首先,它貴得要死。屋頂式太陽能電池板還算輕,重量約為9公斤。以目前的太空發射成本來算,送每片電池板上去就要花20萬美元。即使在有太空電梯的情境下,每公斤的運送費只要550美元,每片電池板仍然要花5,000美元,這還沒算建造可運作於太空電池板的成本。
在此同時,地球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成本約為每片200美元,而且成本降得很快。
那為什麼還要慎重考慮太空太陽能發電這個概念?在《太空太陽能發電計畫》(The Case for Space Solar Power)一書中,作者曼金斯(John Mankins)認為,太空太陽能電池板每單位面積獲得的能量,可望達到地面電池板的四十倍左右。這是因為地面上有季節、日夜循環及天氣。
這樣的比較不太公平,因為太空有本身獨特的問題(例如太空岩石和輻射),但曼金斯先生只是試圖強調,太空太陽能說不定很有意思。還算公平啦。我們的問題是,假設太空獲得的太陽能量跟地面獲得的,真的是40比1(利用前面的估計),把太陽能電池板擺在太空的經濟效益還是很難說。
就算曼金斯先生最樂觀的數字是正確的,再加碼超級先進的太空電梯好了,以目前的比例來看,你付出電池板二十倍的價格,就可以得到四十倍的效率。這樣夠好了,但據我們猜測,等到我們有辦法建造99,500公里長的太空纜繩,那時候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恐怕會下跌50%以上。
因此,即使未來太空發射可能相當便宜,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建造四十片電池板,大概永遠比發射一片電池板到太空更便宜、更容易。
透過本書討論過的某些技術發展,或許我們會找到適當的機器人,但即使有了自動維修群體機器人,你還是寧可讓它們修理亞利桑納州的電池板,那裡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化樹。
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可能優點是,它們或許(在非常遙遠的將來)對於太空運輸很有價值。概念如下:從太陽附近的電池板蒐集能量,然後把能量發射到原本就在太空的飛行器。這或許真的是未來要走的路,因為太陽代表龐大的免費能源。但是等到我們有辦法發射載有維修機器人的龐大結構,據我們猜測,那時候又會有更好的選擇。
為了這本書,我們調查了一大堆新穎的科技,其中有些根本無法實現,或至少無法以最令人心動的形式實現。但是在我們看來,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太空太陽能也不會受到歡迎。假如我們的能源需求變得龐大無比,而且我們決定只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真的沒有地皮可用。但這似乎不太可能。以目前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來看,一座太陽能發電廠只要涵蓋不到10%的撒哈拉沙漠,即可符合全世界的電力需求。
話說回來,很多優秀人才認為它是有機會的。我們仍對此存疑。
二號墓:智慧型義肢
什麼是智慧型義肢(advanced prosthetic)?它包含的範圍有點廣,但其實我們對任何義肢都很有興趣,只要它能超越硬邦邦的木頭或金屬的典型樣式,並在功能上更接近傳統的肉質肢體。這涵蓋許多很酷的東西,從既堅固又有彈性的先進材料,到肢體具有內建電腦可試圖預測動作,乃至我們在上一章接觸過的神經義肢。
非電腦化的現代義肢已經非常厲害了。有了先進的材料和設計,即使看來相當簡單的設備,也能兼具功能及美觀。而且,3D列印機都無論是用來量身定製義肢,還是為往往平凡無奇的大量生產義肢增添繁複的設計,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電腦化義肢更厲害。如同我們提到的,有些人造腿試圖確認患者正在進行何種步態(慢跑、奔跑、跳躍、爬樓梯、月球漫步等),然後做出相對的回應。它們並不完美,但對硬邦邦木頭使用的舊方法來說,這是很大的改進。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