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補助第一所排灣族學校?在這之前已有3所實驗小學、1間部落學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3年,大武山部落學校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以傳承和教導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學校,部落學校教學生親手製作傳統鞦韆、種植小米、學習製作打獵陷阱等。
屏東縣政府申請到「前瞻計畫」經費,將在新埤鄉的「新來義部落」打造一間「排灣族實驗教育學校」。在此之前,屏東縣、台東縣都已經設立了三所以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原住民民族實驗小學」,2013年,也創辦寒暑假上課的「部落學校」。
《中國時報》報導,屏東將打造全台首間「機構式」的「排灣族學校」,新學校將設在屏東縣新埤鄉新來義部落,以排灣族知識為核心教育內容,再轉換為現代知識,希望從校長、老師、學生都能以流利排灣語,學習排灣族傳統文化及知識,新學校預計今年動土,順利的話兩年後就會完工。
縣府原民處長伍麗華說,排灣族學校是屏東縣政府申請前瞻計畫,1億元經費已核定,也完成規畫設計。選址在新來義部落,主要是因為部落沒有學校,也有夠大的公有地,整個校區占地三公頃,除了教室也規畫大面積的草地及運動區。
她說,新學校將設有陶藝、木工、金工、石工、環境等教室,特別的是,整個校園的設計,均由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負責,希望將把排灣族的精神貫穿到整個校園環境中,讓學生完全沉浸其中。
《中天快點TV》報導,另外學校課程設計將打破年齡限制,進行混齡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並把部落帶進學校,和現行教育制度非常不同。新學校只要是排灣族學生都能就讀,目前計畫設立幼稚園到6年級,未來會和來義高中進行聯結。
因和體制教育不同,排灣族學校目前是以實驗教育,非學校型態的機構式教育來建置,未來若催生《原住民族學校法》成功,希望建立真正的原住民族群本位教育模式,若成果良好,未來也能成為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的範例。
屏東縣、台東縣,都已有排灣族的「原住民實驗小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說明,實驗教育三法將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非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三種。
這次成立的排灣族學校,是全台第一座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學校,但其實,2016年開始,屏東縣、台東縣都已設立「學校型態」的原住民族實驗小學。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2016年9月原民會開始補助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各地方政府積極讓一般國小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小學」,以實驗教育中的「學校型態」,各自發展配合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課程,目前全台共有六所:
- 台中市和平區P’uma博屋瑪小學(原本達觀國小):泰雅族
- 高雄市杉林區Panan巴楠花小學(原本民族大愛國小):布農族
- 屏東縣三地門鄉Timur地磨兒小學(原本三地國小):排灣族
- 屏東縣瑪家鄉長榮百合小學(位於八八風災後的重建村「Rinari禮納里部落」,承接的學生多來自被八八風災摧毀的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排灣族、魯凱族
- 台東縣台東市Puyuma花環小學(原本南王國小):卑南族
-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Vusam小學(原本土坂國小):排灣族
其中屏東縣Timur地磨兒小學、屏東縣長榮百合小學、台東縣土坂Vusam小學都以排灣族文化為教學特色。
《自由時報》報導,屏東縣Timur地磨兒小學在2016年1月正式更名,是全國首先採用「排灣族本位教科書」的國小,族群本位教材不只民族教育,還包括國語、數學、英語等。2016年9月開始,實驗班學生沒有每週固定課表,由老師們依規定教學時數彈性安排,並啟動「移動的教室」,讓民族文化課程和部落結合。
綜合《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報導,而屏東縣長榮百合小學則位在八八風災後的重建村Rinari禮納里部落,居民來自屏東縣受到風災重創的三個部落:魯凱族的好茶部落、排灣族的瑪家部落、大社部落,長榮百合小學的課程也以這三個部落的文化為特色。
長榮百合小學以「小家制度」的混齡學習方式,將學生分為百合、太陽、陶壺、彗星、百步蛇、青銅刀六個家族,由學長姊帶領學弟妹,每天要負責區域打掃,每周也有家族時間,內容有講故事、部落社區服務等,藉由這樣的「家屋系統」,讓大孩子帶小孩子共學。此外,長榮百合小學也開創台灣第一個「部落學歷」學習與認證機制,每個學校裡的孩子畢業時,都要拿到正規學歷和部落認證「雙學位」。
《ETtoday》報導,台東縣土坂Vusam小學在2017年8月正式揭牌,未來學校課程規劃以五年祭、狩獵季、小米季、漁獵季為主題課程,內容包含族語與文學、傳統生活技能、社會組織、藝術與樂舞、環境生態保育、部落倫理與禁忌、部落歷史與族群關係及傳統信仰與祭儀等。並將教學的場域延伸至戶外,例如在山林、河流、農地、獵場、祭場及部落頭目家等,由耆老帶領著學生實作體驗並認識傳統技藝及文化。
2013年,屏東縣就成立排灣族「部落學校」
此外,原民會從2013年起,就辦理寒暑假上課的「部落學校」,以族別來區分,讓學生各自學習該族的文化,最後共成立四間「部落學校」:
- 宜蘭泰雅族南湖大山部落學校
- 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
-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校
- 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
其中位在屏東縣泰武鄉武潭部落的大武山部落學校所教的就是排灣族文化,2013年大武山部落學校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以傳承和教導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學校,部落學校不只教學生練習傳統樂舞,也讓學生親手製作傳統鞦韆、種植小米、學習製作打獵陷阱等。其中小米文化是排灣族最重要文化,相關祭儀、生命禮俗、社會階級、神話故事、生長環境、飲食、耕作技術、收藏、禁忌、樂舞等,深具排灣族傳統知識與智慧。
原本原民會預計劃將全國劃分為30個學區,預計10年設立30個類似的部落學校。不過2017年12月,原民會檢討認為部落學校沒有法定約束力,因此成效不高,在2017年底熄燈,改由鼓勵原住民團體設置原住民族教育中心,讓原住民學生有機會修習傳統文化。
新聞來源:
- 首間排灣族學校 落腳屏東(中天快點TV)
- 首間排灣族學校 落腳屏東(中國時報)
- 原民會頒布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補助要點(原民會)
- 104~106學年度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校名單(教育部國教署)
- 讓原住民文化復活—— 長榮百合國小首創部落學歷認證(台灣光華雜誌)
- 〈南部〉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小 首見「族群本位教材」(自由時報)
- 這間小學將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 分四祭上學(聯合報)
- 台東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揭牌 排灣族特色課程教學(ETtoday)
- 長榮百合國小開學 家族共食迎新生(中國時報)
- 首設部落學校揭牌,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開啟復振部落歷史與文化的里程碑(原民會)
- 排灣大武山部落校 首屆學生歡喜畢業(原民台)
- 大武山部落學校 傳承排灣文化(中國時報)
- 4部落學校將熄燈 校長憂空窗期人才流失(中央社)
核稿編輯:楊之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