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前瞻計畫補助第一所排灣族學校?在這之前已有3所實驗小學、1間部落學校

前瞻計畫補助第一所排灣族學校?在這之前已有3所實驗小學、1間部落學校
Photo Credit: 截圖自「MikeLibra」Youtub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3年,大武山部落學校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以傳承和教導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學校,部落學校教學生親手製作傳統鞦韆、種植小米、學習製作打獵陷阱等。

屏東縣政府申請到「前瞻計畫」經費,將在新埤鄉的「新來義部落」打造一間「排灣族實驗教育學校」。在此之前,屏東縣、台東縣都已經設立了三所以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原住民民族實驗小學」,2013年,也創辦寒暑假上課的「部落學校」。

《中國時報》報導,屏東將打造全台首間「機構式」的「排灣族學校」,新學校將設在屏東縣新埤鄉新來義部落,以排灣族知識為核心教育內容,再轉換為現代知識,希望從校長、老師、學生都能以流利排灣語,學習排灣族傳統文化及知識,新學校預計今年動土,順利的話兩年後就會完工。

縣府原民處長伍麗華說,排灣族學校是屏東縣政府申請前瞻計畫,1億元經費已核定,也完成規畫設計。選址在新來義部落,主要是因為部落沒有學校,也有夠大的公有地,整個校區占地三公頃,除了教室也規畫大面積的草地及運動區。

她說,新學校將設有陶藝、木工、金工、石工、環境等教室,特別的是,整個校園的設計,均由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負責,希望將把排灣族的精神貫穿到整個校園環境中,讓學生完全沉浸其中。

《中天快點TV》報導,另外學校課程設計將打破年齡限制,進行混齡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並把部落帶進學校,和現行教育制度非常不同。新學校只要是排灣族學生都能就讀,目前計畫設立幼稚園到6年級,未來會和來義高中進行聯結。

因和體制教育不同,排灣族學校目前是以實驗教育,非學校型態的機構式教育來建置,未來若催生《原住民族學校法》成功,希望建立真正的原住民族群本位教育模式,若成果良好,未來也能成為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的範例。

屏東縣、台東縣,都已有排灣族的「原住民實驗小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說明,實驗教育三法將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非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三種。

這次成立的排灣族學校,是全台第一座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學校,但其實,2016年開始,屏東縣、台東縣都已設立「學校型態」的原住民族實驗小學。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2016年9月原民會開始補助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各地方政府積極讓一般國小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小學」,以實驗教育中的「學校型態」,各自發展配合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課程,目前全台共有六所:

  • 台中市和平區P’uma博屋瑪小學(原本達觀國小):泰雅族
  • 高雄市杉林區Panan巴楠花小學(原本民族大愛國小):布農族
  • 屏東縣三地門鄉Timur地磨兒小學(原本三地國小):排灣族
  • 屏東縣瑪家鄉長榮百合小學(位於八八風災後的重建村「Rinari禮納里部落」,承接的學生多來自被八八風災摧毀的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排灣族、魯凱族
  • 台東縣台東市Puyuma花環小學(原本南王國小):卑南族
  •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Vusam小學(原本土坂國小):排灣族  

其中屏東縣Timur地磨兒小學、屏東縣長榮百合小學、台東縣土坂Vusam小學都以排灣族文化為教學特色。

《自由時報》報導,屏東縣Timur地磨兒小學在2016年1月正式更名,是全國首先採用「排灣族本位教科書」的國小,族群本位教材不只民族教育,還包括國語、數學、英語等。2016年9月開始,實驗班學生沒有每週固定課表,由老師們依規定教學時數彈性安排,並啟動「移動的教室」,讓民族文化課程和部落結合。

綜合《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報導,而屏東縣長榮百合小學則位在八八風災後的重建村Rinari禮納里部落,居民來自屏東縣受到風災重創的三個部落:魯凱族的好茶部落、排灣族的瑪家部落、大社部落,長榮百合小學的課程也以這三個部落的文化為特色。

長榮百合小學以「小家制度」的混齡學習方式,將學生分為百合、太陽、陶壺、彗星、百步蛇、青銅刀六個家族,由學長姊帶領學弟妹,每天要負責區域打掃,每周也有家族時間,內容有講故事、部落社區服務等,藉由這樣的「家屋系統」,讓大孩子帶小孩子共學。此外,長榮百合小學也開創台灣第一個「部落學歷」學習與認證機制,每個學校裡的孩子畢業時,都要拿到正規學歷和部落認證「雙學位」。

《ETtoday》報導,台東縣土坂Vusam小學在2017年8月正式揭牌,未來學校課程規劃以五年祭、狩獵季、小米季、漁獵季為主題課程,內容包含族語與文學、傳統生活技能、社會組織、藝術與樂舞、環境生態保育、部落倫理與禁忌、部落歷史與族群關係及傳統信仰與祭儀等。並將教學的場域延伸至戶外,例如在山林、河流、農地、獵場、祭場及部落頭目家等,由耆老帶領著學生實作體驗並認識傳統技藝及文化。

2013年,屏東縣就成立排灣族「部落學校」

此外,原民會從2013年起,就辦理寒暑假上課的「部落學校」,以族別來區分,讓學生各自學習該族的文化,最後共成立四間「部落學校」:

  1. 宜蘭泰雅族南湖大山部落學校
  2. 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
  3. 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校
  4. 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

其中位在屏東縣泰武鄉武潭部落的大武山部落學校所教的就是排灣族文化,2013年大武山部落學校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以傳承和教導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學校,部落學校不只教學生練習傳統樂舞,也讓學生親手製作傳統鞦韆、種植小米、學習製作打獵陷阱等。其中小米文化是排灣族最重要文化,相關祭儀、生命禮俗、社會階級、神話故事、生長環境、飲食、耕作技術、收藏、禁忌、樂舞等,深具排灣族傳統知識與智慧。

原本原民會預計劃將全國劃分為30個學區,預計10年設立30個類似的部落學校。不過2017年12月,原民會檢討認為部落學校沒有法定約束力,因此成效不高,在2017年底熄燈,改由鼓勵原住民團體設置原住民族教育中心,讓原住民學生有機會修習傳統文化。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