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好想出軌,又要專一:夫妻感情破碎背後的人性面貌

好想出軌,又要專一:夫妻感情破碎背後的人性面貌
Photo Credit: 電影《5 to 7》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藉學者整合、革新男女婚姻的心理與演化理論,帶出當代兩性關係種種痛苦與掙扎的人性根源。

美國總統與夫人的「雞場故事」,如一言驚醒夢中人?

Screen_Shot_2018-02-02_at_7_10_03_PM
Photo Credit: 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

有時候最簡單的道理,只要領悟得不夠深刻,便會逐漸隨時間遺忘。

曾經,已有不少智者賢士,經常提醒我們,各大民族自古以來充斥道德教育,甚至數千年歷史有再多的宗教教條,還是未能好好克制人們之殘殺與暴虐。反映的,是人性自我規範是如此艱難,即使無數難堪的事實擺在眼前,仍會有許多人視追求崇高的美德為理所當然,他人稍有錯失,足以口誅筆伐。

亦可以想像,一旦談及婚姻與忠貞,如果人類悠長歷史告訴我們,廝守終生的愛情竟如此理所當然,那一切又何須誓言?至於那些能廝守終生的夫妻,數十載之後,還能互相扶持、甜甜蜜蜜,剩下的又有幾對?

歌德勸勉世人,別把愛情、婚姻的理想與現實弄錯;而德國社會學家盧曼也同樣為理想與現實道出不少真象:

「我們在置身天堂時結婚,在共乘一輛車時離婚。」

雖說, 難能方知可貴;然而,我們還是可以追問,那絕大多數當代生活的男男女女,陷入「好想出軌,又要專一」的無盡矛盾之中,到底發生甚麼事?除了性格、價值觀不合之外,沒有其他原因了嗎?我們且從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萊恩(Christopher Ryan)、卡西爾達.潔莎(Cacilda Jethá)在《樂園的復歸?》(Sex at Dawn),多角度剖析現代人感情生活一些痛苦與掙扎,繼而直指背後的人性根源,有不少獨到見解;難怪,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稱《樂園的復歸?》不愧為一本「令人激動的好書」。

先不大談研究理論,可能有些人性智慧,早在社會流傳揭示。假如你隨便詢問美國人,可能他們早已聽過關於第30任美國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一個小故事。

在1920年,總統與夫人有次外訪一座養雞場:

碰上雞場農夫後,夫人率先問他:「公雞那麼少,怎能生出這麼多受精的蛋?」

農夫答道:「公雞很樂意每天『幹活』數十次。」

於是夫人說:「或許你可以跟總統提提這件事。」

總統在旁邊聽在耳裏,便問農夫:「每隻公雞每次都服務一隻母雞嗎?」

農夫答道:「啊沒有,牠總是這隻完了換下一隻。」

於是總統說:「我明白了,或許你可以向柯立芝夫人指出這一點。」

可能出於這流傳已久的小故事太有趣了,不管真偽如何,後來被心理學者拿來描繪人們渴求轉換性伴重拾激情(多指雄性)的傾向,用了這位美國總統的名字稱作「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那些法國夫妻各自出軌,婚姻更穩定?

Screen_Shot_2018-02-02_at_7_11_22_PM
Photo Credit: 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

性與愛之間的密切關係,從來含混得難以撇清。不過,既然在說人性面貌,真正談論的時候要公道一點,儘管「看起來」男性對轉換性伴、情人的渴求十分強烈,但這方面的性激情訴求,現實世界又豈止男性?大約十年前,才有紀錄片《租個牙買加人》(Tent a Rasta)告訴世人一個更立體的現象,大批歐美中女湧至牙買加租個男人享受一段時光,有多「大批」?據當時統計每年平均有8萬名女性光顧,未知當中偷偷出軌的又佔多少?

實際上,普遍在先進國家生活的男女,不管受著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抑或文化上典型要求忠貞的婚姻觀影響,絕大部分人的「說辭」都在淡化一對一關係帶來精神壓力、情慾危機,彷彿互相催眠塑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舉目所見,卻不乏因出軌而破碎的婚姻和感情,猶如每天向外給予「假證供」一樣,人人說出來的想法觀念與事實不符。(遑論歷史上太多虛假且扭曲女性因「缺乏性慾」容易忠貞之說)

在歐美跨文化比較之下,相對來說,法國、義大利的情況或許穩妥,當地人都「想辦法」在若即若離又漸趨乏味的關係之中,不時添加新鮮感尋找出路。尤其法國,有些夫妻似乎摸索出一種當代社會「頗有韌性」的感情關係,夫妻們既能保存傳統家庭樂,又「隻眼開隻眼閉」容忍各自出軌。

別以為這樣的故事只是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的浪漫情節,那個故事講述一位法國中年人妻不但生兒育女,還一邊跟丈夫生活之餘,不時在週五下午時分,抽著煙等待能喚起她各種激情的情人出現,果然碰上了一位年輕作家,二人混得其樂無窮:定時「守候」,按時「回家」,歡愉過後,輕鬆繼續享家庭之樂。甚至夫妻能互相邀請大家「心知肚明」的情人作客共聚晚餐,期間並不會感到特別妒忌難過。只是故事為了突顯美國vs.法國愛情倫理觀的分別,有了其他拉拉扯扯的瓜葛。

你固然不必盡信電影情濃的戲劇效果,跳出電影世界,現實大有類同之處。萊恩引述潘密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在《外遇不用翻譯》(Lust in Translation)的研究,說比較其他文化而言,法國人對外遇態度寬鬆且普通:

「法國人將愛與性脫鉤之後,覺得較不需要『先抱怨婚姻以合理化外遇』。但她發現英美的婚姻劇本演的卻是另一齣。杜克曼觀察到:『一次外遇,甚至是一夜情,婚姻就完了。』『我曾跟一些女性談過,她們一發現丈夫偷吃,立刻打包走人,因為『這種時候你就要這麼做。』不是因為她們想要這麼做,而是她們以為這就是規矩。她們似乎不明白還有其他選項。⋯⋯我是說,真的,就像她們手上有本劇本。』」

這麼一比之下,法國社會有較多夫妻能「直面人性」而來的痛苦,協調出尚且能兩全其美之法。假如你仍在疑惑,明明人類的妒忌心帶有強烈的「本能」,難道你同時在說法國人特別「火星」不像人?

英美世界的婚姻觀對於「全人類」來說,絕不典型

Screen_Shot_2018-02-02_at_7_13_15_PM
Photo Credit: 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