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好想出軌,又要專一:夫妻感情破碎背後的人性面貌

好想出軌,又要專一:夫妻感情破碎背後的人性面貌
Photo Credit: 電影《5 to 7》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藉學者整合、革新男女婚姻的心理與演化理論,帶出當代兩性關係種種痛苦與掙扎的人性根源。

可是,一方面我們不應忘記,歐洲數千年歷史的男女性趣與外遇逸事何其多,另一方面若說本能和人性,我們還是要比較一下,究竟只有近萬年的「農業社會」塑造心理直覺強烈,抑或,十萬年計乃至百萬年計人屬祖先的「狩獵採集社會」,演化塑造的心理直覺才夠強烈?

人類學家威廉.達文波特(William Davenport)在上世紀60年代,便親身跟太平洋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島民同住一段日子。當地男女不但早已「理解」結婚數年後,對對方的興趣自然會消逝,不會特別限制外遇:

「當地人認為性自然又不複雜。所有女性都表示自己非常容易高潮,大部分的人說自己會經歷多次高潮,而伴侶卻只有一次。

⋯⋯一直到殖民地法律禁止之前,這群美拉尼亞人避免單調的方式就是讓已婚男人和年輕女人交往。妻子非但不吃這些小妾的醋,反而覺得那是地位的象徵,而據達文波特所說,不論男女都覺得西方文化接觸後最不好的結果就是失去這個習俗。」

還有,巴西森林有稱為瓦老人(Warao)的部族,採取「梅花間竹、間歇性」的外遇方式,應付情感慾望:

「每隔一陣子就會暫停平時的關係,改由儀式關係取代,稱為『瑪繆斯』(mamuse)。在這些節慶期間,成年人可隨意和任何人性交。這些關係都上得了檯面,而且他們認為若生了孩子,還對孩子有益。」

這樣的話, 倒又顯得法國夫妻的處理方式其實沒那麼「火星」了。

另外,卡西爾達.潔莎(Cacilda Jethá)曾為世界衛生組織做過一項研究,調查對象是非洲莫桑比克(Mozambique)村民,當地人看待性事非常寬鬆,部分男性竟有八十多位妻子,而且另有二百多位長期性伴。你可以想像,如果任何一方堅持忠貞的話,其他性伴從村中那裏冒出來?

哦?人們性慾少反而像「禽獸」?懂得解放性趣才像一個「人類」?

Screen_Shot_2018-02-02_at_7_12_00_PM
Photo Credit: 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

回到人類的演化進程,即使你對那些靈長類動物「呻吟聲」的研究,印證人類習性不合符「一夫一妻」的本性,對此不予置評。然而,萊恩提出一項動物比較事實,卻令我們難以否認:

「(人類)如此縱情性愛是否讓我們聽起來『有如禽獸』?不該是這樣的。在動物界當中,多的是間隔很久、只有雌性排卵時才性交的物種。只有兩種物種可以為了非繁衍的理由每週都來一下:一種是人,另一種非常像人。

因此,為了快感而和不同伴侶性交其實更符合『人性』而非獸性;完全為了繁衍、偶一為之的性,則更符合『獸性』而非人性。換言之,熊熊慾火焚身的猿猴表現得『很像人』,而對於一年性交一或兩次以上不感興趣的男女,嚴格來說,『表現如禽獸』。」

這正是萊恩、潔莎等人要帶出的重點,當代先進社會的男男女女,愛情與婚姻在現實世界出現諸般問題,很大程度是不斷強化一夫一妻制,無論是教育或法律上,當中的道德壓力強力綁住了夫妻間數十年的「性事」,令許多人沒有任何意圖探索「中間出路」,更無法緩解同一屋簷下,漸漸由性心理構成的衝突和歇斯底里。

無數的伴侶視傳統家庭相處方式是「唯一選擇」之下,帶來極大的痛苦與掙扎,期間卻不明所以,或大部分「說出口」的理由,在於糾纏對方之「人格出問題、思想出問題、忠誠出問題、責任出問題、情趣出問題、性技巧出問題」,鮮有坦然面對多數人在「不知不覺」間,跟頑強的狩獵採集社會「群交、群婚」的直覺對碰,感情屢戰屢敗。皆因遠古人類狩獵採集的日子,即使全球地域、部落兩性關係表現的方式大不同,還是有「共享性事」的類近之處。

學者談兩性一直以來有「選擇性」盲點?

Screen_Shot_2018-02-02_at_6_37_59_PM
Photo Credit: 電影《愛情限時戀未盡》

但是,萊恩沒有斷言典型一夫一妻的關係「必」有問題,或設法說服你人生100%「還是別結婚」好,卻是著墨於我們不如先好好了解人性為何,反思當代人像活在無間地獄不斷輪迴的感情破裂和難忍出軌,難道這些「問題」與我們真實的慾望無關嗎?是否真的「只有」人格和思想出問題、不道德所致?還是那些慾望你明明知道,因為我們身邊的文化慣性,只是你不敢宣之於口?

甚至,二人連帶批評過往的演化心理學家充滿盲點和偽善,既然在不同演化心理研究,他們強調人類、黑猩猩、巴諾布猿在數百萬年以前,有著遙遠的共同祖先(當然包括群交的本能傾向),大家近年已不再激辯這樣的基因演化證據;那麼,為何偏偏在談性論愛之際,學者們突然間只抽取人類農業社會的「性愛與婚姻」模型,選擇性地高舉有深厚的演化淵源?突然間接指向一夫一妻制還是有不少可塑性?

當然,雖然筆者很欣賞萊恩、潔莎等人對新舊理論的釐清和整合度,然而,他們即使帶出「性與愛」痛苦掙扎的一種根源,可能礙於篇幅所限,未能詳盡剖析人類經濟生活跟「價值信仰、兩性關係」的密切關聯。更甚,當代的社會「制度」應當如何調息?未來100年或更長遠的世紀,人類受各種科技和經濟模式不斷形塑之下,是否永永遠遠無法適應一夫一妻制?這些方面的討論,著作還是有所局限。

最後,如果一些朋友仍未忘記,筆者介紹過十分欣賞的德國思想家.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所寫的《愛情的哲學》,除了海倫.費雪(Helen Fisher)經典著作之外,大可把普列希特與萊恩等人看似部分對立的觀點,加以對照,如是,相信思考當代兩性關係的視野,想必會更加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