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十二夜」終結滿週年後,收容所動物處境如何了?

「十二夜」終結滿週年後,收容所動物處境如何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零撲殺政策上路將滿週年,動督盟公布的數據顯示,對比過去表現,公立收容所動物死亡率及情況都下降。

新聞整理:汪新亞

電影《十二夜》講述收容所動物12天內未被領養即被安樂死的命運,在去年(2017)2月廢止後,零撲殺政策上路明天即將滿一週年,動督盟日前公布相關數據顯示,收容所動物死亡率及公立收容所的爆籠情況都下降。不過,召集人王唯治表示,解決流浪動物的根本問題,仍得從徹底替動物TNVR做起。

台灣動物收容零撲殺政策在去年2月6日上路,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簡稱動督盟)公布最新「公立收容所風險地圖」及「2017零撲殺第一年各縣市公立收容所爆籠情形」。

根據動督盟公布的公立收容所風險地圖,各縣市總死亡率已從2012年80%以上降至2017年39%以下,地圖也從全台總死亡率呈現的黑色大地漸漸變為友善的綠色。

公督盟聲明指出,所內死亡數、與安樂死隻數與2016年相比,有明顯的下降,2017整年度毛小孩總死亡數也降至4千多隻,與過往一年撲殺近十萬隻的毛小孩相比,形成強烈反差。

2012收容所風險地圖
Photo Credit: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收容所生命風險地圖
Photo Credit: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然而,不少人擔心施行零撲殺後,未盡善的配套措施,會讓人錯有「棄養後政府會幫忙養」的認知,可能發生棄養潮、收容所爆籠、動物福利下降的現象。

《新頭殼》報導,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王唯治表示,在實施零撲殺一週年後,部分縣市的確有發生階段性爆籠現象,但除了桃園市、新竹縣、嘉義市爆籠狀況顯著外,其他縣市的爆籠狀況都能限縮一段的時間內,整體來說尚能維持毛小孩生活品質,包含新北市、基隆市等七個縣市完全沒有爆籠問題。

爆籠率
Photo Credit: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死亡率、爆籠率皆降低 動督盟:TNVR需貫徹施行

《經濟日報》報導,王唯治說,數據大幅減少可能與近年民眾持續認養、推行TNVR(Trap 捕捉、Neuter 結紮、Vaccinate 接種疫苗、Return 原地回置)等相關措施有關,但由於目前TNVR仍沒有深度執行,所以也不排除與收容所大幅減少捕捉數量有關。

王唯治表示,過去只要有人通報哪一帶有流浪動物,收容所就會去捕捉,但礙於現在法令不准收容所安樂死,收容所考慮收容數量問題,就會減少捕捉量。他呼籲,若是因為少抓而達到死亡率下降的效果,路上流浪動物仍會越來越多、造成社會問題,唯有達到零撲殺政策中全面絕育的配套、長期建立友善動物觀念包含校犬貓、社區犬貓等,才能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劉晉佑曾表示,TNVR應該還要有更全面的配套,像是「精準捕捉」及「教育」。他提到,目前試辦TNVR的縣市政府之所以會不成功,最大原因就是規模太小、加上沒有制訂精準捕捉流程、抓不到問題狗,最後就是把狗移地釋放、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TNVR在流浪動物只是無法達到全數送養、又無足夠收容空間時,做為減少流浪動物繁殖的過渡時期手段,畢竟以動物福利為前提之下,讓動物在街頭流浪、暴露於交通意外、飢餓、疾病危險的TNVR,並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

零撲殺的後續?民間團體推「多元領養」打造校犬、社區犬

究竟零撲殺政策實施後,收容所外的流浪動物該何去何從?動督盟同時提出「提升動物福利」七大主軸中,包含解決源頭問題、志工經營、收容所與動物福利、法規命令、行政與創新、民間輔導獎勵與管理等面向。

以多元領養舉例,公督盟近年來積極推行用校犬、社區犬計畫,讓人和動物能和平相處;或是在社區定時定點餵養,減少流浪動物爭食的衝突。

動督盟中表示,針對目前仍在外面流浪的流浪動物們,應用防疫的規格一次性、大量的進行TNVR,才可能一次性的將節育做到好。針對鄉村也要定期派人進行動物的絕育,才能裡外的控制住生產數量。

而針對不適合生活該地點的動物們,則該實施「精準捕捉」,將這些狗狗送入收容所,並進行訓練讓它能與人類和善相處後,再將它送養至學校或社區成為社區犬,也能藉此替他們找到新家。

7大主軸
Photo Credit: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

台灣公立收容所動物零安樂死推行資料:

  • 2013年11月29日: 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引發社會關注收容所動物處境。原本《動物保護法》第12條規定,安置到收容所的動物,12天後若無人認領可安樂死。
  • 2015年2月4日:修法《動物保護法》第12條,安置到收容所的動物,不再適用12天後可安樂死的規定,兩年後正式實施。
  • 2017年2月6日:全台公立收容所正式實施「零撲殺」政策,成為繼印度後亞洲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國家。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