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阿茲海默症與睡眠障礙:患者與家屬被剝奪的睡眠品質

阿茲海默症與睡眠障礙:患者與家屬被剝奪的睡眠品質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遺忘讓人絕望, 患者睡眠上的問題也帶給家屬極大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也至少有三個場景指出睡眠問題,包括了白天的嗜睡與晚上的失眠。

跟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電影中,有兩部讓我印象最深刻:《明日的記憶》和《我想念我自己》。電影明日的記憶把妻子的不離不棄和男主角病發前與病發後的生活做了最大化的感人呈現,而我想念我自己這部電影則是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家屬的複雜心情以令人驚訝的精準度表現出來的佳作。生病一直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是親人是朋友,生病時也不會離開;如此的牽絆在電影裡是感人的元素,在現實生活裡則是折磨患者和家人的雙面刃。

將你擦回白紙的橡皮擦

阿滋海默症 (Alzheimer disease) 命名是紀念1906年的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對這個疾病的發現研究。阿滋海默症又分成早發型 (病發時間早於65歲) 與晚發型 (病發時間發生於65歲以後)。大部分電影都是針對早發型的阿滋海默症所描繪,但是早發型其實只是少數(5%病例,多數與家族基因遺傳有關);大多數的阿茲海默症屬於晚發型,也就是說,過中年後,我們罹病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大。

無論是早發型或是晚發型的阿滋海默症,病發後患者腦部神經細胞功能逐漸喪失,且隨著時間的過去,病人的心智功能也逐步退化,甚至最後連執行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會失去。在電影明日的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到患者甚至「忘記」怎麼刷牙,需要家屬無微不至的照顧。

我們現在還未完全明白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但是隨著對這個疾病的瞭解,腦部神經細胞功能的喪失與凋亡,與這個疾病的兩個特徵有關:澱粉樣蛋白斑塊 (amyloid plaques)及神經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的形成。斑塊主要是產生於細胞間的不正常蛋白質:β amyloid, 這個蛋白質因為本身的特性很容易聚集成塊。神經纖維纏結則是由神經細胞內一連串不規則的蛋白質所組成。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的腦部會出現神經細胞死亡及腦部組織的損失,導致腦部的體積萎縮,並且影響大腦功能。海馬迴 (在之前的宵夜文章提到過) 負責我們的記憶與方向定位,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萎縮特別嚴重的區域。

已經不行了, 這個海馬迴

病患與其家屬往往第一個注意到的「不對勁」的地方就是健忘。剛開始稍微回想後還能想起,接下來需要額外的提示,最後則是再怎麼努力也想不起來。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其中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阿茲海默症發展到中後期的女主角 (Alice), 在台上演講分享自己的心情與鼓勵其他患者時, 必須用螢光筆畫過已經講出的句子; 如果不這麼做, Alice會馬上忘記自己說到哪裡,演講也會無法進行。當「遺忘」已經嚴重到看著講稿也無法想起上一句說了甚麼,對生活能力的影響可想而知。其他症狀包括在熟悉的地方迷路,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將東西放錯地方,以及忘記說話和書寫的字彙等等。而到疾病後期,連自己的親人也記不得認不出了。

不管是任何一部阿茲海默症的電影,患者的遺忘都是漸進式的,以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為例 (圖1.):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1. 漸進式的記憶遺忘。

這樣的遺忘進展與斑塊/神經纏結逐漸從海馬迴(短期記憶、工作記憶)擴散到其他腦區(如大腦皮質層,儲存長期記憶)的病理進展吻合:當海馬迴受傷時,工作記憶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初期是運算上的困難(如:說話變得沒有條理、走錯路/迷路),接著海馬迴和大腦皮層都受到影響,使長期記憶的提取受到阻礙(如:開始忘記親人、朋友),到最後多個腦區都受疾病影響時,心智能力的全面退化(吃飯、穿衣、說話等等的生活技能都喪失,使得生活無法自理)。

睡不著可不是自己的事而已

除了遺忘讓人絕望, 患者睡眠上的問題也帶給家屬極大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也至少有三個場景指出睡眠問題,包括了白天的嗜睡與晚上的失眠。其中一幕是Alice睡不著,起身翻找不知遺落在哪裡的手機;她的丈夫聽到聲音,跑進廚房拜託Alice回去睡覺……如此事件在電影裡只是一個場景,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個晚上又一個晚上地上演著,白天的照顧已經精疲力盡,竟連晚上也不能好好休息──患者的睡眠問題不僅僅影響著自己的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帶給其照顧者相當程度的負擔與負面心理健康的衝擊。

若從患者的睡眠/清醒的紀錄來觀察,他們顯然也有生理時鐘失調的問題(圖2.): 即使沒有相關的科學背景,我們也能一目瞭然兩者間的不同:健康的人(圖2a.)有著界線分明的睡眠/清醒週期。阿茲海默症病患(圖2b.)明顯地活動量減少,而且支離破碎,活動期與睡眠期沒有明顯的界線,且每天起床與睡覺的時間也顯得飄移不定;從記錄的圖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應該睡覺的時間,病患依舊有活動,表示他們有著嚴重的失眠問題。

2
圖片來源:圖片修改自 Hastings and Goedert 2013. http://dx.doi.org/10.1016/j.conb.2013.05.004.
圖2. 比較健康受試者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睡眠/清醒的紀錄。圖片修改自 Hastings and Goedert 2013. http://dx.doi.org/10.1016/j.conb.2013.05.004.

這個紀錄圖是每一欄都是連續48小時(2天)的紀錄。而下一欄會以上一欄的第二天(右半部)作為開頭的48小時紀錄。所以,第一欄記錄著第一天與第二天的睡眠/清醒;第二欄記錄著第二天與第三天的睡眠/清醒的紀錄;第三欄記錄著第三天與第四天的睡眠/清醒的紀錄……以此類推。透過這種紀錄圖,研究員可以評估受試者的生理時鐘是否破碎(由左往右看同一天的活動-睡眠周期),與受試者的生理時鐘是否精準(由上往下看不同天的活動-睡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