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使是「完美的婚姻」,有時也難以維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終,兩本書都同意,導正婚姻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大家最不喜歡的:堅持到底。
文:TIME Staff
翻譯:Wendy Chang
每個剛結婚的人都非常興奮,對他們來說婚姻是和人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起開始新旅程,而結婚超過50年的人則更興奮,因為他們已經跟最老的好朋友攜手走過這段旅程,人生已值得。
但還在中間的人,嗯,你知道他們就是「還行」,他們對婚姻的期待不如工作,不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做家事和付帳單,更多時候是因為原本應該很有趣的事物,比如聊天談話、未來計畫或滾床單。過去他們都深信一切會愈變愈簡單、愈來愈自然,但一起攜手走入老年只是愈來愈黑暗、依然跌跌撞撞。
最近有兩本新書在討論中年婚姻倦怠。一本是《The Rough Patch》,由舊金山臨床心理學家Daphne de Marneffe所寫,另一本是兩性婚姻教育家Suzann Pileggi Pawelski和James Pawelski合著的《Happy Together》(這本書還獲得婚姻之王——結婚七次的Larry King推薦)。
中年危機當然是老掉牙的詞了,無助於我們研究壽命。但當我們忽略它的時候,de Marneffe說:「我們實際上是在試圖降低原本努力生存的力量強度。」他的上一本書《Maternal Desire》討論媽媽們內心那股廝殺的競爭衝動。「人生的中點代表著衝突的最高點,一方面我們內在有衝動想要尋求外界的辦法來解決情緒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又想有認同肯定,但最終這個認同似乎無法起作用。」在此同時,我們的堅強開始動搖,原本我們很確定自己是誰、也確定自己選了誰,但現在那個邊界開始磨損。
如同 Ben Affleck以《Argo》拿下奧斯卡獎時說的,婚姻這件事可以拍作成一部恐怖國域電影。內含許多談判、妥協,有時候似乎沒有任何進展。要怎麼掙脫泥沼?《Happy Together》的共同作者表示,他們的著作是第一本將正向心理學應用於兩性關係的書,他們的建議非常直接又實際(甚至還提供小測驗給大家)要如何放大婚姻這種制度的正面優點呢?方法是「建立和拓展」:拓展你們的共同生活,並且「維持長度和強韌度」,聽起來很像洗髮精廣告,但其實有點類似於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好事,一種緩食運動,只是這個食物是感情。
當然有時候也需要調整態度,人都會想要和正向的人結婚,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為了要達到「將正向情緒放在第一位」(這個方法中的關鍵),他們的建議是「朝著可以自然得到正向情緒的方向去計劃每一天。」意思是將帶來喜悅的事物安排進生活中。
雖然這個方法太淺顯又幫不上任何忙,因為樂趣似乎是單身者的專利,可是長久以來我們都一直説困在泥沼中的夫妻應該要找到新的事物,可以一直做也能分開做。正向心理學提供哲學和神經學基礎,讓伴侶們可以更進一步嘗試。

De Marneffe的書相較於Pawelski的著作,有著不公平的優勢,因為前者比較會寫,同時出於三藩市比較被高度心理治療化的氛圍,她也提供了一個稱之為「感受和思考」雙管齊下的方法。她認爲伴侶彼此之間需要回應,且是設身處地、頗有益處的回應。
當一個孩子擦傷回家時,稱職的父母不會安慰他就算了,他們也不會轉身就去找消毒水,而是先做一項再做另一項。同樣地,當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存在、感受和麻煩,並想辦法改善,就會讓關係變好,因此基於相同理由,告訴你的另一半:「我只希望你聆聽,不用幫忙」其實相當於半途剝奪了他們表達愛的方式。
最終,兩本書都同意,導正婚姻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大家最不喜歡的:堅持到底。Pawelski在書中花了一半篇幅來鋪陳角色,一個大家都想要結婚的對象,還有另一半會欣賞的對象。:「令人滿意的關係需要積極的作為,而不僅僅是知道應該如何表現。」
對那些覺得這一切聽起來既高尚卻又撲朔迷離的人,de Marneffe做了以下的釋疑。沒錯,這需要花時間,但這其實是「面對真實的情感和脆弱之處。」她鼓勵病人不要選擇息事寧人,而是選擇和另一半清楚地討論性事、金錢、飲酒、身體、慾望和所有混亂的情況。婚姻研究指出:壓抑並非管理情緒的最好方式。
如果年紀增長的唯一好處是更加認識自我,那麼和另外一個人一起變老,也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回饋及材料(但當然大家還是會希望是以有同理心的方式表達),即使如此,自我了解也並非兩個人一起過一輩子的重點。婚姻的主要承諾是另一種認識和了解、是幾十年的探索,根據de Marneffe的說法:也是「一個外形和內部你還沒有真正知道的獨特之人。」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