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體育難切割,台灣應在平昌冬奧找到自己的國際角色

政治體育難切割,台灣應在平昌冬奧找到自己的國際角色
photo credit: REUTERS/Kim Hong-Ji/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常說「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但放眼國際,體育賽事往往是政治角力的關鍵場合,一場冬奧帶起中美日韓俄的角力,台灣應該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向國際傳送正確的訊息,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喊喊台灣之光而已。

本月9日開幕的平昌冬奧是中、美、日、韓、俄政治角力的新戰場,也是金正恩核武秀的中場休息,2011年國際奧委會第123次大會上,韓國平昌罕見地在首輪投票就奪下主辦權,以63票強壓德國慕尼黑和法國安錫,創下一輪投票最高得票數的紀錄,國際奧會(IOC)作為奧會憲章的最高決策機構,向來就是各國爭搶主辦權和運動項目擂台,為期17天的平昌冬奧,果真能改變詭譎的東北亞局勢?一舉將試射飛彈的火藥庫變為高舉聖火的田徑場?

場上拼搏前,場外東北亞政治大戲先角力

平昌冬奧共計21國參與,但近年深陷朝鮮半島衝突危機的美中等國,並不會派出領導人層級與會,目前只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預計出席開幕式,對此,日韓主要媒體則看法分歧,產經新聞認為日本應該與美國同步,加強施壓北韓放棄核武及飛彈;每日新聞則主張安倍出席一方面可表達對主辦國的敬意,也可強化日後對韓的立場,缺席反招致日韓關係生變的質疑,給予北韓離間的機會;韓國朝鮮日報分析北韓的兩難心裡,希望和唯一採取低姿態的南韓對話,逐步擺脫國際制裁,但南北韓一旦走得太快,又有違反聯合國制裁決議之虞。

平昌冬運是和平對話的最佳契機,不過擺不平的是一個「和平」各自表述,東北亞各國的關係已非單純民主陣營和非民主陣營的二元對立,當民主國家不能保證沒有武裝衝突,「和平」也可放在談判桌上交易,平昌冬運的和平論很難不走調。

時間回到去年10月14日,在韓國海外團體的奔走之下,位於美國紐約的韓國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Korean American Heritage)再度設立慰安婦少女銅像,2015年日韓兩國雖同意發表慰安婦問題日韓合意,日本允諾編列預算協助慰安婦回復名譽及尊嚴等工作,韓國則承諾要設法減緩國際間對慰安婦問題的指責,不過日韓合意事與願違,旅外韓國人透過集結串聯草根外交團體,慰安婦相關的紀念活動直線上升,痛斥日本二戰暴行的宣傳不減反增。

除了美國本土的12座雕像,近年加拿大、澳洲、德國也紛紛設立慰安婦少女銅像,二戰歷史問題所代表的紀念碑或銅像不斷增加,為安倍現身平昌冬奧開幕式投下最大變數。

運動外交樂此不疲,大國小國充滿算計

以親善、友好為宗旨的運動外交是舒緩東北亞的緊張情勢的契機,過往也不乏體育活動冰釋兩國關係的前例。

1991年於日本千葉縣所舉辦的世界桌球錦標賽,南北韓曾共組「朝韓夢之隊」在團體賽中奪牌,2000年雪梨奧運南北韓一起入場也曾真實上演,不過奧運的神聖性遭主權國家的干預,終至停辦的例子同樣班班可考,包括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及1984的洛杉磯奧運,都曾遭遇抵制。

各國領袖是否能利用平昌冬奧,把和平推向共識,甚至終結東北亞的失序狀況,說穿了還是得看領導人主觀上願意退讓的程度,以及背後「老大哥」要不要放手成全。文在寅於去年11月的美日韓高峰會上明確指出,美韓兩國的軍事同盟不適用日韓之間,形同拒絕美日韓三國的聯合軍演。

文在寅要在北韓問題上「追求歷史定位」,獨佔「南北對話」的話語權,再利用歷史問題牽制日本對北韓問題的反彈,客觀上並不難理解,但民主國家若對於軍事獨裁,影響區域安全的非法政權的武力擴張噤聲不語,受傷的恐怕是南韓的國際地位。

另一方面,面臨修憲、2019參議院大選、以及連任首相三大考驗的安倍,此時無法承受黨內支持基礎的鬆動,但就連首席幹事長二階俊博都跳出來吐槽慰安婦日韓合意的毫無作為,加上力主對抗海外反日宣傳的自民黨議員已籌組黨內委員會,表態反對安倍出席平昌冬運,此時安倍如果選擇配合黨內鷹派唱衰,最終缺席平昌冬奧開幕式,不但對區域安全沒有任何幫助,回頭和基本教義右派取暖,只怕順了韓國及北韓的陽謀。

1200px-Japanese_Embassy_in_Seoul_and_wat
Photo Credit: Sakaori@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外的韓國慰安婦紀念銅像

金正恩的新年談話說2018年要將核子彈頭和彈道飛彈量產,對於平昌冬奧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積極態度,實則要以南韓為槓桿,抓緊唯一的橄欖枝,鬆動國際社會的孤立行動。但美國所主導的國際制裁,就是要撤除瞄準美國本土的洲際飛彈。北韓貿易及外交空間的全面封鎖,不能沒有中國及俄羅斯的協助,兩韓的和平會談都在美國的眼皮下進行,金正恩的運動外交要跑要跳,川普都不會沒有意見。

人口四萬的韓國平昌,頓時躍升為國際政治的舞台,平昌冬奧前夕,零下10度的氣溫讓平昌白煙嬝嬝,不變的是東北亞上空所壟罩的戰火狼煙,還有各國趁勢宣揚國威的躁動。

而台灣,面對2020年東京奧運,政府除了喊出千篇一律的「台灣之光」外,必須思考在各方角力和放大鏡之下,要向國際社會傳達什麼訊息,抓緊難得的國際舞臺刷足存在感,世界各國都鮮少自我標榜「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而是誠實的以政治力作為運動員最強的後盾。

如果說單項協會的整頓是國體法改革的第一步,2020年東京奧運的體育外交戰略沒有繳白卷的理由。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