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推氣候行動,右手融資燃煤電廠?新加坡星展銀行言行遭質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星展銀行呼應星國政府,做出一連串氣候承諾。然而,以「生於亞洲,長於亞洲」為口號的星展銀行,仍會持續融資開發中國家的火力電廠,其中包含以煤炭作為主要燃料的東南亞國家。
文:Yun-Ling Ko(南洋誌)
新加坡政府將2018年訂為「氣候行動年」,除了擬定各項政策之外,也呼籲企業、各機關和個人的行動參與,以因應氣候變遷。總理李顯龍1月30日更在Facebook上呼籲,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行動,如調高空調溫度,或是自備購物袋,也都能為應對氣候變遷盡一份力。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星展銀行,也呼應新加坡政府,做出一連串氣候承諾,例如減少碳足跡、推廣永續金融、設立ESG基金(以環境保護、社會公平、公司治理成果為選股策略的基金)、致力於氣候相關風險資訊揭露,以及停止對已開發國家/OECD國家新建燃煤電廠的創建融資。然而,以「生於亞洲,長於亞洲」為口號的星展銀行,仍會持續融資開發中國家的火力電廠,其中包含以煤炭作為主要燃料的東南亞國家。
星展在去年九月承諾,其所使用的電力全部來自再生能源,今年更推行氣候相關政策,為亞洲銀行中的先行者。然而根據澳洲金融公司Market Force的報告,自2012年,星展銀行下有總值約8億8500萬美金、12座燃煤電廠的相關金融業務,目前是越南四座煤炭火力發電廠的共同投資者、以及印尼三座火力發電廠的金融顧問。
對於新推行的氣候相關政策,星展執行長高博德(Piyush Gupta)表示:「氣候變遷將影響每一個人,星展將盡其所能,為清潔能源的未來盡一份心力,我們承諾支持新加坡的氣候行動年,並相信我們的承諾可以在近期內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Market Force執行長Julien Vincent雖然肯定銀行界開始關注煤炭造成的環境議題與承諾行動的重要性,但其直言:「星展的作為沒有達成任何改變。」他指出,星展承諾不提供已開發國家燃煤火力發電廠的投資,但星展本身就沒有這方面的業務,卻持續為開發中國家的燃煤汙染敞開大門。以「生於亞洲,長於亞洲」為口號,星展卻持續提供融資給燃煤電廠,間接助長東南亞地區霧霾災害和空氣汙染,這樣的行為不可接受。
對此質疑,星展永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的Mikkel Larsen表示,即使東南亞地區正逐漸朝低碳能源轉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在2040年前,煤炭仍佔該地區能源使用的40%;我們的鄰國仍需依靠煤炭驅動經濟成長,金融機構有責任確保其發展,再幫助他們過渡到低碳經濟。
新加坡推氣候行動 三大銀行扯後腿?
Market Force報告也指出,新加坡在永續發展上居領導地位,2018作為氣候行動年,致力於達成巴黎協議中的國家自訂預期貢獻,然而該國銀行卻持續投資化石燃料。新加坡三大銀行: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大華銀行,過去五年共提供21個燃煤相關建設貸款,總值約22億9000萬。
華僑銀行,作為東南亞地區第二大銀行,同時也是煤炭的最大支持者。過去五年支持了14項煤炭相關建設,價值11億4200萬;大華銀行手上則有5筆融資,價值9200萬。
對此,三家銀行的回應是會堅守永續金融原則,審慎考慮每項投資的環境影響,以及遵守投資東道國的環境相關法規,但首要之善是解決能源貧窮問題,提供電力給數百萬的人。華僑銀行首席風險官Vincent Choo表示,相關建設能幫助當地社區獲得電力以及創造就業機會,華僑銀行會致力減輕對環境的影響,持續加強負責任的融資,積極影響客戶行為,幫助他們採取適當的永續行動。
Market Force則認為,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可以是比化石燃料便宜的能源選項,然而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以及國有經營,形成乾淨能源轉型上的障礙。
參考資料:
- Singapore to declare 2018 Year of Climate Action(Channel News Asia)
- DBS shares sustainability commitments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DBS Newsroom)
- DBS is first Asian bank to launch climate policy-but it’s still funding coal(Eco-Business)
- Singapore has declared 2018 the year of climate action-so why are its banks still funding coal?(Eco-Business)
- Singapore banks DBS, OCBC, and UOB funding coal projects despite climate risks: Study(Straits Times)
- Why DBS’s new climate policy seems ironic(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