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上):國光石化爭議至今,政府去年才推具體空污改善策略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上):國光石化爭議至今,政府去年才推具體空污改善策略
Photo Credit: ☼ うみ 目覚めたら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對於空氣污染的重視,早在2005年國光石化爭議的時候就開始展現,然而歷經了12年,台灣才有正式的PM2.5規範,空污管理,彷彿12年如一日。

緊接著2016年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於2016年針對國民黨版本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提出了「修正計劃」,陸續也在2016年11、12月進行《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修正草案和實施空氣品質AQI指標,以及至2017年推出最新的「14+N」空污防制措施。

由於國際上的管制趨勢,政府開始管制PM2.5將是更難、更需要治理能力的一項政策工作,也可以視為空氣品質管理的階段躍進,因此本文將開始監測PM2.5作為一個分界,至今邁入第12年。本文認為可從2005年開始監測PM2.5,到2012年訂出PM2.5空氣品質標準作為第一階段,2013年至2016年清淨空氣行動計劃與修正計劃作為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為2017年後的14+N與空污法與子法相關修法進程,以三個階段區分出我國空污管制演進(表1),如下: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上表主要呈現出我國空污治理的演進,分別從年代、空污品質監測與否、濃度標準設定、政策作為、實質或具備強制力之措施,作為區分空污治理演進的發展過程。

首先,我國在空氣品質的監測上,於1980年開始設立空品監測站,1993年完成空品監測,2005年自動監測站已經大致建置完成,「空氣污染排放清冊」歷經自1992年起第6版的更新,2008年始以1平方公里網格排放量的空間解析,首次達到管制上實用的程度。

事實上,2010年反國光運動後許多空污研究皆引用此清冊作為推估之基礎,是最早一份引用度、實用性皆高的排放清冊。而目前最新版本為TEDS9,是以2013年的活動量為基準所進行的推估;第二階段則是2012年增訂PM2.5空品標準,改善目標訂為2020年平均須達15μg/m3,雖然有濃度的改善目標,但卻沒有任何的政策手段作為回應;直到5年後第三階段至今(2017年)政府為了更聚焦改善空污,以「14+N」空污防制策略作為回應民間訴求及議題對焦,但改善的成效預計在2019年達18μg/m3與2012年提及在2020年預計達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

環保署為因應空氣品質改善的迫切,預計針對空污法進行修正(環保署,2017)。另一方面,雖然2005年已針對PM2.5進行監測,但沒有設定濃度標準和政策手段,接著在2012年反國光石化的推波助瀾下促成標準值的設定,不過都未能看見針對空污進行改善的具體政策方案出現,直至2017年,在PM2.5濃度標準值設定後的五年,才明顯看出政府改善空污的具體目標。

參考資料

  1. Chou, Kuei Tien (2015) From Anti-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risk movement: Reshaping Civic Epistemology,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2015, 7, 14590-14591
  2. 陳薏安、何明修(2017)。〈台灣反空污運動2.0〉,周桂田、張國暉(主編),《能怎麼轉》,頁187-201。台北:巨流出版社
  3.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轉型挑戰》。台大出版中心
  4. 莊秉潔(2010)。〈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健康能見度之影響〉。。2017/5/2檢索
  5. 朱淑娟(2016)。《走一條人少的路:獨立記者寫給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你我-空氣、水和土地》。天下文化
  6. 環保署(2017a)。〈空氣污染防制策略規劃推動情形_追蹤會議〉會議簡報
  7. 環保署(2017b)。〈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會議簡報
  8. 王瑞庚、趙家緯(2017)。〈呼吸健康空氣的距離還有多遠〉。蘋果日報。2017/4/29檢索
  9. 杜文苓(2016)。久聞不知其毒: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The Working Paper of RSPRC 201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
  10. 羅真(2017)。〈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 第四竟是PM2.5暴露〉。聯合報。2017/7/3檢索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中):一張圖看懂公民參與帶動政策規劃的軌跡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下):14+N防制對策,政府實際做到多少?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