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中):一張圖看懂公民參與帶動政策規劃的軌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空污政策長期和議題緊密扣連,從國光石化、《穹頂之下》到反空污遊行,民間不斷拋出空污議題的訴求,政府也才有進一步的政策規劃,產生更具體的目標。
文:劉怡亭(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上):反國光石化12年,政府去年才規範PM2.5
空污議題的公民訴求與政策回應
空污議題的興起與論述,隨著公民社會的成熟、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相關環保團體、醫界聯盟所組成的公民團體,持續努力揭露空污的危害與嚴重性,更在媒體的傳散下,使得民眾對空污的風險意識提高與重視。
因此,本文嘗試整理從空污議題的興起,以及近來反空污遊行運動中民間的訴求與政府所提出的回應,以時間軸方式呈現如下圖,軸線上方為以2007年「空氣污染排放清冊」此重要環境資料庫為起始點,依序為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PM2.5與健康影響議題浮現等等,逐年盤點出與空污相關的重大事件及反空污遊行提出的訴求,而下方軸線則是環保署所進行的空污防制對策等相互對照的時間順序。

首先,針對近來PM2.5在國內引起關注討論,空氣污染議題自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以及2011年反國光石化團體邀請時任總統馬英九參加反國光石化餐會,要求馬總統當場承諾PM2.5的管制,同年底環保署發佈了「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2012年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2013年增訂了手動監測方式;2014年10月實施PM2.5指標,11月時則在高雄市文府國小升起第一面空污旗。
2015年2月「穹頂之下」紀錄片在中國遭到政府下架,間接卻掀起台灣對PM2.5的關注與重視,6月為空污議題發酵以來由環保團體串聯組織舉辦「別讓孩子看不到未來」反空污遊行,隨後8月環保署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不過在年底正值冬天空污影響最劇,環保團體再次走上街頭,希望政府能正視空污的治理與改善。
再者,2016年政黨輪替後,10月份新政府針對2015年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提出了修正計畫,11月環保署再提出《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的修正草案,12月則實施空氣品質AQI指標;2017年2月反空污遊行又再度走上街頭抗議訴求,3月行政院召開空污防制策略規劃推動情形追蹤會議,4月13日行政院議案環保署報告「空氣污染防制策略目標具體行動措施」,逐漸地看見政府對空污治理的決心。
4月28日環保署會集交通部、經濟部針對空污改善舉行「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公聽會,以民間訴求的角度和政府政策回應的方式,提出空污改善的目標與期程。其中,14為政府即將執行的空污防制策略,N即是可以再增加的解決路徑與方案作為對焦民間訴求的議題,此項「空氣污染防制策略」預計在三年內由政府投入365億(含空污基金與公務預算)、台電投入101億元、民間投入1684億元,總計2150億元之經費預算(陳文姿,2017)。
而這次經費挹注相對過往空污政策的預算費用,可說是前所未見的重視。詳細的政府、民間、台電三項經費投入與14項規劃,如下表:

註:「改變風俗習慣」、「河川揚塵防制」在排放清冊中為面污染源,但環保署在14+N空污防制策略中將其歸類為固定污染源。
另外,「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討論會」環保署說明當中14個細項類別的經費需求,分述如下(環保署,2017c):
- 「電力設施管制」經濟部2019年約101.19億元、2020年約221.56億元;
- 「鍋爐管制」環保署2018年約4億元、經濟部2019年約20.8億元;
- 「農業廢棄物燃燒排煙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2.3億元;
- 「營建及堆置揚塵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7.05億元;
- 「餐飲油煙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2.4億元;
- 「改變風俗習慣」環保署2019年約2.1億元;
- 「河川揚塵防制」環保署2019年約3.1億元、水利署2019年約4.1億元、林務局2019年約1.3億元;
- 「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將評估藉助提高空污費率籌措財源2017年至2019年約137.5億元;
- 「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環保署約26億元;
- 「汰除二行程機車」環保署2017年至2019年約11.5億元;
- 「港區運輸管制」現階段暫無經費需求,待各單位策略研擬及規劃;
- 「提升公共運輸使用人次」約140億元;
- 「提升軌道貨運運能」無編列特定經費支應,依規劃方案執行,提高貨櫃運量;
- 「推動電動蔬果運輸車」環保署2017年至2019年3.46億元
緊接著,根據兩大污染源的幾項重要改善措施,說明民間訴求與政策回應的對焦,在固定污染源部分,以「電力設施管制」和「鍋爐管制」為主要;移動污染源則以「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和「汰除二行程機車」為討論。

首先,「電力設施管制」的民間訴求為應減少燃煤的使用、立法禁燒煤與石油焦、減煤的時程等,在政策回應的部分,則將改善的策略重點為加嚴電力業排放標準、將老舊高污染發電機組除役、天然氣機組裝設空氣污染防制設備等;「鍋爐管制」的民間訴求為加嚴鍋爐的排放標準,以及建議各工業區設置天然氣管或儲槽,政策回應的改善執行重點則分為商用鍋爐約1000座,2017年至2018年推動商用鍋爐改用天然氣等乾淨燃料、工業鍋爐約5000座將推動資源整合減少鍋爐使用及天然氣管線佈設。
再者,移動污染源部分「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汰除二行程機車」之民間訴求為老舊排污嚴重的汽機車及大型車,已修法預告將加重罰鍰,應有配套措施,因此政策的回應將加強攔檢及通知到檢,減少烏賊車情形並研擬淘汰老舊大型柴油車補助辦法,提供誘因加速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二行程機車預計到2019年淘汰100萬輛,並修訂淘汰二行程機車補助辦法。
整體來說,自2015年分別在上半年以「別讓孩子看不到未來」訴求乾淨空氣的呼吸權利,下半年以「為下一代而走,救健康、救地球、救孩子」訴求政府正視空污的治理與改善,隨著民間針對空污議題的訴求不斷地拋出,政府也才有更進一步的政策規劃,可見政府所推動的政策是來自民,間的滾動而形成。於2017年3月及4月行政院及環保署召開追蹤會議,針對空污改善策略有著更具體的政策目標和期程,因此,我們將更進一步盤點從2015年開始至今空污政策的演進和改善的目標內容。
參考資料
- 陳文姿(2017)。〈2150億救空污 林全拍版2019年PM2.5降18%〉。環境資訊中心。。2017/4/17檢索
- 環保署(2017c)〈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討論會〉會議簡報
- 王瑞庚、趙家緯(2017)。〈呼吸健康空氣的距離還有多遠〉。蘋果日報。。2017/4/29檢索
- 杜文苓(2016)。久聞不知其毒: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The Working Paper of RSPRC 201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
- 羅真(2017)。〈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 第四竟是PM2.5暴露〉。聯合報。2017/7/3檢索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下):14+N防制對策,政府實際做到多少?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