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中):一張圖看懂公民參與帶動政策規劃的軌跡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中):一張圖看懂公民參與帶動政策規劃的軌跡
Photo Credit: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臉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空污政策長期和議題緊密扣連,從國光石化、《穹頂之下》到反空污遊行,民間不斷拋出空污議題的訴求,政府也才有進一步的政策規劃,產生更具體的目標。

文:劉怡亭(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上):反國光石化12年,政府去年才規範PM2.5

空污議題的公民訴求與政策回應

空污議題的興起與論述,隨著公民社會的成熟、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相關環保團體、醫界聯盟所組成的公民團體,持續努力揭露空污的危害與嚴重性,更在媒體的傳散下,使得民眾對空污的風險意識提高與重視。

因此,本文嘗試整理從空污議題的興起,以及近來反空污遊行運動中民間的訴求與政府所提出的回應,以時間軸方式呈現如下圖,軸線上方為以2007年「空氣污染排放清冊」此重要環境資料庫為起始點,依序為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PM2.5與健康影響議題浮現等等,逐年盤點出與空污相關的重大事件及反空污遊行提出的訴求,而下方軸線則是環保署所進行的空污防制對策等相互對照的時間順序。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首先,針對近來PM2.5在國內引起關注討論,空氣污染議題自2010年國光石化環評,以及2011年反國光石化團體邀請時任總統馬英九參加反國光石化餐會,要求馬總統當場承諾PM2.5的管制,同年底環保署發佈了「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2012年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2013年增訂了手動監測方式;2014年10月實施PM2.5指標,11月時則在高雄市文府國小升起第一面空污旗。

2015年2月「穹頂之下」紀錄片在中國遭到政府下架,間接卻掀起台灣對PM2.5的關注與重視,6月為空污議題發酵以來由環保團體串聯組織舉辦「別讓孩子看不到未來」反空污遊行,隨後8月環保署提出「清淨空氣行動計畫」,不過在年底正值冬天空污影響最劇,環保團體再次走上街頭,希望政府能正視空污的治理與改善。

再者,2016年政黨輪替後,10月份新政府針對2015年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提出了修正計畫,11月環保署再提出《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的修正草案,12月則實施空氣品質AQI指標;2017年2月反空污遊行又再度走上街頭抗議訴求,3月行政院召開空污防制策略規劃推動情形追蹤會議,4月13日行政院議案環保署報告「空氣污染防制策略目標具體行動措施」,逐漸地看見政府對空污治理的決心。

4月28日環保署會集交通部、經濟部針對空污改善舉行「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公聽會,以民間訴求的角度和政府政策回應的方式,提出空污改善的目標與期程。其中,14為政府即將執行的空污防制策略,N即是可以再增加的解決路徑與方案作為對焦民間訴求的議題,此項「空氣污染防制策略」預計在三年內由政府投入365億(含空污基金與公務預算)、台電投入101億元、民間投入1684億元,總計2150億元之經費預算(陳文姿,2017)。

而這次經費挹注相對過往空污政策的預算費用,可說是前所未見的重視。詳細的政府、民間、台電三項經費投入與14項規劃,如下表:

資料來源:環保署 (2017c)

註:「改變風俗習慣」、「河川揚塵防制」在排放清冊中為面污染源,但環保署在14+N空污防制策略中將其歸類為固定污染源。

另外,「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討論會」環保署說明當中14個細項類別的經費需求,分述如下(環保署,2017c):

  1. 「電力設施管制」經濟部2019年約101.19億元、2020年約221.56億元;
  2. 「鍋爐管制」環保署2018年約4億元、經濟部2019年約20.8億元;
  3. 「農業廢棄物燃燒排煙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2.3億元;
  4. 「營建及堆置揚塵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7.05億元;
  5. 「餐飲油煙管制」環保署2019年約2.4億元;
  6. 「改變風俗習慣」環保署2019年約2.1億元;
  7. 「河川揚塵防制」環保署2019年約3.1億元、水利署2019年約4.1億元、林務局2019年約1.3億元;
  8. 「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將評估藉助提高空污費率籌措財源2017年至2019年約137.5億元;
  9. 「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環保署約26億元;
  10. 「汰除二行程機車」環保署2017年至2019年約11.5億元;
  11. 「港區運輸管制」現階段暫無經費需求,待各單位策略研擬及規劃;
  12. 「提升公共運輸使用人次」約140億元;
  13. 「提升軌道貨運運能」無編列特定經費支應,依規劃方案執行,提高貨櫃運量;
  14. 「推動電動蔬果運輸車」環保署2017年至2019年3.46億元

緊接著,根據兩大污染源的幾項重要改善措施,說明民間訴求與政策回應的對焦,在固定污染源部分,以「電力設施管制」和「鍋爐管制」為主要;移動污染源則以「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和「汰除二行程機車」為討論。

RTX290Z4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首先,「電力設施管制」的民間訴求為應減少燃煤的使用、立法禁燒煤與石油焦、減煤的時程等,在政策回應的部分,則將改善的策略重點為加嚴電力業排放標準、將老舊高污染發電機組除役、天然氣機組裝設空氣污染防制設備等;「鍋爐管制」的民間訴求為加嚴鍋爐的排放標準,以及建議各工業區設置天然氣管或儲槽,政策回應的改善執行重點則分為商用鍋爐約1000座,2017年至2018年推動商用鍋爐改用天然氣等乾淨燃料、工業鍋爐約5000座將推動資源整合減少鍋爐使用及天然氣管線佈設。

再者,移動污染源部分「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汰除二行程機車」之民間訴求為老舊排污嚴重的汽機車及大型車,已修法預告將加重罰鍰,應有配套措施,因此政策的回應將加強攔檢及通知到檢,減少烏賊車情形並研擬淘汰老舊大型柴油車補助辦法,提供誘因加速淘汰一、二期柴油大貨車,二行程機車預計到2019年淘汰100萬輛,並修訂淘汰二行程機車補助辦法。

整體來說,自2015年分別在上半年以「別讓孩子看不到未來」訴求乾淨空氣的呼吸權利,下半年以「為下一代而走,救健康、救地球、救孩子」訴求政府正視空污的治理與改善,隨著民間針對空污議題的訴求不斷地拋出,政府也才有更進一步的政策規劃,可見政府所推動的政策是來自民,間的滾動而形成。於2017年3月及4月行政院及環保署召開追蹤會議,針對空污改善策略有著更具體的政策目標和期程,因此,我們將更進一步盤點從2015年開始至今空污政策的演進和改善的目標內容。

參考資料

  1. 陳文姿(2017)。〈2150億救空污 林全拍版2019年PM2.5降18%〉。環境資訊中心。。2017/4/17檢索
  2. 環保署(2017c)〈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焦討論會〉會議簡報
  3. 王瑞庚、趙家緯(2017)。〈呼吸健康空氣的距離還有多遠〉。蘋果日報。。2017/4/29檢索
  4. 杜文苓(2016)。久聞不知其毒: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The Working Paper of RSPRC 201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出版
  5. 羅真(2017)。〈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 第四竟是PM2.5暴露〉。聯合報。2017/7/3檢索

12年如一日的台灣空污政策(下):14+N防制對策,政府實際做到多少?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