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向上管理」:請記住,指導教授不是你的主管

博士生「向上管理」:請記住,指導教授不是你的主管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導教授實際上不算是主管,而是指導員:您才是主導自己博士生涯的人。指導教授應要負責啟蒙您的學識涵養,協助您在研究成功,而非視你為員工,或是旗下雇用的勞工。

今天的主題不是關於特定人士的來信發問,而是針對近年學生對於指導教授的怨聲載道進行討論,並探討該如何處理這種師生合作關係。

「主管監督」的概念對絕大部分的博士生來說是很陌生的。博士生通常分成兩種:一種是大學應屆畢業生緊接著攻讀博士學位,他們不曾有受主管監督的經驗,而另一種是在職場上工作一段時間後,決定重回大學開啟研究生涯,對於在主管底下工作的情形,他們已有些概念。教授指導學生是一種十分特別的合作關係,對於這兩種博士生而言,自然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相較於職員和主管之間的工作關係,這種師生關係雖然頗為類似,但事實上則有諸多不同之處。

首先,指導教授與您應該多半算是地位平等的合作夥伴。雖然博士生還稱不上指導教授的同儕,但博士生涯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兩者並駕齊驅,成為同儕。因此,博士生涯正是一種實習生涯,並不是一般「在指導教授底下工作」的概念,而是「與之共事」。

再來,指導教授實際上不算是主管,而是指導員:您才是主導自己博士生涯的人,從選擇研究主題到找哪一位教授共事,皆須自己決定。指導教授應要負責啟蒙您的學識涵養,協助您在研究上取得成功,而不是將您視為員工,或是旗下雇用的勞工。雖然某些研究合約上會載明交付項目,您必須小心指導教授一直要求短期內履行交付項目,因為這樣一來會限制您在研究上的自主與創意。

無論遇到任何指導教授或主管,務必明白「向上管理managing up」的重要。雖然在許多情況下,這麼做是出自於一種策略性考量,但「學習管理您的指導教授」,最主要的目的仍是為了讓博士生涯發揮最大效益。指導教授的心思會被許多事情所影響,例如:論文寫作、經費申請、計畫書提案、教學授課、委員會活動、指導其他學生、其他學術發展機會等。此外,每個人的博士生涯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您有義務藉由與指導教授合作,攜手打造您的學術發展藍圖,同時營造出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共事關係。

以下方式可幫助博士生營造更正向的師生合作關係,進而為自己帶來最大效益。

向指導教授提出您的需求

您是否想參加研討會、認識研究領域內的資深同仁、購買相關書籍或器材、尋求實習機會、申請旅費資助,或有其他需求?如果是的話,務必「主動」向教授提出。在多數情況下,指導教授通常會同意您的要求或試著為您爭取。

排定面談時間

確實將與教授面談的日期時間排入指導教授的行事曆,建議面談前最好再給指導教授寄一封提醒通知/過去面談記錄/確認信,才是最明確的做法。這種確認方式與後面提到的「把握每一次面談機會」息息相關。若面談時間遲遲無法定下來,最好將來往郵件數量控制在一至兩封以內,然後才透過Google行事曆送出面談邀請。若所有方式都行不通,那就找出一個空檔時間邀請老師面談;最壞的情況下,教授頂多改成另一個可行的時段,此時面談時段已註記在行事曆上,不會再受到無期限的推延。

確保Email內容言簡意賅

Email內容務必簡短,請遵守下列的原則:如果文長超過一個段落,指導教授通常不會馬上讀完整封信,特別是如果信件標題沒有附上明確的要旨,如此一來,想要即刻得到教授回覆更是不可能的事。另外,最好思考一下Email是否為最快速的解決之道,或是考慮直接安排一個5-10分鐘的簡單面談、Google Hangouts對話、即時通訊提問,或是電話討論。切記:根據討論內容使用最適當的溝通模式。

不要擅自認為「沒有回音,代表指導教授還沒讀信」

不少忙碌的教授每天會收到一兩百封Email,當中多半需要教授的回覆。假設這其中有一半需要回覆,光是這樣就要花上兩三小時處理Email,想想實在是十分可怕的大工程。為了減少這種可怕情況,我多半採用「分批處理」的模式,一次累積幾天的信件量,然後一次處理完。我會跟學生說,如果沒有馬上得到回覆,幾天後「再寄一次」也無妨。我不認為這樣很無禮、叨擾、煩人,因為通常這代表我只是忘記這封信上寫的事項;我發現,將所有班級學生請我做的事情設置成一個待辦事項表,光是完成這張表上的事情便已難如登天。不過,最好先確認是否選擇了最適當的溝通媒介,才將Email再次送出。有時,寄出Email後,這時再進行面談或即時通訊提問會更容易得到您需要的回覆。

即便認為沒有太多東西可以報告,仍然每週與指導教授面談一次

盡量固定與教授每週面談一次,面談時間較短也無所謂;有時一場十分鐘的簡短面談可以帶來極大效果,例如消除心理障礙或改變解決方案。千萬不要看到指導教授身處外地,便認為不可能與之面談,其實雙方透過Google Hangouts進行短暫面談十分方便。事實上,有些教授反而在旅行途中更容易約定面談時間,因為這時他們正好脫離了學校工作的疲勞轟炸(例如委員會議、行政管理單位的干擾、教職工作)。即便沒有什麼要報告的事項,仍可以考慮與教授面談,因為在研究過程中,您可能會陷入死胡同卻不自知。若您花了兩三個禮拜「排除錯誤」或執行某項工作,卻未得到任何回饋,這時自然應要有所擔心:因為您很可能困在窮途末路,難以邁向發表論文的未來。若發生這種情況,絕對要立刻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