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錯了:《郵報:密戰》才沒那麼「正能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認為沒必要把電影《郵報:密戰》的內容說得過於光明和「正能量」,像「第四權」齊心協力戰勝美國政府戰爭黑幕。反而,內容不少部分,流露男女主角的做事方式,絕不是簡單抵抗政府黑幕,如同手執神仗發光發熱的價值聖徒。正是現實世界不是小說,現世中的英豪或智者,往往就是抓取平衡點的高手,絕不迂腐、濫情、僵化。
故事中的《華盛頓郵報》之所以浪漫,正是因為苦苦掙扎

如果一個人天生神勇做一件事,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你或感到亢奮激昂,但未至於深深被他的勇氣果敢打動,因為他「本該如此」。反之,如果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人,命運讓他遇上困局,終於燃起壯士斷臂的決心誓死抵抗,成為一代俠士,可能,你不止感到血脈沸騰,其浪漫亦讓人動容。
電影《郵報:密戰》(The Post)動人之處正是後者,原本,媒體史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地位沒《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那般亮眼,而且,若說涉及美國國家機密的「五角大廈文件」一事,故事亦依舊提到《紐約時報》才是勇者先鋒。
還記得早在19世紀,當阿道夫奧克斯(Adolph Ochs)收購《紐約時報》之後,他那句勇者無懼的理念嗎?——「(紐時)無懼或是無私地提供公正的新聞報導。」(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 without fear or favour, regardless of party, sect or interest involved.)
回到電影的脈絡裏,兩報相比之下,《紐約時報》決心大爆政府越戰黑幕,比較貼近那種抵抗權力的強硬,堅守近百年上述「光明理念」的精神;而《華盛頓郵報》才沒那麼壯烈和一片光明,你細心回憶一下,絕大部分佔據電影的比例,大家真的很鬥志高昂跟政府「打一場硬仗」嗎?
才不是,大部分都是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跟總編輯之間,在生存利益與媒體責任之間,充滿辯論、單打、掙扎、苦惱、畏懼、猶豫,不少情節都反映凱瑟琳的想法搖擺,幾乎快要挺不住,總之,到經歷猜忌猶豫之後,才終於互相勉勵一同抗衡政府黑幕。
如是,遠沒有一些人的觀後感那麼「正能量」,他們評價《郵報:密戰》簡化到有點扭曲的程度,好像電影不斷在彰顯郵報齊心守住「第四權」(媒體) vs.「政府黑幕」云云。如此美麗的看法,在「五角大廈文件」一事,更應形容《紐約時報》,而非套在《華盛頓郵報》之上。
重大事件觸發的道德感,才是令凱瑟琳挺到最後的力量

的確,電影主旨是圍繞美國「第四權」跟政府觸發一次重要角力,然而,這主旨之中的重點是從「戰爭人禍」而來的嚴重道德問題,源於當年由美國總統林登.貝恩斯.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開始,直至尼克森(Richard Nixon)一屆,依然隱瞞越戰的戰爭進度,以及「政治意圖」。
丹尼爾(Daniel Ellsberg)手上那些文件,揭示了美國政府隱瞞越戰多年來的僵局,不斷死傷大量人命,戰勝遙遙無期,更嚴重的是,一些政府內部的對話,反映總統、美軍對越戰的看法,有70%是為求保住國家「顏面」,美國投入這麼多性命財產上戰場,只是為了「美國不可以戰敗」,甚麼建立越南民主政權、抵抗共產主義,在他們眼中通通不是重點。
而電影中的主要角色,不時都強調身邊的親朋戚友都上了戰場,一些生死未卜,更多一去不返,這種強烈的道德不安感,才真正使凱瑟琳無論如何猶豫,都總算挺到最後的因由。你可以設想比較,如果凱瑟琳面對的事件,不是大量人命傷亡的嚴重道德問題,卻是涉及富商壟斷市場的一些內幕醜聞,她是否「必然」挺到最後?也許,一切難說。
其實,不管是女主角凱瑟琳,抑或總編輯班.布拉德利(Ben Bradlee),二人都是實幹又實際之士,別以為原則理念大過天。對於凱瑟琳來說,按道理,關乎戰爭「死人塌樓」的嚴重道德事件,應很快如《紐約時報》堅決,跟政府硬碰,可是,她對事件難過之餘,亦幾番猶豫不決,更顯示她守家業和生存的念頭依然很強,必須再三聽取不同背景人士的意見,開會又開會,辯論再辯論,反反覆覆思考,才耗盡心力「拍板」作結。
至於布拉德利,他透過基本了解和直覺,已急急召集同事在家中趕稿隔天印刷報導,按道理,他若太重視守則規條的話,便會堅持更全面掌握那些文件的脈絡和訊息,才安心發布,但是,他直覺到大事不妙,尤其對《華盛頓郵報》的報格意義重大,message極端重要,隨即一槌定音,找些要點出來即成頭版報導。
二人的做事方式,絕不是簡單擁抱信念合力抵抗政府黑幕,如同手執神仗發光發熱的價值聖徒。正是現實世界不是小說,現世中能解決重大難題的英豪或智者,往往就是抓取平衡點的高手,絕不迂腐、濫情、僵化。
那一幕,布拉德利眼前的不只是老闆,而是「伙伴」

始終,女老闆未至於有總編那種強烈事業心、鐵漢使命感(不輸紐時)的情意結。凱瑟琳從逝世丈夫接手經營《華盛頓郵報》,未遇上如此大事之前,她還是專注如何好好集資生存下去,對股東敬敬畏畏,不過,她有一個非常好的性格優點,就是懂得信託優秀人物,不管總編班.布拉德利性情如何硬朗好勝又充滿野心,必要時還是倍加細想他的堅持(即使,凱瑟琳當面踢爆過布拉德利的虛榮心)。
有一幕充分流露凱瑟琳對專業的尊重,在二人聚餐的時候,布拉德利略帶厲聲叫凱瑟琳說話時不要「手指」對著他,儘管有些捕風捉影的神經質,他旨在表示要多些尊重,就是老闆與媒體專業之間,在小節上也要反映獨立自主伙伴關係,以防過界。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