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國號取為「明」是因為崇尚光明的日月神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按照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朱元璋選擇「明」可能也與此有關,並且是用意頗深的。那麼,「明」與陰陽五行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張一清
元朝建立時,南宋還在江南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因此,元朝的戰事便不可避免。何況從祖上開始,元朝就有征戰、擴張的傳統。然而,連年征戰,必然消耗國力,賦稅的加重也成為必然。這樣一來,民怨沸騰,反抗勢力也就不斷湧現。
在反元的幾股主要勢力中,一開始投奔明教(又稱白蓮教)韓林兒集團的朱元璋,羽翼逐漸豐滿,後來終於取代小明王韓林兒成為倒「元」的主力。西元一三六八年八月朱元璋麾下猛將徐達、常遇春等率部攻陷北京,同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現在的南京)登基,建立明朝。西元一四二一年,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又遷都到順天府(現在的北京)。和元朝選擇王朝名稱一樣,明朝也同樣放棄了以地域名稱命名王朝的做法,而是選擇了「明」作為王朝的名稱。那麼,朱元璋選定「明」作為國號有哪些原因呢,裡面暗含著什麼玄機嗎?
朱元璋的明教背景
首先,連朱元璋自己都毫不避諱他的佛教徒出身,而且他還投奔過號稱「小明王」的韓林兒。難道這段經歷對明王朝的命名有什麼影響嗎?
的確,根據一些史料推斷,明教所宣稱的「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長期以來在民間影響很大,從隋唐時源自波斯的摩尼教傳入中國開始,隨後又由於官方不斷打壓等原因設法與佛教掛上鉤之後,明教的民間信徒更是不斷增多。因此,韓林兒才打起了「小明王」的旗號,而且他的父親韓山童集聚勢力起事時,曾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所以更加迎合了民間反元複宋的暗流。而朱元璋除掉韓林兒之後,順勢也就接過了這種能對老百姓產生一定號召力的名號,意圖使老百姓相信他朱元璋就是上天派來拯救普羅大眾的「明王」。

其次,按照明教的基本教義,之所以稱「明」,是由於明教是崇尚光明的「日月神教」,該教的大本營就叫「光明頂」,這在金庸所著《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武俠小說中都能找到蹤影。而朱元璋,也曾經在應天府軍營外招兵的大旗上手書: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這句話的意圖十分明顯,「奄」表示微弱,所以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萬里河山已經鮮有中華一脈的立錐之地,因此,日月神教要一振而起,重新恢復大宋朝由中原人統治江山社稷的格局。
朱元璋出身寒微,因此非常瞭解普通百姓的心思:他們一來希望中原人能夠重新統治中原;二來由於素有崇拜天地日月的心態,自然也就企盼並相信上天恤念、助力中華一脈。這就給了朱元璋利用恢復宋制主張和借助日月神教教義號召民眾的機會。
中華文化崇拜日月的傳統
而在人類歷史上,日月崇拜也是許多民族的傳統。我國歷史上圍繞太陽和月亮的神話傳說、圖騰崇拜等更是不勝枚舉。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是道教早期經典,其中就有「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顯而易見將日月看成了宇宙星辰之中的極大者。另外,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祭祀日月的儀式,春分的時候在東門外拜太陽,稱為「朝日」;秋分的時候在西門外拜月亮,稱為「夕月」。
這種傳統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如《禮記》《國語》示光明的「明」就由「日」和「月」構成。而「日」和「月」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太陽和月亮: 當然,「明」在以前還有一種字形是「朙」,右邊的「月」不變,左邊的「日」換成了現在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囧」,左右兩部分合在一起表示月光透過窗戶,仍然表示「明亮」的意思。不過,這種字形現在已經不用了,只是讀古書的時候可能還會碰到。

由於古人對太陽和月亮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所以,古代有關太陽和月亮的其他稱呼也非常豐富,例如:
白駒、金虎、赤烏、陽烏、金烏、金輪、火輪、赤輪、晷景、奔晷、朱曦、羲和、曦和、陽景、大明、明光、光朱、曙雀、九陽、三足、飛金、飛轡、天陽、天晷、日車、日頭、日馭、日輪、丹靈、烏陽、烏輪、烏焰、六龍、火精、火鏡、東君、白日、白景、玄暉、朱明、朱炎、陽婆、陽精、紅輪、赤烏、赤龍、赤羽、赤幟、赤鴉、赤萍、赤蓋、暘烏、利眼、靈烏、規毀、金鉦、炎精、織烏、趙盾、素日、翔陽、赫熹、赫曦、踆烏、羲馭、羲陽、羲輪、羲禦、羲曜、曜靈、曦車、耀靈......
嬋娟、望舒、金波、玉弓、桂殿、團扇、玉桂、銀台、五羊、夜光、清光、太清、蟾蜍、玉蟾、霜蟾、素蟾、冰蟾、銀蟾、瑤蟾、蟾宮、皓蟾、金魄、圓蟾、金蟾、蟾魄、素魄、圓魄、冰魄、桂魄、瑤魄、玉盤、金盤、銀盤、圓盤、廣寒、霜盤、金鏡、玉鏡、圓鏡、寒鏡、秦鏡、瑤鏡、金輪、銀輪、玉輪、圓輪、冰輪、霜輪、孤輪、斜輪、玉兔、玉鉤、銀鉤、垂鉤、懸鉤、金兔、白兔、圓兔、蛾眉、懸弓、妲蛾、素娥、丹桂、水晶盤、廣寒宮、白玉盤、太陰......

既然民間如此崇尚「日月」,朱元璋把自己建立的王朝稱作「明」,極有可能也是出於迎合大眾與文化傳統的考慮。
最後,按照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朱元璋選擇「明」可能也與此有關,並且是用意頗深的。那麼,「明」與陰陽五行又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五行與四方、顏色等,都具有固定不變的對應關係。南方屬火,為朱雀,主紅色。而朱元璋對於統治中心在北京的元朝而言,顯然居於南方。而南方為夏、為陽,又屬火,這顯然都與「光明」有關。
以「日月之火」來剋「金」
另外,按照朝代的「五行德運」之說,元朝是金德,五行屬金;再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火能剋金,所以,朱元璋選擇與「火」具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明」,他意圖壓制元朝、克制元朝的心思也是昭然若揭的。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