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從兵器的「金」改為柔情似水的「清」?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從兵器的「金」改為柔情似水的「清」?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清王朝建立政權之初,曾沿用其直系祖先女真人在西元十二世紀初建立的「金國」名稱,其原因是崇尚武力的風俗與傳統,因為金屬與兵器息息相關。那麼,當清朝的奠基者躊躇滿志、劍指中原的時候,他們怎麼突然變性,選了三點水旁的「清」字為名,由金戈鐵馬變得柔情似水了呢?

作者:張一清

在元朝的蒙古族之後,又一個馬背上的彪悍民族—滿族,就要進入中原了。

西元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西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極登基,改國號為「大清」。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皇城後的景山(當時稱煤山)自縊。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攜明朝降將吳三桂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農民軍,進占北京。同年,皇太極第九子順治皇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宣告他已君臨全中國。

大金變成了大清

清王朝建立政權之初,曾沿用其直系祖先女真人在西元十二世紀初建立的「金國」名稱,其原因是崇尚武力的風俗與傳統,因為金屬與兵器息息相關。那麼,當清朝的奠基者躊躇滿志、劍指中原的時候,他們怎麼突然變性,選了三點水旁的「清」字為名,由金戈鐵馬變得柔情似水了呢?

其實,根本不是大清統治者改變了稟性,而是其中另有深意。

首先,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由於其在宋朝時期的所作所為,導致中原百姓多懷怨恨。所以改變國號,有助於向中原百姓示好;其次,「金」「清」無論在滿語還是漢語,讀音都很接近,所以也不會讓人產生另起爐灶的感覺;再者,按照五行「金生水」的說法,由「金」改為「清」,剛好也是符合天地法則的自然接續。

這麼說起來,皇太極改變國號還真是動了一番腦筋。

十二個漢字品歷史一校-107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但是,按照有些傳說和史料記載,皇太極採用「清」作為王朝名稱,其原因還不止上面提到的這幾點。

第一種說法來自街談巷議,大致意思是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在成名之前的一次逃難中,多虧了一匹小青馬才得以保全性命,而小青馬卻為了救他而喪命。因此,努爾哈赤立誓,他日君臨天下之時,為了紀念小青馬,一定取國號為「大清」。所以,皇努太極改國號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

而且,按照民間故事添枝加葉的傳統,這個故事的版本遠比我們這裡說的要多得多,也複雜得多。其中有些版本還涉及一位名叫「小青」的女僕,一條大黃狗和一群烏鴉,所以,這些版本也推斷說滿族不吃狗肉、善待烏鴉的習俗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當然,民間傳說雖美,但是往往水分過多。那麼,還有什麼史料記載的內容與清朝的名稱有關嗎?

我們先來看《清太宗實錄》裡記載的皇太極的一段話:「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只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皇太極提到的這些名稱,其實是女真一族早期的部落名稱,也可以說是族名。其中,「諸申」就是清朝初年出現在文獻中的「女真」的另一種說法,例如《滿文老檔》:「此女用讒言挑唆諸申國,致啟戰端。」而「女真」無疑是後來滿族的主體來源。當然,到皇太極時的滿族,其內涵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了,這個民族應當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東海女真、漢、蒙、朝鮮等族人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其中,建州女真被認為是滿族的正統,稱為「佛滿洲」;其他民族來源的則被稱作「伊徹滿洲」。「佛」和「伊徹」當時在滿語裡分別是「舊」和「新」的意思。

P219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按照皇太極的說法,首先,他否認了滿族來自「諸申」,即女真,因為據說他還明確表示過「明非宋室之後,我亦非先金之裔」這樣的意思。其次,他明確提出「滿洲」是今後唯一的族稱。而這個名稱中的兩個漢字,和「清」一樣,都是三點水旁,表示與水具有密切的關係。實際上,「滿洲」一詞最早在十五世紀朝鮮人徐居正所著《筆苑雜記》一書中就已經出現,距皇太極定名「滿洲」可以再往前推大約一百五十年。而且,根據《滿文老檔》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也出現過這樣的說法。因此,看上去,「滿洲」作為一種族稱並不是皇太極的發明與專利,但是,把它明確定為滿族名稱這一事實,無疑還是應當記在皇太極的名下。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要把族稱改作「滿洲」呢?原因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P220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如果僅僅從「五行德運」角度猜測,最可能的緣故或許又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金生水」。但是,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面對曾經興盛的明朝,皇太極怎麼能把這個對手忘了呢?那麼,「水」與明朝又有什麼關係呢?

清與明的較量

現在就讓我們稍稍往前回憶一點。剛才提到,按照陰陽五行的「五行德運」之說,明朝是「火德」,所以它才壓制了元朝的「金德」。但是,看起來朱元璋並沒有料事如神的本領, 也忽略了冤冤相報的民間信條。他沒承想,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皇太極從小崇尚儒學和中原文化,對陰陽五行之道也素有瞭解,所以才可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把自己的族名與國號統統取意為水,這就是要用滔滔洪水撲滅明朝的大火了。

誠然,到清朝的時候,「五行德運」說已經非常式微,應當說完全不復往日的輝煌。但是,我們前面也提到過,盛與衰是一回事,有和無卻是另一回事。因此,雖然清朝確實不太重視「德運」的承續,但是,這並不表明以皇太極為代表的統治集團不瞭解這種學說、不利用這種學說,更何況前朝的大量文獻中均有相關的內容,特別是明朝屬「火德」這種非常有用的訊息。

對於皇太極取族名和立國號時,是否真的取意於水,自然也會有懷疑的聲音。因為,巧合的情況的確也可能存在。那麼,這種情況又該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