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他們的黃金72小時,新屋大火殉職家屬也在寒風中靜坐24小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當花蓮強震造成多起傷亡與受困,全台消防員都投入支援救災,新屋大火的殉職消防員家屬卻頂著低溫、寒風靜坐滿24小時。
(中央社)
穿上護膝與護肘、戴上頭盔與防塵口罩,調整無線電,驅趕疲累的濃濃睡意,凌晨3時搜救人員把握時間,盼在雲門翠堤大樓有成果,這些人只是地震救災幕後英雄的小縮影。
花蓮6日發生規模6.0強震,震度7級造成多棟大樓傾斜倒塌。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彰化、屏東等地,消防與義消特搜隊員立即集結出動,希望儘速到達災區拯救受困者。
包括新北市消防特搜隊長鍾世銘等來自全國的特搜人員,帶著搜救犬、搜救與偵測、破壞器材集結後,搭乘俗稱「紅眼班機」的國軍運輸機,或自行駕駛救援車輛,穿越蘇花公路或南迴公路,連夜趕往花蓮災區協助救援。
這些救難英雄與時間競賽,一共在統帥飯店、雲門翠堤等大樓共救出200多人,包括其餘大地震驚恐的受影響民眾,有800多人安置在收容所。

救災人力每3至4小時輪替,一班換過一班,累壞了就回到後勤集結的花蓮市立圖書館生活育樂園區,躺在地板上立即鑽進睡袋,鼾聲四起,一旁的無線電卻不關靜音,持續守候最新動態。
台北市義消特搜隊安和分隊長曾紀興表示,雲門翠堤大樓慘不忍睹,3樓以下整個被擠壓變形,侷限空間增添救災困難度。
曾紀興說,要從3樓地板打穿到2樓搜救旅客,即使出動打石機、軍刀鋸、油壓剪,因為沒有施力點,還是很難發揮功能,只能局部區域破壞障礙物,徒手或小臉盆搬運出來。結構與土木技師則一旁協助人員安全。

更讓搜救人員困擾的是空間變形或擠壓,開挖期間歷經數次餘震,人員數次緊急撤離,新北市府消防特搜隊員受訪表示,8日上午要搜尋一樓旅店員工時,依照研判位置打穿2樓地板,赫然發現下面為地下室,他說,「整個一樓竟然不見了」。
後來搜救人員多次徒手開挖,還找來位於大樓1、2樓的「漂亮生活旅店」人員指認方位,才成功挖出。從找到人至搬運遺體出來,也花了4小時。

基地另一頭,凌晨3時鬧鐘響起,接班的人力穿起沾滿混凝土的防護鞋與防護衣,以濕紙巾擦拭滿臉的灰塵,又繼續往災區挺進,這群幕後英雄有的是物流業者、有的是大客車維修技師,投入義消特搜的心卻一致,也都期待奇蹟出現。
屏東義勇特搜大隊戴姓隊員在2年前也參與過台南大地震的救災,他說,「如果犧牲我們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能換得另個家庭的完整擁抱,我願意。」

嘉義市特搜隊員王政力和新北市特搜隊的妻子葉冠青結婚4年,卻一南一北的工作,兩個人分開1年多,平常因為工作只好當「假日夫妻」,這次意外在花蓮災區「另類」相聚,一同救災。
王政力提到,妻子當天先坐C130軍機到花蓮,「我打電話關心太太同時,也接到我們需要整裝出發。」葉冠青說,因為兩人需要進行救災工作,只能透過工作空檔,經過指揮站時短暫噓寒問暖。7日當晚接兩人各自到消防隊通知,前後立即趕往花蓮救災,只能利用一點時間傳訊息關心彼此,但花蓮災情遍布,兩人竟能同在倒塌的雲翠大樓巧遇。

像是台中市搜救犬「鐵雄」,花蓮震災就是牠實戰首役,馬上就找到2位受困者,7日因天氣濕冷不適,不斷猛抓耳甩頭,後來經過就醫確診為右耳急性發炎,經治療、用藥後,又馬上返回花蓮特搜臨時隊部待命,8日就持續投入雲門翠堤大樓的救災工作,表現勇敢。
不過搜救犬出勤一次只能20分鐘,隨即至少需休息30至50分鐘後,才能再度出勤。加上災區現場雜亂,搜救犬除容易被異物刺傷或摔傷外,也可能會誤食災區殘留的有毒物品,執勤相當辛苦。
「鐵雄」這次中間有段時間耳朵不適症狀,多半是因執勤操勞,造成長時間體力無法恢復,加上天候差、下雨濕冷,導致抗體變差。
地震發生時,無論是警察、消防或是戶政人員,在千頭萬緒的救災行動中,如何在第一時間讓位處前線的搜救員有救援方向,靠的就是後端警方、戶政人員合力聯繫失聯人員,而花蓮縣警局也特別成立「尋人特搜隊」,讓原先百名失聯人數,現在只剩下個位數。
不過,尋人特搜隊中的花蓮縣警局防治科警務員鄭博仁,其實也是雲門翠堤大樓的受災戶之一,但想起當警察的初衷就是「為民服務」,確認沒有家人受困後,不到一小時就立即投入尋人工作,看著手上的名單一筆一筆的槓掉,確認人員平安,就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其實我得知雲門翠堤倒掉時,我先愣了幾分鐘,覺得很傻眼。」鄭博仁說,地震當下他恰巧在執勤所以不在屋內,但不到10分鐘就得知房子坍塌,看到照片有點不知所措,但後來想想,已經倒了又能怎麼辦,毅然投入尋人工作。

這次也是警方首度比照科技偵辦刑案模式辦理,在最短時間內區分「單純失聯者」與「被困待援者」,集中人力在黃金時段搶救,讓失聯人數在短短60小時,從183人大幅下降至5人。警政署指出,科技偵辦刑案模式辦理,是從民國88年921大地震與105年台南維冠大地震慘痛經驗中所汲取的養分。
警政署長陳家欽在地震發生當下,立即指示警政署同步一級開設,並用科技視訊指揮花蓮縣警局建立所有受災大樓住戶及住客資料,同步結合外事科、防治科(戶口業務主管單位)、刑事警察大隊及花蓮分局,調集具刑事專才及各地尋人高手成立特搜隊。
同時透過電信公司調查、分析與過濾資料,掌握可能受困人數及住戶名單,並利用警政署「勤區查察系統」彙整出雲門翠堤大樓、國盛六街2號及41號所有戶籍資料,分頭聯繫設籍住戶狀況。在系統尚未查出電話者,由刑事警察大隊比照偵辦刑案辦理,透過關聯式分析平台系統調查親屬聯繫方式,追蹤住戶;未設籍的暫住戶、房客協請台電公司調閱資料與提供電話;外籍住戶及旅客協請移民署查閱相關記錄,逐一用電話查詢。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