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性別意識形態:你能中性地描述卵子或月經嗎?

翻轉性別意識形態:你能中性地描述卵子或月經嗎?
Photo Credit: Zappys Technology Solutions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不會說精子是「集體剝落」的現象,但卻會將月經以脫落描述呈現。但如果要以中性詞彙來描寫月經,該怎麼說呢?

性別無所不在,而敘述將會於社會中形塑成意識形態,影響著結構裡的人們。如同我們可發現,無論在生活或是專業領域,事實上都帶有性別刻板印象敘述,例如在料理廣告文案上,以「媽媽味道家常菜」為主打的敘述方式,透露出社會對於家務分工裡的性別期待,以及女性執行母職的性別要求;而科學與醫療的觀點,其實更帶著性別刻板印象,就像是科學如何描述月經。本篇以《科技渴望性別》書中的〈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章節的觀點為主軸,共同探討科學知識本身反映時代中的性別關係及性別意識形態。

在科學敘述理,我們不時可見精子被描述成勇往直前的戰士,卵子則是被動等待解救的公主,而女性的生殖系統也常被負面描述,像是月經是懷孕失敗的結果,可能又被暗喻是沒有人要的產物,若用現代語言來說,月經可能就像是「沒人要的剩女」;而《科技渴望性別》對此指出,人們必須對於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然現象」保持警覺,因為人們所認為的科學知識,有時並不會如表面看似那樣單純敘述,而若我們沒有意識到其中的性別涵義,往往不會有所懷疑。

由此可知,人體理論與社會結構下的性別脈絡息息相關,而直至今日,卵子與精子的刻板印象仍然還沒被翻轉過來,我們可以知道,或許塑造性別不平等或是刻板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科學對於自然界描述開始。

例如「精子追求卵子、卵子被動等待精子」的描寫,如果將視角放在現今社會,其實仍然可以和性別刻板印象畫上等號,就像是男性主動追求女性是「正常」的,如果女性「倒追」男性就代表自己很哈對方,非常地「掉身價」;而當卵子沒有遇見精子時,狀況更加難堪了,因為月經就是沒人要的剩女,「等」不到精子,所以被剝落,所以被排出體外。以各位都查詢得到的維基百科為例,內容對於月經的敘述 如下:

當顯性狀態的卵泡進入排卵期,期間卵泡會釋放一個卵子。未受精的卵子在排卵開始一天後,開始死亡並被女體吸收。排卵後,殘餘的顯性卵泡則轉變成黃體;黃體的首要功能是釋放大量的黃體激素(又稱孕激素、黃體酮)。如果兩周內胚胎植入沒有發生,黃體則會開始死亡,引起急劇的黃體酮、雌激素濃度下降。這種激素濃度下降則會導致子宮內膜脫落,而這個過程就叫做月經來潮。

從上述可見,月經被科學描寫所賦予的形象,不僅必須等待仰賴精子,並且殘缺而被動、甚至因為沒有精子所以「死亡」後,又再次被動地「被」女體吸收。再這樣的言論不斷以「無法質疑」的科學型態出現「背書」,想當然,女性又「自然」地和被動、不完整、停滯等較負面詞彙畫上等號,而當人們在閱讀這些科學知識時,即會理所當然地接受如此評價女體運作的刻板思維。

我們不會說精子是「集體剝落」的現象,但卻會將月經以脫落描述呈現。但如果要以中性詞彙來描寫月經,該怎麼說呢?而對此,筆者將對於女性生理描述的負面與被動之刻板印象重新改寫,更換成為具有選擇權、主動性、正向循環的生理現象:

當顯性狀態的卵泡進入排卵期,期間卵泡會釋放一個卵子。不與精子結合的卵子在排卵開始一天後,會進行更新的工作,女體將其吸收。排卵後,生存到最後的顯性卵泡則轉變成黃體;黃體的首要功能是釋放大量的黃體激素(又稱孕激素、黃體酮)。如果兩周內胚胎植入沒有發生,黃體則會開始產生變化,引起急劇的黃體酮、雌激素濃度下降。這種激素濃度下降則會導致子宮內膜滑出,而這個過程就叫做月經來潮。

卵子並不是被動的,除了我們該重新正視科學對於女體生理的描述外,在裏納德・尼爾森(Lennart Nilsson)生命的影像 中,發現卵子會經過輸卵管向子宮游動,而此時,精子也同時游向在輸卵管中的卵子,所以彼此都是主動的,是平等的。相信再經過這次從科學描述來探討性別與身體敘述後,會更加發覺,原來性別不平等很可能來自於「不容質疑」的科學敘述,現在我們對於科學描述性別形象將更有警覺性,畢竟科學也是由「人」研究與撰寫的,離不開社會文化,而翻轉性別不平等的起點,就從打破科學對於「生理天性」敘述開始;現在,各位也不妨可以想想看,你/妳會怎麼用中性、平等的字彙來描述卵子或月經呢?

參考文獻:艾蜜莉.馬汀(Emily Martin)著、顧彩璇譯、吳嘉苓校訂、王秀雲導讀,〈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 〉,載於《科技渴望性別》(2004)台北:群學。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