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吃膩了傳統年菜嗎?除夕也可動手做撫慰人心的泰國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除夕的這一天,大家都忙碌於製作團員年菜。若你已經吃膩了傳統年菜,本篇文章提供兩道泰式魚料理、兩道泰式雞肉料理,讓您換換口味!
甚麼味道是泰國菜的原味?甚麼樣的泰國菜是泰國的皇家菜?作為烹飪泰國料理的傳授者,我從不願意去撩撥「道地」與「改良」之間的議題。
泰國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多種族的飲食文化交織出多層次的味源。同一道料理會依區域的特產,決定食材的置入,因此妳我或任何一位泰國人所吃到的同一道料理,也許就有不同的配料,而配料影響了味道。
「酸、甜、辣」這三個味覺描述,並不能概括詮釋泰國菜。泰國味蘊含著濕性香料(香茅、蔥頭、蒜頭⋯⋯)的各式湯頭,令人齒頰留香;泰國咖哩則融合了濕式香料加上大量的乾式香料(豆蔻、丁香、肉桂⋯⋯)所呈現出來深沉的香氣,令人吮指回味,難怪泰國的馬薩曼咖哩會早在拉瑪二世時代就成為皇室的菜譜。
泰式咖哩也有不同的定義,就是「咖哩是一種由多種香料組合而成的調味料」「各國的咖哩香料成份各異」,因此台灣的五香粉或者五味醬在型式上就是本土的咖哩呢 !
再談到CNN票選為2017全球50大美食第六名的涼拌青木瓜(SOM TUM),這道菜很有趣,它源自泰國東北鄰國―寮國。寮國現有68個族群,各有自己的語言,據泰國致力在考證古老食譜的專家指出,SOM TUM的「SOM」是寮國方言,泛指「橙,意味著酸」,「TUM」是指「動作」,這是否意味著「SOM TUM」並非僅指青木瓜沙拉?而是泛指帶著酸味的料理。
我在10年前拿到有30種食材版本的SOM TUM點菜單時的疑問,一直到閱讀到相關的研究才釋疑。也就是說,不管是拿到蘋果、芭樂或黃瓜、茄子,只要妳喜歡把這些食材「TUM」一下,就是異國風的涼拌菜了。
對作泰國菜的人來說,泰國菜是不太講究「入味」的,但值得一提的是,2011 CNN票選全球50大美食排行榜第一名的「馬薩曼咖哩Masamune curry」,卻是泰菜裡少數需要入味及濃稠的料理。這道料理受到穆斯林世界的影響,使用大量的乾性香料(豆蔻、丁香….),把雞腿與馬鈴薯一起熬煮到釋出澱粉,也讓醬汁變得濃稠。但因為穆斯林不吃豬肉,連帶影響是在泰國只能吃到雞腿或是牛肉的馬薩曼咖哩。
此外,「泰式炒」非常受歡迎,尤以西方國家為甚,這就得牽扯到中國菜了。中國料理比「世界廚房」的泰國菜更早揚名海外,中國菜大火快炒的那種鑊氣,一直是中式菜餚的功夫菜之一,早已聞名四海。「粿條」的作法及鍋炒的技藝是早期華人移民泰國時所傳授,之後泰國料理中發展出的「趴泰Pad thai」,即兼具中式料理的鹹香,及泰式料理的酸甜滋味,我想這也是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炒粿條的配料「豆腐乾」得染過薑黃,才是正宗的泰國原味呢!
美食具有療癒功能,泰國菜也是。先認識食材,調味料則依不同品牌的成份自行加減到適合自己的口味,人人都有機會做出能撫慰人心的泰國菜的。
綠咖哩椰汁雞

材料
- 雞胸肉 ― 1 塊
- 佛手瓜 ― 1 個
- 蛋茄 ― 3 個
- 珠茄 ― 1 串
- 綠辣椒 ― 3 個
調味料
- 綠咖哩醬 ― 50 克
- 椰漿 ― 1 罐
- 椰糖 ― 1 匙
- 魚露 ― 1 匙
- 水 ― 400 克
作法
- 雞胸肉切片;蛋茄切成4片(切好馬上泡在鹽水防變褐色);佛手瓜洗淨切塊;綠辣椒對切,備用。
- 椰漿罐頭不要晃動,打開後撈取椰漿上層的濃奶油下鍋,以極小火煮到出油。
- 綠咖哩醬(作法請參照本書第19頁或購買市售綠咖哩醬)下鍋炒香後隨即下雞胸肉略炒。
- 加入剩下的半罐椰漿及200公克的水。
- 放下珠茄、蛋茄及佛手瓜。
- 同時以椰糖與魚露調味。
- 起鍋前可加紅辣椒絲,增加味道及調色。
泰式鮮椰燉雞

材料
- 雞腿 ― 1 隻
- 新鮮椰子 ― 1 顆
- 香茅 ― 2 支
- 南薑 ― 1 小塊
調味料
- 鹽 ― 適量
作法
- 新鮮的椰子剖開後,取出裡面的原汁備用。
- 將椰子對剖後,刮下椰肉備用。
- 清水煮沸,汆燙雞腿備用。
- 南薑洗淨切片;香茅用刀背拍碎再斜切切段備用。
- 南薑、香茅及雞腿依序放入湯水中,小火燉煮
- 雞腿軟熟後下卡菲爾萊姆葉(撕掉葉脈,才能釋出香氣)。
- 椰子原汁下鍋煮到湯滾時,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羅望子嫩葉炸魚湯

材料
- 白肉魚 ― 1 隻
- 南薑 ― 3 片
- 香茅 ― 2 支
- 紅蔥頭 ― 3 顆
- 羅望子嫩葉 ― 1 大把
- 辣椒乾 ― 適量
- 香菜根 ― 2 隻
- 高湯 ― 1000 克
調味料
- 魚露 ― 1 大匙
- 糖 ― 1 大匙
- 羅望子醬 ― 1 大匙
作法
- 先將白肉魚切塊後油炸,外表呈金黃色,撈起瀝乾油分,備用。
- 所有材料洗淨,切片或切段備用。將香菜根、南薑、香茅、紅蔥頭、辣椒乾、炸魚塊等依序放入高湯內。
- 放入羅望子嫩葉,煮到羅旺子嫩葉釋出酸味,若不夠酸,可以加檸檬汁或羅望子醬。
- 加入魚露、糖等調味即可起鍋。
甜酥魚

材料
- 扁魚乾 ― 300 克
- 檸檬葉 ― 4 片
- 乾辣椒 ― 適量
調味料
- 砂糖 ― 1 大匙
- 鹽 ― 少許
作法
- 起油鍋,將扁魚乾和乾辣椒一起油炸。
- 扁魚乾炸到酥脆,撒下檸檬葉增加香氣。
- 起鍋時,趁熱灑糖和鹽,拌一拌即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蘿拉老師的泰國家常菜》,橘子出版社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本書特色
醬料是泰式料理的精髓之一,泰國人連吃白飯都要淋上魚露配辣椒,其他的菜色就更需要沾醬了,學會做醬料,就算成功一半。紅咖哩醬、綠咖哩醬、羅望子醬等各式咖哩醬…,巧妙搭配各種食材,天天都能變出新菜色。
作者採用新鮮香料、搭配當季食材,透過涼拌、炸烤、蒸煮、熱炒烹飪法,從酸辣開胃的家庭料理到風味獨特的街頭小吃,從主食到甜點,還有2017年CNN評選世界50大美食排行榜上榜的泰菜─名列前十名中的泰式酸辣湯、涼拌青木瓜、馬薩曼咖哩一次教給你。
泰國料理中常用的羅望子、羅凱花…,台灣都看得到。搭配食材圖、步驟示範圖,認識泰菜食材,從備料到烹調,泰式家常菜輕鬆上桌。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