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屏科大災害防救中心專家:如何挑選房屋?地震怎麼躲才安全?

專訪屏科大災害防救中心專家:如何挑選房屋?地震怎麼躲才安全?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花蓮地震發生後,關鍵評論網專訪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葉一隆、徐文信兩位老師,請這兩位老師告訴我們政府自921大地震以來在地震防治上做了哪些努力?民眾選購住宅時可以參考的重點,以及遇到地震時較為安全的躲避方法。

在花蓮地震發生後,關鍵評論網專訪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的葉一隆徐文信兩位老師,請這兩位老師告訴我們自921大地震以來,政府在地震防治上做了哪些努力?民眾選購住宅時可以參考的重點,以及遇到地震時較為安全的躲避方法。

20170513_103655
Photo Credit: 徐文信
前排左一為葉一隆老師,左二為徐文信老師
  • 關鍵評論網:從921、台南維冠到今天的花蓮統帥大飯店,這20年來台灣的政府與民間在抗震方面做了哪些努力?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自從民國88年921大震過後,政府及民眾於防災意識的抬頭,反應於各項政策的制定及推動;例如於民國91年制定每年的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以國家層級推動地震的避難演練,而教育部也配合於9月21日當天由各級學校及幼兒園進行地震避難之掩護演練,提高學生對於地震避難的警覺性。

以屏東縣政府為例,屏東縣教育處在校園防災建置的推動上,鼓勵縣內國中小學進行地區災害潛勢調查,並將地震列入必需考慮之災害;而後繪製校園避難地圖,並由學者專家組成的輔導團協助規劃與建議,期待將防災抗震的觀念植入小朋友的生活。經過多年的宣導與演練,學生們也將地震避難的基本動作融入生活習慣,進一步帶動家長的防災觀念;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的成員都參與專家輔導團的行列。

此外,為提升地方政府的防救災能力,行政院於民國93年至96年間修訂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的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為進一步再提升鄉(鎮、市、區)層級的防救災能力,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於民國96年提報「災害防救深耕五年中程計畫」。自民國98年至102年間分三個梯次協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強化鄉(鎮、市、區)之災害防救作業能力,並於103年至106年持續推動第二期深耕計畫,現已進入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時間從民國107年至111年,將強化社區自主防災能力。

而在深耕計畫的推動過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以招標的方式遴選具備專業知能及技術的大專院校擔任協力團隊,透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協力團隊以及鄉(鎮、市、區)三方面的分工合作,期許深耕計畫可提升防救災第一線的能力。

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就擔任協力團隊的角色。在計畫執行的過程當中,透過兵棋推演的方式,各鄉(鎮、市、區)對自身的防救災能量進行確實的盤點,例如避難場所的容量、疏散路線的規劃、保全戶(獨居老人或慢性病患)人數的掌握等,以期災害發生時可迅速自救;搭配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動與運作,以「防災視同作戰」的理念,成立疏散班、警戒班、引導班和收容班等組織,配合指揮官(例如社區理事長)的人員調度,進行各項災害發生前、中、後的演練。

20150117_150231
Photo Credit: 徐文信
社區演練

目前雖然多半以可預測的災害(如颱風、土石流等)進行演練,對地震這類無預警的災害則可累積更迅速的臨場處置經驗。

自民國99年〈災防法修正後第七條〉載明,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之任務為「提供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及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有關災害防救工作之相關諮詢。」

於平時,針對防災與減災科技進行研發規劃與應用落實研究;於災害應變期間,擔任科技部(原國科會)參與災害應變作業支援之窗口;於重大災害後,協助科學勘災與提出對策建議。業務範圍甚廣,其中就有協助大專校院、研究機構參與災害防救科技之研究發展及其應用。例如此次花蓮大震,東華大學即扮演資訊提供的角色,透過LINE群組將災情和救災進度提供其他學研單位進行討論。

自921、台南維冠到今天的花蓮統帥大飯店,地震災害一直是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而中央政府與學界、教育部、地方政府乃至於社區,透過計畫的串聯與整合,期能提升民眾對於地震災害的危機意識,做好地震發生時及發生後的應變對策。

20170823_104100
Photo Credit: 徐文信
葉一隆教授對校園防災輔導團的演講
  • 關鍵評論網:在選購房屋時注意哪些重點可以買到較安全的房子?

由於房屋的設計複雜,一般民眾很難具備專業知識進行建物安全與否的判斷,因此,國家制定的建築技術規則就必須相當嚴謹。我國的建築技術規則於民國34年頒訂,也歷經多次的修正,例如921大地震過後的修訂與檢討,簡言之,房屋設計的目標就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

因此民眾購買房屋的時候,可先判斷房屋所在地的地質條件,例如民國105年美濃地震過後,造成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壤液化;其他如斷層帶或山坡地的順向坡,都是對屋址不利的位置,民眾可自行透過「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網頁查詢土壤液化區、斷層帶或山坡地的順向坡,了解自己的房屋或預備購置的房屋是否在該區域。

其次,台灣的房屋設計的使用期限約在50年左右(如鋼筋混凝土房屋),除了屋齡的考量之外,一般民眾最簡易的判斷方式就是觀察建築物外觀是否簡單、對稱。例如L形或T形的房屋就可能在受震後產生力量不均勻的情況,增加房屋破壞的機率;另外房屋一樓如果過度挑高,可能也會形成結構軟腳的現象,花蓮統帥飯店和台南維冠大樓都有類似的情況。

此外,房屋如果有加蓋或改建的情況,都可能造成對房屋的影響,民眾如果要做房屋的裝潢,勢必要考慮是否對結構造成傷害。當然,如果房屋有提供主動或被動的消能機制更好,對於地震時建物可能產生的搖晃會有所抑止,這部分也可在購屋時詢問建商。

RTX4RNQ1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 關鍵評論網:地震時躲在哪裡比較安全?或是能增加房屋倒塌時的存活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