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從「限用」到「禁用」:2020年起「內用」不提供吸管、免洗餐具

如何從「限用」到「禁用」:2020年起「內用」不提供吸管、免洗餐具
Photo Credit: 島人。Islande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2019)年起,環保署擬從連鎖餐飲業者做起,將不再提供塑膠吸管給內用的消費者,並在2030年達成「全面禁塑」的目標。

新聞整理:汪新亞

今年初限塑政策正式上路,新增的7類通路包含飲料店、書店、藥局都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今(13)日環保署再度跨出下一步,和環保團體提出未來要進行的34項限塑行動,其中,環保署提出了四項製品源頭減量的規劃時程,預計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含購物用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日在記者會上公布了「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簡稱海廢)這次提出的海廢行動方案包含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4大面向,共有34項公私協力的未來行動,包含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強化海灘清潔認養工作多元合作、與環團合作調查台灣海岸垃圾組成分布、推動5年5000艘環保艦隊及強化陸源垃圾及河川攔除清理跨部會合作等。

海洋廢物塑膠製品最大宗 環保署祭3大時程因應

有鑒於海洋塑膠廢棄物議題近年來被關注,環保署這次的提出的塑膠品減量策略裡,從現在限塑範圍的購物提袋,到免洗餐具、外帶塑膠杯、吸管都涵蓋其中,更計劃在2030年能進入「全面禁用」階段。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公民團體代表陳立信說,從歷次海洋淨灘行動中發現,塑膠袋、免洗餐具、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是數量最多的污染海洋垃圾。因為這幾項也是社會大眾平常生活裡,幾乎是每天都使用到的項目,所以就成了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

《關鍵評論網》報導,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分析從2004年到2015年間的淨灘結果,發現平均一公尺的海岸線就有0.7公斤的廢棄物,每人每次淨灘可撿到4.2公斤的垃圾。在荒野保護協會2016年的海廢數據分析中,海洋廢棄物中,光是塑膠類製品就佔了90%,數量最多的前五名(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提袋和外帶飲料杯)。

2016年,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8月初到小琉球潛水點撿垃圾,短短5分鐘居然撿到100支吸管,相當驚人,他們甚至呼籲「‎不用吸管也可以喝飲料」、「不用吸管海洋生物會感謝你」。

從源頭減塑 從2年的「全面限用」到2030年全面「禁用」

《蘋果日報》報導,在購物提袋部分,環署提出2020年擴大限塑商家,將把所有開立發票的商店都納入,2025年會全面限用,並且研議每個塑膠袋價錢提高,以價制量,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

免洗餐具部分,2020年只要是列管的限塑商家,消費者內用餐飲時,不得提供各類免洗餐具,2025年全面限用塑膠類免洗餐具,強化以價制量,2030年全面禁用各類免洗餐具。

一次用外帶塑膠杯會在2020年開始先強化一次用飲料杯得自備優惠措施,但到2025年開始就會全面限用,使用者將要自費,2030年則全面禁用外帶塑膠杯。

  • 環保署依據2020、2025及2030年時程提出的源頭減量規劃如下:
分程限塑
Photo Credit:行政院環保署

沒了塑膠吸管,還能怎麼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的製品之外,外帶飲品必備的塑膠吸管也被點名,計畫明年(2019)讓連鎖飲料、餐飲店等內用飲品禁止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並在2020年規定所有餐飲業內用都都不可以提供;在2025年全面限用一次用吸管後,民眾需要的話得自掏腰包買吸管,2030年則全面禁止商家不得提供。

2015年一段幫海龜鼻子拔出吸管的影片震驚全球,讓大眾開始反思塑膠吸管的問題。不過對於手搖杯文化盛行的台灣,少了店家提供的塑膠吸管,還有什麼辦法呢?事實上,不少人已開始嘗試找尋能夠替代塑膠的物料。《Global Citizen》曾統計,光是美國的塑膠吸管消耗量每一天就達到5億根,並整理出6種替代塑膠吸管的方案:

  1. 竹子吸管
  2. 稻草吸管
  3. 紙吸管
  4. 不鏽鋼吸管
  5. 玻璃吸管
  6. 環保杯中的吸管

美國保護海洋團體Lonely Whale也在去年(2017)發起活動,呼籲大眾停止使用吸管,並用標籤#StopSucking(不要吸吸管/不要擺爛)雙關字句玩文字遊戲,成功獲得響應。回歸台灣這回擴大限塑涵蓋到塑膠吸管,就看明年消費者是否買單。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