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職場肥胖歧視:女人越胖薪水越低 被迫從事低薪多勞工作

職場肥胖歧視:女人越胖薪水越低 被迫從事低薪多勞工作
Photo Credit: Tony Alter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研究發現,做同樣工作的胖女性會比一般體重的女性少5%的收入。職場的肥胖歧視非常嚴重,有人比喻當今的肥胖歧視根本是21世紀的種族歧視。

For women, being 13 pounds overweight means losing $9,000 a year in salary(The Guardian)

Overweight women lose in the labor market: Vanderbilt study(Vanderbilt University)

英國范德比爾特大學法學院研究指出,胖女性求職時比較難找能和人互動的工作,工作機會也多限縮在付出勞力的職業。職場的肥胖歧視非常嚴重,有人比喻當今的肥胖歧視根本是21世紀的種族歧視。只有在少數幾個城市,比如洛杉磯和紐約伊薩卡市頒布了反歧視體重超重者的法規。

研究發現,在學歷、社經條件等等條件相同的狀況下,做同樣工作的胖女性會比一般體重的女性少5%的收入。發表這份研究的薛諾指出,雇主明顯對求職者有肥胖歧視。肥胖女性找工作時常因為身形而處處受限,肥胖男性卻不會有這種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胖男性和一般身形的男性的職場待遇相差不大,收入也差不多」。

研究結果改變了人們對胖女人的成見,以為她們每天坐在辦公室超過8小時。實際上,她們更多人從事體力活動,在走動和跑動著,不停忙碌著。「很多時候,她們做著沒人想做的工作。」也就是低薪多勞的工作。也就是說,胖女人的就業結果並非出自自己的選擇和意願,更有可能被迫無奈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家庭護理,廚房工作或者保姆。

美國德州曾有一間公立醫院的拒絕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的應徵者,雇主的理由是「這樣才能勝任照顧病患的工作」。專欄作家庫恪解釋,乍聽之下以BMI作為雇用標準是出自健康考量,但BMI無法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生活習慣才是重點,常常在運動的胖女性很有可能比成天坐著不動的女性還健康。庫恪認為以BMI作為雇用員工標準是基於對肥胖者的不當刻板印象。

兩年前也曾有研究指出,比起體重為平均值的女性,超過平均體重13磅(6公斤)的女性每年少賺9千美元(約新台幣28萬);而嚴重肥胖的女性甚至會少賺1萬9千美元(約新台幣58萬)。

肥胖歧視 研究:體重愈重 薪水愈少(聯合)
女人越胖薪水越低?(風凰網)

Photo Credit: Tony Alter @ 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