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億高教深耕名單出爐:僅4校補助打「國際盃」,又是重理工、輕人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中「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大致是「邁頂」的延續,名列其中僅有台大分得18億元,成大11億元,清大10億元,交大10億元,這4校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中央社)
教育部今(13)日揭曉「107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眾所矚目的全球鏈結(Global Taiwan)全校型學校,不再像過去12所頂大「人人有獎」,今年共有16所大學提出申請,最後僅4校獲補助,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教育部重整過去「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邁頂)」、「教學卓越計畫」、「典範科技大學計畫」3大競爭型預算(106年度合計118億元),改推高教深耕計畫,年度預算173億7000萬元(含科技部加碼7億元)。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編列預算經費88億元,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同時挹注大學關懷在地及弱勢學生扶助,共計25.7億元(五專展翅計畫8.7億元另案核配),合計166.7億元(不含科技部後續加碼7億元)。
其中「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大致是「邁頂」的延續,不過邁頂第二期共有12校入列(外加頂尖研究中心2至4校),遠多於今天改推的高教深耕。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資訊,名列全球鏈結全校型的僅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4校,但有24校列入全球鏈結研究中心。其中台大分得18億元,成大11億元,清大10億元,交大10億元,這4校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與邁頂計畫相比,高教深耕全球鏈結列入「全校型」的學校減少(12校減為4校),但研究中心增加(5校增為24校)。另外,台成清交4校拿到的經費,約是邁頂的6、7折。
以台大為例,邁頂計畫(100年)獲得的經費是31億元,高教深耕(107年)則是18億元;成大邁頂16億元,高教深耕11億元;清大邁頂12億元,高教深耕10億元;只有交通大學維持平盤,邁頂和高教深耕都是10億元。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這樣的經費要跟國際打仗,一定不夠,短少的部分需從募款努力。「國家隊跟地區隊混在一起處理,一定是國家隊倒楣。」郭鴻基認為,高教深耕預算僧多粥少,台大分得的經費不足,未來要努力把錢花在刀口上。他也抱怨,高教深耕提案與校長息息相關,台大校長卻仍懸缺中,吃了些虧。
教育部長潘文忠解釋,邁頂計畫將研究中心「內含」在全校型的經費之中,沒做獨立審查,檢視過去的執行成果,發現經費太過分散、模糊。深耕計畫將「全校型」的校數減少,挑出綜合能量較強的4校,其餘則以研究中心的方式核給經費,更能發揮個別長處。
至於經費減少,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坦承,邁頂於100年提出時,還動用第二預備金,高教深耕的情況不同,「不可能追到當年台大還是30億經費。」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進一步指出,97年的「5年500億」到後續的邁頂計畫,大筆預算用於學校建設,10年來各校該有的建築物、硬體都建設得差不多了。近幾年來,邁頂經費已陸續減少,如果只和106年(過渡階段)相比,「頂大」各校分得的經費,其實都有所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邁頂第二階段2年9個月,台大分得60億元)
姚立德並提到,高教深耕全球連結(Global Taiwan)是鼓勵各校做國際競爭,但站在教育部立場,不是要各校去拚國際排名,「而是要把我們高等教育的量能,在世界舞台上,讓同儕大學看得到。」姚立德強調,國際排名只是「副產品」,不能作為主要目標。
這次全國一般大學共有71校,全部都分到經費。以下為各大學深耕計畫經費前20名:
學校名稱 | 核定經費(萬元) | 學校名稱 | 核定經費(萬元) |
國立台灣大學 | 180,000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20,690 |
國立成功大學 | 110,000 | 中國醫藥大學 | 20,226 |
國立清華大學 | 100,000 | 長庚大學 | 16,914 |
國立交通大學 | 100,000 | 國立中正大學 | 16,391 |
國立中央大學 | 41,546 | 逢甲大學 | 14,820 |
國立中興大學 | 35,202 | 中原大學 | 13,558 |
國立陽明大學 | 34,190 |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 13,529 |
國立政治大學 | 28,579 | 東海大學 | 12,358 |
台北醫學大學 | 26,740 | 高雄醫學大學 | 10,052 |
國立中山大學 | 25,303 | 東吳大學 | 8,968 |
另外,對於全球鏈結型學校沒有人文大學入選,政大校長周行一不滿表示,「哪個國家問題不是要靠人文來解決?」周行一說,從經費分配上,可看出教育部仍「重理工、輕人文」,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進步,不能光靠科技,社會氛圍一直疾呼尋求平衡,但教育部卻沒帶頭導正,呼籲教育部應該對人文領域大學負責,提出補救措施。
對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李彥儀則表示,國內多數大學偏重理工領域,這是結構上的問題,而入選全球鏈結型的學校,在研究能量和學校整體比較適合作綜合性發展,代表台灣去打國際盃,但其他學校還是可憑特色領域去參與國際競逐。
研究中心部分,有24校通過申請,包括12所國立大學、4所私立大學和8所科技大學,私校比率偏低且其中3所是醫學大學,而4所私校都申請醫學或生科領域。
李彥儀表示,以前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是直接給學校經費,由學校決定成立哪個領域的研究中心,後來發現有些研究中心未發揮實質效益,因此高教深耕計畫才決定由教育部審核。
至於私校比率偏低,李彥儀指出,不少私校都申請工科領域,但要和國立學校的競逐就比較吃力,只有醫學領域比較具備足夠的國際研究能量和地位,部分私校如果能提人文或社會領域的研究中心計畫,可能較有機會。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第一部份主冊計畫核配經費規模共計88億元,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各分配44億元,其中2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8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告訴記者,一般大學和技專校院首次各平分新台幣44億元,獲1億元以上經費的技專校院約13所,只比一般大學(19所)略少,顯示政府對技專校院的重視,但技專校院能否因此改善產學落差、培育業界所需基層人才仍有待努力。
俄烏戰火後的危機!台灣天然氣10%缺口 中油準備好應戰了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然氣被國際視為最佳橋接能源,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原料能穩定輸入。
氣候快速變遷、全球暖化劇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黎氣候協議》主張各國政府應減少碳排、調整能源配比,以逐步朝向100%再生能源發電的綠色未來。天然氣被國際視為最佳橋接能源,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原料能穩定輸入。
經濟部統計台灣天然氣進口比例,分別是澳洲約32%、卡達約25%、俄羅斯約10%。適逢今(2022)年3月中油與俄簽約供氣合約期滿,也因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不友善國家」須以盧布購買天然氣,中油表示將不會與俄羅斯續約,現貨氣將採機動性購買,由不特定國家作為供應替代方案;然而,不指定氣源又想隨時找到符合的供貨量、熱值與船期安排來購買,供氣真能唾手可得、穩定無虞?外界都在熱切關注。
綜觀國際天然氣進出口趨勢,澳洲東部新興煤層天然氣(Coal Seam Gas,簡稱CSG)出口量持續成長,70%輸出至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多國市場,使澳洲仍坐擁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寶座。傳統天然氣是由不透水岩石覆蓋的多孔砂岩地層中取得,氣體透過浮力經氣井移動至地面,無需抽取,但隨蘊藏量下降,需要由非傳統天然氣來補足。過去CSG熱值低,且技術未臻純熟、用水量高、恐有污染風險而無法量產;如今技術革新,能夠利用壓力變化來取得吸附於煤質基中的天然氣,同時用水量少,不致消耗澳洲珍貴的水資源,且鑽井成本比傳統多孔砂岩層天然氣低廉許多。
為供應出口所需,澳洲東岸的傳統天然氣儲量面臨枯竭窘境,未來5-7年須倚靠昆士蘭州內超過85%的大型CSG庫存,來支持生產量能,轉換為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滿足外銷需與其國內市場需求。澳洲政府也正擴大天然氣運輸管道佈建與效能,將北部與東部市場連接,並開發更多氣田,強化天然氣現貨供應力。我國雖然與澳洲簽約購置天然氣,但大多與西澳地區供應商交易,未與東澳產業締結合作關係,少了對新興氣源的探索,十分可惜。
對於俄羅斯「斷氣」解方,亦有增加卡達進口之呼聲,但中東區域局勢不定,恐對氣源供應造成嚴重影響。美國於1984年將伊朗列為恐怖主義國家,而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鄰近國家也因伊斯蘭教派立場分歧,與伊朗對立,其友好國卡達也遭受波及,與多國失去外交關係,被施以經濟與交通封鎖,天然氣出口風險極高。已有烏俄戰爭作為前車之鑑,中東長久以來政局動盪,只怕危機一觸即發,造成台灣氣源將出現更大的缺口。
當亞洲國家紛紛採買東澳LNG,台灣進口澳洲LNG卻僅限於西部、尋找隨機氣源現貨氣供發電使用,不僅錯過購置先機,更難保充足貨源。東澳天然氣在國際間炙手可熱,但中油是否已準備與東澳廠商發展堅實合作關係、入手穩定氣源未雨綢繆、深化與澳洲經貿交流?除了深思熟慮,也須儘速展開東澳天然氣採買計畫,才可確保燃氣供電原料充沛、穩健能源轉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