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談改革的國民黨,注定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親中的立場和宮廷政治的思維,導致國民黨在台灣的選舉節節敗退,黨內優秀人才也無法出頭,如果國民黨繼續拒絕改革,算在民進黨低潮的時候席次增加,長久而言也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難以東山再起。
回顧台灣的歷史進程,從距今71年前,1947年都是國民黨當選的第一次國大選舉(因為全部都是國民黨),到27年前,1991年國大代表選舉,國民黨當選254席,民進黨當選66席,到2005年最後一次國大代表選舉,民進黨當選150席,國民黨當選147席。
乃至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只剩下35席立委。
從歷史所見藍綠消長,國民黨已經逐漸隨著時間失去民心,也大有趨勢將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國民黨多年以來,黨庫通國庫,國產變黨產,黨產變私產,高官做完轉任董事,董事做完轉任顧問,許多國民黨的大官,都是以賺錢為己任,這一系列的套路,早已深深被人民所看破與揚棄。
傾中立場和宮廷政治,注定國民黨在台灣的衰敗
國民黨在這幾年會敗的這麼快這麼慘,有兩大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馬英九第二任以來,確定了國民黨傾中與傾統的路線,自馬英九以降,許多重要的國民黨人士,都紛紛大力提倡跟中國交流有多好,跟中國交流有多棒,跟中國交流才有活路。
這個論述,經洪秀柱發揚光大之後,國民黨幾乎就是這一個路線,殘存的國民黨支持者,也攻擊不認同這些論述的人,在我看來,真是非常棒。
因為這一條路線,不但令許多反中民眾更加堅定反國民黨的路線,同時讓許多泛藍陣營中,從小深信國民黨反共路線的淺藍、深藍選民,產生強烈的價值懷疑,國民黨從來不知道,他們在這一個區塊中損失了多少選民。
許多藍民從小愛戴兩蔣,痛恨共匪,深信台灣終有一天,能夠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算不能統一中國,最少也會堅定抱持反共路線。但這幾年來,國民黨由藍轉紅,雖然有不少的藍民也認同中國國民黨的紅統路線,但是卻也有更多的深藍泛藍,早因為價值觀的強烈抵觸,而剝離了對國民黨的信仰,如我就是一例。
第二個原因,國民黨在民主時代的選舉中,最強調的不是民主與改革,而是輩分與倫理,想要成為國民黨真正的新執政新生代,除非你能夠獲得許多大老的共同支持,如連勝文,或者你能夠像馬英九那樣,有橫掃天下的超人氣,讓大老低頭,否則你永無出頭之地。
只講輩分的政黨,人才注定沒有出頭之日
在國民黨的宮廷中,只有利益、只有派系、只有現實,沒有改革,也沒有未來的希望。
看看,除了馬英九這個能讓大老低頭的「政治明星」之外,國民黨黨內幾乎沒有任何例外,就連宋楚瑜都無法讓大老低頭,最後只有脫黨的份。或者該說,若不是有宋楚瑜脫黨的前車之鑑,後面才能造就大老向馬英九低頭的情況,不過這些八卦都已不再重要。
所謂的中生代譬如楊偉中,很早在學的時候就投身工運,到2005年還為了參加反高學費的遊行,與警察扭打而被判刑,當時的楊偉中,就像是今日的太陽花的年輕人。這麼一個優秀有理想的人,當初在國民黨被稱為明日之星,許多國民黨大老都可能拍過他的肩膀,勉勵他這個明日之星好好幹。

楊偉中幹到了他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都還是「國民黨的明日之星」,這就是國民黨的可悲之處,你很優秀或你很有抱負,一點都不重要,你有沒有人在你背後,才最重要。
在國民黨最講輩分,想要參選,除非你像陳以真那樣出身地方世家,有強大的地方派系資源,能讓國民黨不得不為了大局而讓你參選,如果沒有大老的支持,你不過是一個悲情的丁守中。
這種現象,造成了國民黨能出來參選的,都絕不會是改革派,因為改革派通常要改革的,都會衝擊到大老的權益,如黨產、婦聯會等。暢談改革的人,都跟著楊偉中一起被開除黨籍了,還活著的國民黨人,都只會學著低頭做人,因為他們都被殺雞儆猴了,往後誰還敢多說一句話?看看國民黨現在的新生代徐巧芯,我都懷疑他只能當一輩子的國民黨發言人,或者最多做個文傳會副主委,因為主委的位置要拿來酬庸其他的老發言人。
大老不在乎席次: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資源
直至今日國民黨仍有許多大老死死抱著殘餘的資源,國民黨又怎麼可能推出認同改革的青年之士,會代表國民黨的,幾乎必然都是會維護黨內利益之人。
維護紅統路線、維護大老殘餘權利,這些價值觀只會讓國民黨敗的更快,倒的更快,選票流失的更快,但這都不是國民黨大老關心的事情,因為大老又不選舉,所以重要的不是選上幾席,而是大老們能保住多少資源,這才是國民黨的重點。
當大老的想法跟想選舉的候選人的想法出現分歧,國民黨又如何能夠跟民眾產生共鳴?當然是只能靠著空洞的口號,勉強維繫過往的選票,但在我看來,這是坐吃山空,苟延殘喘罷了,不值一提。就算國民黨能在民進黨低潮時拿回什麼縣市,如將時間拉長遠,國民黨的敗亡與消亡,都是不可逆轉之勢,也絕無可能被逆轉。
因為國民黨的私益與紅統路線,無法將國民黨推回東山再起的位置上,光是紅統傾中,就無法說服那些反共的淺藍深藍票回歸,加上隨著時間流逝,老人逐漸凋零,大環境的藍票也會隨著時間逐漸凋零,從國民黨的選民支持結構,就可了解國民黨的危機何在,票只流失而無進帳,未來清楚明白。
而太陽花學運與柯文哲、時代力量崛起這三大因素更是國民黨世代的終結,在新時代的覺醒下,許多人普遍都有新民主意識的抬頭,民眾都開始了解到真實改革、透明、公開與反黑箱的重要,更形成對於候選人的基本要求。
這一點我相信是超越藍綠的共識,在這種候選人的基本要求之下,國民黨的政治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