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創業找夥伴,你需要這兩種人

創業找夥伴,你需要這兩種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演講最後,有位美麗的小姐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創業總是不免需要找尋夥伴搭檔,兩位有沒有甚麼建議?」

作者:Joe Chang

前幾日我跟Bryan去行雲會演講,談了關於Startup、商業模式尋找、事業經營、上班族的創業心理建設等等的議題。 跟聽眾邊講邊討論,不知不覺就度過了愉快的3個小時。

演講最後,有位美麗的小姐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創業總是不免需要找尋夥伴搭檔,兩位有沒有甚麼建議?」

這真是個好問題,畢竟創業不可能單打獨鬥,總是需要找人一起。 可是夥伴不對,又常常是創業失敗的主因之一。雖然我的看法未必是標準答案,不過自己這麼營運幾年,加上也在一旁親眼看過幾個創業(或經營)團隊,總算有點小小的心得。 我的看法是,適合一起創業的夥伴,大概要能符合兩個要素:

1. 彼此要能互補
2. 經營價值觀(或稱為戰略觀點)必須很接近

14360570804_79b5185bf5_z

Photo Credit:OakleyOriginals CC BY 2.0

互補指的是你想爭取的夥伴,在能力上或是性格上必須要可以彼此補強。 比方說你懂財務、另一個夥伴懂技術、再有一個懂行銷等,那就可以產生綜效。 另一種互補,則可以是有人外向、有人內向;或是有人能看大局,有人能注重細節;有人善於規劃,有人有耐心執行。 但反之,如果一群人性格都類似、背景都相同,那可能只適合共同開發專案(或接案),就未必適合經營一個公司,意思是說,初期的產品探索有可能是幾個同質性高的人一起,但要把事業做大,不可避免要找到其他人來互補。

可是,互補並不是要你去找性格上完全不同的人。 所以這就是提出第二點的原因。 創業團隊彼此對於大戰略的觀點必須一致,而且這要素很多時候比第一點還更重要。

比方說團隊必須對於投資或風險的看法要類似;對於目標與願景的看法也要相近。 若其中幾個人想要上市上櫃,另外幾個人覺得畢生願望只是想做個街角小店;或是有幾人覺得想自創品牌,另外幾人覺得我們靠接代工維生就好;或是有人很重管理與標準化,但另外一派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無論是上述的哪種組合,我都可以肯定這種結合不用多久,兩邊必然就會吵吵鬧鬧了。

但相反的,如果創業夥伴們的戰略觀點一致,在戰術手法上又可以充分理性的討論,那這團隊就很容易凝聚了。尤其如果大家還各有專才、彼此溝通能力又不差,就必然可以在各自的領域充分發展,更能確保團隊的多元性以及創意性。

以上兩點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

不過,大部分人在找創業夥伴時,常常直覺以為最重要的是「親密感」或是「信任度」。 所以想創業的人,一般立刻想找的是好朋友或是親人。

7182354817_c24a6b13ff_z

Photo Credit:Jeff Rowley CC BY 2.0

確實,好朋友或是親人在情感上與我們較親密,我們也通常會更信任他們,可是並不表示彼此在各面向的價值觀上是完全相同的。 而價值觀的差異,往往是很多事業破局的關鍵。

有人會說:「我跟我這朋友真的很多喜好都類似」,或是「我跟我表哥真的很有默契」。 但要提醒的是,生活上或許價值觀接近,但這不表示做生意的價值觀也一樣。

別的不說,光一起旅行就不是所有老朋友都能一起做的事情。 我有認識那種彼此是幾十年的好朋友,卻因為某次長途旅行而大吵再也不見面的。 因為一起旅行,才發現雙方在旅行時的各類大小事觀點都不同。 甚至好朋友,也未必能一起談論時局。 最近臉書互刪潮,不就是這麼樣的例子?

所以不能只因為我們跟某人一起長大或是生活喜好接近,就以為也能一起創業。就算食物喜好政治宗教生活觀點都相同的人,經營價值觀還是可能大不同。 所以要讓創業順利,選搭檔時,經營的價值觀還有理念,請記得要再三確認。

建議在彼此真的投入大錢以及大量時間之前,幾個人好好談談彼此的理念、對於將來目標的看法(想成為鴻海還是蘋果;想快快IPO還是要自己長期經營等)、對於產品的執念度、商業模式的看法、對於工作分工的看法、對於資源分配的看法、以及對於獲利後錢要怎麼用的看法,甚至在正式合作前,大家先共同試Run一兩個小案子,也是有所幫助的。

喔,當然,還有一個方式,也可以組隊來參加我們商戰模擬的課程。比方說這兩天正在進行的M101模擬商戰初階-財務報表與經營基礎。每次都有團隊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組員很難溝通,兩人理念天差地遠的狀況(還好,他們通常只是剛好上課才湊在一組)。 比方說一個想積極嘗試,另一個不希望;或是一個想稍微冒險一點,另一個異常保守。 這也是一個可以簡單又快速的確認彼此經營的戰略視點是否雷同的方式。

Photo Credit:John Goode CC BY 2.0

Photo Credit:John Goode CC BY 2.0

另外我們今年還會利用更複雜的模擬器(名叫Corporation)來開設一場會同時包含多事業體(BU)的公司經營與對抗的進階課程。找上你的財務主管加上日後各BU的負責人一起來運作一次,將可以更清楚看出來彼此在資源有限又得兼顧每個事業群多方發展的情況下,四個夥伴的決策模式。

最後,也有人或許會問:「Joe你說的沒錯,親人也未必有相同的價值觀。 可是只有兄弟姊妹或是老朋友才能彼此信任啊?」 我倒覺得信任真的不比價值觀更重要。(當然,前提是你不該去找你完全不信任的人合作。)

我的觀念是:價值觀幾乎很難扭轉,但信任反而還有機會可以透過合約或是制度規範來處理。 你看上市公司,經營團隊也都不是親朋好友,還不是也能順利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