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軍中樂園》談鈕承澤作品的台灣人身分:一種與中國大陸離不開的本土

從《軍中樂園》談鈕承澤作品的台灣人身分:一種與中國大陸離不開的本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鈕承澤來說,消弭「外省」與傳統台灣主體性之間的界線,重新建構「台灣人」身分,一直是他努力嘗試的。

為了完成鈕承澤所想重構的台灣人身分,鈕承澤不只是逐漸選擇政治化的題材,事實上就《軍中樂園》來看,他某種程度上透過電影再現,有意無意的忽略或修改部分歷史事實,例如電影裡以「反攻復國」取代「反『共』復國」,無論是否是為了迎合市場的調控方式 [6],但確實《軍中樂園》題材政治化之外,亦更突顯電影生產過程的文化政治。

Photo Credit: 軍中樂園 Paradise in Service

附註

[1] 楊乃甄:〈當代台灣「外省懷舊電視劇」的文化政治〉(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年)。

[2] 這裡指涉的「本土」指的是近代建構台灣身分過程,以「閩南中心」排斥外省人、客家人及原住民身分而建構的「台灣本土」。《艋舺》運用「黑道」和「台灣本土」的連結,加入「外省幫」元素達成「去(閩南中心的)本土」;《愛 Love》運用中國性突顯台灣身分的集體性,但這個集體身分下包括的是本省/外省台灣人,亦有「去(閩南中心的)本土」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鈕承澤他確實試圖擴充原來以閩南中心建構的台灣本土意涵。

[3] 王瑞德:〈「艋舺」不夠台!根本是用外省角度看本省角頭〉《王瑞德保證不怕老婆部落格》,2010年2月28日。

[4] 吳怡蓉:〈《艋舺》,行銷了「誰」的艋舺?〉(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年)。

[5] 例如軍中樂園的大姊(嬤嬤桑,妓院裡地位最高最資深的女性)阿霞(苗可麗飾)用台語大罵一群從妓院外企圖窺視的小孩;阿嬌(陳意涵飾)用台語和老張(陳建斌飾)說:「你們這些外省仔,一輩子都回不去了。」

[6] 2010年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中國允許台灣電影通過內容審查後,直接進中國院線上映,不須再與好萊塢大片爭配額。而合拍片有利於中方審批制度,鈕承澤2012年《愛 Love》即為合拍片,成功輸中並獲得票房成果。

Photo Credit: 軍中樂園 Paradise in Service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