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上):從同婚到愛滋污名,反同團體來勢洶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8年,在同志議題上,我們可以預見更多的戰場,從同婚、到愛滋汙名、到性別教育,將會是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而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恐怕也沒有任何一條捷徑可取,只能繼續不斷地溝通、倡議,並且透過自己的選票和政治參與,監督掌權者們。
文:V太太
時值農曆年,又到了我含著眼淚咬著牙,跟大家一起來回顧前一年重要的性別相關新聞的時刻了。2017年依舊是風起雲湧鬼打牆的一年,這次的回顧中,我將不就個別事件作太詳細的說明,而是把文章分成幾個大類別,綜合性地陳述一下(對我個人來說)意義比較重大的事件,以及它們所帶給我的感受或反思。
首先讓我們從「同志與性別教育篇」開始。在同志權益上,2017年最標誌性的事件當然就是「同性婚姻釋憲」。2017年2月,司法院宣佈將召開大法官會議,受理分別由祈家威和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同性婚姻釋憲案,判定民法不允許相同性別的二人進入婚姻關係的規定是不是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憲法法庭於3月開始言詞辯論,最後在5月24日宣佈判決,認定現行民法不允許同性伴侶結婚的規定,違背了憲法對人民婚姻自由以及平等權規範的保障。大法官並要求行政和立法單位應該在兩年內進行修法,使同性伴侶亦可以締結婚姻關係,如果兩年之內修法沒有進展,則現行民法就會直接適用於同性伴侶。
這個判決是台灣婚姻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進展,也為這幾年來為了婚姻平權倡議、不斷和保守團體與政府鬥智鬥勇鬥人氣的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這個看似勝利的階段性成果,卻不如外表甜美,除了這樣的結果立刻引起保守團體的抗議以外,被司法院要求採取行動的立法和行政機關則開始了為期超過半年的「裝死」演出。針對早在2016年便出委員會的婚姻平權民法修正案,立法院遲遲不開啟政黨協商,讓法案可以邁入下一階段,而行政單位儘管曾經承諾要提出自己版本的婚姻平權法案,卻再無下文。與此同時,不管是行政還是立法人員,都不斷地試探著「另訂專法」的可能。
所謂專法,指的是在不改變民法對於婚姻的定義的情況下,仍然為同志伴侶提供「與婚姻相等(或類似)」的保障。然而這種隔離的作法,卻不是真正的平等,因為專法所傳達的訊息仍然是「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不同」,因此同性伴侶沒有「資格」或「權力」享受同等的地位。婚姻平權運動進行至今,除了為不同型態的伴侶與家庭追求實質的保障以外,更核心的思想一直都是希望能夠促進這個社會承認「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因此,當同志們拒絕專法,這絕對不是「拿翹」或是「不知足」,而是有些底線不能,也不該被妥協。

2017年年底,反同團體又開始積極行動,包括投入地方選舉,以及推動反同婚公投。伴隨著即將來臨的地方選舉,我們不難想像,有著豐富財力和人力資源的保守人士們,很有可能持續發揮他們對政治人物們的影響力。
除了反同婚公投以外,保守團體也在其他議題上「積極發聲」,其中性別平等教育便是一個重要的戰場。以家長的名義,保守勢力要求進入性平會,以「適齡」為理由,反對與限縮性平教育中諸多與性別認同、同志和異性戀霸權相關的內容。保守團體們經常以「保護孩子」為理由,認為兒少們不適合在年紀太小的情況下,學習與同性戀相關的內容,否則容易造成混淆。
這樣的說法其實徹底戳破了反同人士們「我們很尊重同志」的謊言,因為支持各種「混淆說」的,就是背後認定「同性戀是不好的」的意識形態。如果我們真心「尊重」同志,認定同性戀和異性戀和雙性戀和無性戀都是合理、平等的選項,個人有權力依照自己的天生需求和後天偏好進行選擇,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需要擔心任何的「混淆」問題。
更重要的是,反同團體們始終選擇性忽略,我們從來不曾聽到一個孩子會因為自己「懂得太多」而受到傷害。相反的,我們卻已經目睹過無數因為不了解而受傷的案例。我們看過因為身邊的人缺乏對多元性別氣質的認識,而導致一個人必須總是在上課時間獨自上廁所,最後釀成悲劇的故事,我們也聽過因為社會對陰柔男性和對同性戀的不友善而選擇自殺的案例。真正造成傷害的,始終都是無知。因為在這個或許令人眼花撩亂的世界裡,知識和資訊就是我們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之一。與其讓孩子們在懵懂中成長,不切實際地期待他們某一天就會自動自發打開任督二脈什麼都懂,給予孩子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基礎,才是讓他們可以活得好的關鍵。
因此,2017年的同志大遊行也以「性平教育」作為主題。在這年的論述中,除了強調性平教育進入校園的急迫性以外,也再次指出,性平教育必須要擺脫「假友善」的面具,誠實地面對情感和慾望的多樣性,撐出探索和啟蒙的空間,而這個空間不僅僅是針對學生,也包括了家長和師長們。唯有當我們理解、接受情感與慾望的複雜、變動和彼此交織,才有可能從中培養出一個真實而健全的自我。

性平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另外兩起事件中展現。一是發生於2017年10月份的男同志情殺案。一對交往多年後分手的男同志情侶,其中一方因為想要復合不成,而朝另一方潑灑硫酸並且持水果刀砍殺,最後造成對方死亡。本案發生後,台灣媒體與網路鋪天蓋地地開始回憶起那些「不成功的」的同志戀情以及過去的同志情殺/傷案,並百般設法隱射,是同性戀情本身的缺陷導致這些感情裡的傷害。
分手暴力不限異同,其根源來自於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對伴侶的控制欲望,以及我們對於「雙人一世」的想像下,感情不順後所產生的高度挫折感。而同志情侶雖然可能不像異性戀情侶一樣,受到傳統性別規範和權力位階這麼大的箝制,但由於社會對同志情慾的妖魔化,他們可能缺少情感探索與溝通的練習和機會,也可能難以尋求支持網絡。換言之,當「愛」反而使得同志更孤單時,沒有出口的窘迫與疼痛感,就有可能生出各種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暴力。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