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上):從同婚到愛滋污名,反同團體來勢洶洶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上):從同婚到愛滋污名,反同團體來勢洶洶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8年,在同志議題上,我們可以預見更多的戰場,從同婚、到愛滋汙名、到性別教育,將會是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而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恐怕也沒有任何一條捷徑可取,只能繼續不斷地溝通、倡議,並且透過自己的選票和政治參與,監督掌權者們。

文:V太太

時值農曆年,又到了我含著眼淚咬著牙,跟大家一起來回顧前一年重要的性別相關新聞的時刻了。2017年依舊是風起雲湧鬼打牆的一年,這次的回顧中,我將不就個別事件作太詳細的說明,而是把文章分成幾個大類別,綜合性地陳述一下(對我個人來說)意義比較重大的事件,以及它們所帶給我的感受或反思。

首先讓我們從「同志與性別教育篇」開始。在同志權益上,2017年最標誌性的事件當然就是「同性婚姻釋憲」。2017年2月,司法院宣佈將召開大法官會議,受理分別由祈家威和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同性婚姻釋憲案,判定民法不允許相同性別的二人進入婚姻關係的規定是不是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憲法法庭於3月開始言詞辯論,最後在5月24日宣佈判決,認定現行民法不允許同性伴侶結婚的規定,違背了憲法對人民婚姻自由以及平等權規範的保障。大法官並要求行政和立法單位應該在兩年內進行修法,使同性伴侶亦可以締結婚姻關係,如果兩年之內修法沒有進展,則現行民法就會直接適用於同性伴侶。

這個判決是台灣婚姻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進展,也為這幾年來為了婚姻平權倡議、不斷和保守團體與政府鬥智鬥勇鬥人氣的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這個看似勝利的階段性成果,卻不如外表甜美,除了這樣的結果立刻引起保守團體的抗議以外,被司法院要求採取行動的立法和行政機關則開始了為期超過半年的「裝死」演出。針對早在2016年便出委員會的婚姻平權民法修正案,立法院遲遲不開啟政黨協商,讓法案可以邁入下一階段,而行政單位儘管曾經承諾要提出自己版本的婚姻平權法案,卻再無下文。與此同時,不管是行政還是立法人員,都不斷地試探著「另訂專法」的可能。

所謂專法,指的是在不改變民法對於婚姻的定義的情況下,仍然為同志伴侶提供「與婚姻相等(或類似)」的保障。然而這種隔離的作法,卻不是真正的平等,因為專法所傳達的訊息仍然是「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不同」,因此同性伴侶沒有「資格」或「權力」享受同等的地位。婚姻平權運動進行至今,除了為不同型態的伴侶與家庭追求實質的保障以外,更核心的思想一直都是希望能夠促進這個社會承認「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因此,當同志們拒絕專法,這絕對不是「拿翹」或是「不知足」,而是有些底線不能,也不該被妥協。

27368414_405374533252005_484197731200402
Photo Credit: 婚姻平權大平台

2017年年底,反同團體又開始積極行動,包括投入地方選舉,以及推動反同婚公投。伴隨著即將來臨的地方選舉,我們不難想像,有著豐富財力和人力資源的保守人士們,很有可能持續發揮他們對政治人物們的影響力。

除了反同婚公投以外,保守團體也在其他議題上「積極發聲」,其中性別平等教育便是一個重要的戰場。以家長的名義,保守勢力要求進入性平會,以「適齡」為理由,反對與限縮性平教育中諸多與性別認同、同志和異性戀霸權相關的內容。保守團體們經常以「保護孩子」為理由,認為兒少們不適合在年紀太小的情況下,學習與同性戀相關的內容,否則容易造成混淆。

這樣的說法其實徹底戳破了反同人士們「我們很尊重同志」的謊言,因為支持各種「混淆說」的,就是背後認定「同性戀是不好的」的意識形態。如果我們真心「尊重」同志,認定同性戀和異性戀和雙性戀和無性戀都是合理、平等的選項,個人有權力依照自己的天生需求和後天偏好進行選擇,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需要擔心任何的「混淆」問題。

更重要的是,反同團體們始終選擇性忽略,我們從來不曾聽到一個孩子會因為自己「懂得太多」而受到傷害。相反的,我們卻已經目睹過無數因為不了解而受傷的案例。我們看過因為身邊的人缺乏對多元性別氣質的認識,而導致一個人必須總是在上課時間獨自上廁所,最後釀成悲劇的故事,我們也聽過因為社會對陰柔男性和對同性戀的不友善而選擇自殺的案例。真正造成傷害的,始終都是無知。因為在這個或許令人眼花撩亂的世界裡,知識和資訊就是我們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之一。與其讓孩子們在懵懂中成長,不切實際地期待他們某一天就會自動自發打開任督二脈什麼都懂,給予孩子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基礎,才是讓他們可以活得好的關鍵。

因此,2017年的同志大遊行也以「性平教育」作為主題。在這年的論述中,除了強調性平教育進入校園的急迫性以外,也再次指出,性平教育必須要擺脫「假友善」的面具,誠實地面對情感和慾望的多樣性,撐出探索和啟蒙的空間,而這個空間不僅僅是針對學生,也包括了家長和師長們。唯有當我們理解、接受情感與慾望的複雜、變動和彼此交織,才有可能從中培養出一個真實而健全的自我。

logo
Photo Credit: 台灣同志遊行

性平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另外兩起事件中展現。一是發生於2017年10月份的男同志情殺案。一對交往多年後分手的男同志情侶,其中一方因為想要復合不成,而朝另一方潑灑硫酸並且持水果刀砍殺,最後造成對方死亡。本案發生後,台灣媒體與網路鋪天蓋地地開始回憶起那些「不成功的」的同志戀情以及過去的同志情殺/傷案,並百般設法隱射,是同性戀情本身的缺陷導致這些感情裡的傷害。

分手暴力不限異同,其根源來自於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對伴侶的控制欲望,以及我們對於「雙人一世」的想像下,感情不順後所產生的高度挫折感。而同志情侶雖然可能不像異性戀情侶一樣,受到傳統性別規範和權力位階這麼大的箝制,但由於社會對同志情慾的妖魔化,他們可能缺少情感探索與溝通的練習和機會,也可能難以尋求支持網絡。換言之,當「愛」反而使得同志更孤單時,沒有出口的窘迫與疼痛感,就有可能生出各種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