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下):當我們拒絕檢討性道德標準,性獵奇就愈具正當性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下):當我們拒絕檢討性道德標準,性獵奇就愈具正當性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和許多國家相比,台灣的女性的處境確實不差,而性別平等似乎也已成為一個政治正確不容反對的話題。然而,這就代表性別已經平等了嗎?

文:V太太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上):從同婚到愛滋污名,反同團體來勢洶洶
2017 性別新聞回顧(中):直視性別暴力,建造一個更為平等的性文化

如前一篇所提到的,追求性別與性的平等和解放,消極的意義是讓個人和群體免於受到暴力威脅和壓迫控制,而在積極層面上,則是為了自我的實踐-發掘個人的潛能、肯定個人的價值、進而追尋最大的自由和愉悅。粗糙地說,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過得更好、更幸福。

然而,解放代表著舊有的規則被打破,而原本處於掌權位置的人,也會因此感到不安,希望繼續維持自己的支配地位。因此,我們的社會經常運用各種手段懲罰、訓誡那些在主流社會中「不守規矩」的人,那些不遵從過往的性別規則、不依循某一種標準樣本生活的人。

比如說,當主流社會認定女性應該重視貞操、不應該主動談論或是追求性時,那些積極探索、實踐慾望的女性就會被稱作「蕩婦」,遭到程度不一的羞辱甚至是暴力。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一個女性受到性暴力時,我們的社會經常立即提問:這個女性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才會招致這樣的後果?於是穿著保守的「良家婦女」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但在夜店喝醉而被檢屍的女人則是「活該」。

2017年年底所發生的「群交」事件亦同。當鄉民們在網上求檔時,一個很常見到的「理由」便是:是這些女性自己先不檢點的,她們其中甚至有人劈腿男友,所以被看也只是「剛好」而已。如前篇所說,未經他人同意散佈私密影像,屬於性別暴力的一種,但除了「反暴力」以外,這個事件還有其它值得我們留意的面向。

首先是「不檢點」。這包含兩個部份,一是「群交」因為不符合主流社會對「雙人一世」的憧憬,而被視為一種不恰當的性互動,這些女性們不但主動追求性愉悅,更選擇了這樣一種「離經叛道」的性實踐,不守規矩的他們必須被撻伐。二來,「劈腿」被我們的社會視為高度不道德的事情。一直以來,我們都可以注意到台灣社會對於出軌、劈腿這類事件有著高度的「狂熱」,熱衷於批評在愛與性關係中「不忠」的個人。

「難道背叛他人是對的嗎?」當這股狂熱遭到批評時,往往可以得到這樣的回應。這種同仇敵愾卻是非常虛幻的,彷彿每個人瞬間都變成了當事人,但關係中兩個(或是更多)人之間要如何協商彼此的關係、如何面對可能有的錯誤和傷痕,終究是他們之間的事情,並不需要為第三者的浪漫愛想像負責。另一方面,單單以「這是兩人的私事」作為回應可能也不足夠,因為從社會大眾譴責劈腿的熱情中,我們應該要看到的是,主流社會根據性別和性的規範,建立了一套僵化的性道德標準,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

然而,性與性別的取向、偏好和差異如此巨大而多元,一個人在性別與性的表達上有著和其他人不同的喜好和愉悅方式,不代表就是錯誤或不道德的。用「性道德」建立起來的秩序,並不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純良」,反而只會扼殺了某些人認識自己的管道。

2017年的群交事件也讓我們回想起當年的「台鐵性愛趴」,在這個事件裡,性道德和國家法律以及「兒少保護」結盟,讓主辦人蔡育林被判刑,女主角小雨則成為專家們口中「迷失」的「問題少女」。此外,這兩件事情也顯示,「性」如何在我們的公共空間裡被排除。儘管人人求檔,卻不代表我們的社會對「性」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正是因為性是羞恥與隱晦、不能見天日的,才使得我們總是選擇用獵奇、偷偷窺視的方式來對待性。例如,公共場所的裸露不僅會受到輿論的批評,更受到國家刑法的管制。

把性從公共空間排除的後果之一,是「公開的性」從此得以成為一種武器-例如把散佈他人的裸照當成「復仇」手段,例如把某些性行為方式(例如肛交)當成嘲諷,例如用描繪裸露來羞辱女性,或是用性的語言來貶低、物化女性。

這樣的例子包括了當年的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陳以真的宣傳海報被修圖,改為「露乳照」;或是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時,他的伴侶蔡依珊的照片被移花接木到A片海報上;還有太陽花運動時,反對方以現場女性的妝扮和參與者的性接觸作為批評的切入點。蔡英文參選總統以來,她的女性身份也屢次成為攻擊和批評的焦點,包括她的身體、性向和情慾。例如反年金改革團體在抗議時高舉了「獨裁女妖、雞八爛菜」的標語,「女妖」的形象不只強調了蔡英文的「邪惡」,更援引了「女妖」在通俗文本裡那種陰柔詭譎的形象,呼應了社會崇陽貶陰的邏輯。同時,性器官成為一種罵人的工具,一方面把女性「簡化」成性徵(例如常有人以鮑魚代稱女性),而女性的性器官經常被視為汙穢、骯髒的;另一方面,一旦把女性和性做出連結,彷彿就是一種對女性品格的巨大折損。

另一個例子則是2018年年初一張以「民調低就好像沒穿衣服」為主題的圖文創作。在這張圖裡,半裸的蔡英文雙頰赧紅,被團團圍住,營造一種羞恥的氛圍。

上述這些手段之所以有效,在於他們承襲了最保守的對性與裸露的想像,並奠基於我們對於女體、裸露和性三者長期以來建立的羞恥感以及隨之而來的箝制,所形成的威脅恫嚇。當我們在公共空間裡越避談性,並且拒絕檢討「性道德」的標準是否合理,性的獵奇就會具有更多的正當性。這傷害的不只是女性或性少數而已,還有每一個人的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