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高喊「行動支付」,為什麼台灣人還是最愛塑膠卡?

政府高喊「行動支付」,為什麼台灣人還是最愛塑膠卡?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在2018年喊出了「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但絕大多數台灣消費者,還是習慣使用流通於市場的9794萬張金融卡,反觀日韓中等國家,台灣的行動支付缺乏什麼?又該展望怎樣的未來?

作者:卓瑩鎗(群信行動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國發會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特聘顧問)

隨著電子商務和網路金融產業的發展,對全球商業型態與支付模式帶來劇烈的改變,行動網路的普及,讓全球民眾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漸漸加深,而行動支付市場也以更加多元的生態驚人的成長著。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預估,2017年全球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1.09兆美元(約台幣31兆元)。

台灣繼2015年第三方支付法規鬆綁後,儘管行動支付市場開始遍地開花,但消費者多年來深根蒂固的消費習慣仍難以撼動,除了政府與業者要思考如何搭上世界潮流急起直追,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建構出最適合台灣環境的在地化行動生活圈,加速帶動全台灣行動生活的步調與便利性,並藉以提升行動支付。

台灣電子支付與行動支付的發展相對鄰國而言其實相當落後,根據金管會2016年「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 」指出,台灣電子支付比率為26%,遠低於鄰近國家南韓77%、香港65%、中國56%和新加坡53%,發展起步相對晚了許多,我們如何追上其他國家,是政府與業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相較於某些先進國家已經站穩了行動支付的腳步,台灣與日本普遍被認為是行動支付落後國,然而考量到國情與市場結構的不一樣,我們或許可以借鏡但不應該一股腦地複製貼上,才能在這之中「試」出一條最適合台灣自己的路線,既可以維持台灣自有的特色,又可以促使台灣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實現「一機在手,樂活台灣」的支付生活願景。

行動支付元年,真能為台灣帶來「無現金交易時代」?

談到行動支付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過去對新的支付方式採取保守防弊態度為主,一味以傳統金融的思維看待新的電子支付,除了政府政策外,消費者對於新興支付技術的安全問題持保留態度。然而就在台灣新興支付產業一片死寂時,法規鬆綁了並打出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為這個市場開始漸漸注入新的活水。

2016年末,金管會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希望在2020年時,能將我國電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行政院訂定「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設定目標在2025年讓國家數位經濟規模推升達新台幣6.5兆元、民眾數位生活服務普及率達80%、寬頻服務達2Gbps,以及我國資訊國力排名可以躍進全球前10名。今年11月賴揆在出席經濟部「行動支付購物節暨行動支付聯盟成立大會啟動儀式」時殷切表示,未來在政府、民間與業界共同努力下,行動支付普及率能在2025年能如期達到90%,顯見政府在金融科技發展的決心。

無現金交易時代即將來臨,我國在發行各式信用卡、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之後,隨著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以及正在崛起的穿戴裝置,下一步就是行動支付,用手機、手環感應或掃描QRcode,在「嗶」一聲之後就可以完成付款,行政院更宣示2025年行動支付的普及率要達到90%。未來八年內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到90%,我們都深知有不少的障礙尚待克服,包括我國消費者偏愛以現金支付,台灣140多萬家中小企業、小型商店配合度意願低落,GDP占比達3成的地下經濟業者不願意被納管,以及電子票證、Apple pay、QRcode、信用卡等支付末端設備未統一且成本高昂等等。

行動支付若是普及後,統一發票全面轉型為「雲端發票」也是必然,發票對獎是民眾的生活小確幸,中獎獎金與發票如何透過行動載具,便利的匯入電子支付帳戶,也是推動行動支付的重要關鍵之一。

政府宣示決心後,民間企業是否有跟上?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非常重視行動支付的推動,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亦將「啟動行動支付推動策略與執行」列為十大工作重點之一,日前找來金管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高層研商推動策略。

在政府公然宣誓決心後,剩下的就是民間業者的拉鋸戰了,隨著支付工具的多樣化,現在消費者付款時,除了現金之外,信用卡、儲值卡、電子票證還有各式各樣的會員卡,使得消費者的實體錢包越來越厚。在這之中,有許多重點值得探討:如何解決消費者多張卡片攜帶的問題,進而提升新型態支付的使用意願並擴大行動支付的運用及創新?如何營造友善法規環境,鼓勵金融機構推廣,並提高國內商家支付設備普及率?

在政策法規與資訊都相對封閉的台灣,2017年上半年一舉開放了三大國際行動支付(Apple Pay、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登台。除了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認知度明顯提升,用戶比例持續成長,今年行動支付金額也預計突破百億元;台灣支付業者也順勢在停滯許久的市場中跟上這波支付風潮帶動市場活絡發展。

然而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支付範圍正在快速改變,世界距離也正快速縮短。我們不得不正視,儘管國際支付藉著高品牌知名度與國際市場佈局經驗打入台灣市場,然而台灣業者與政府要如何在呼口號之餘讓國人養成行動支付的習慣與適應這樣的消費生態,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行動支付,
Photo Credit: Vodafone Medien @Flickr CC BY ND 2.0

五千家第三方支付,為何打進台灣消費者困難重重?

針對台灣目前的非現金支付市場發展狀況,大致區分為以下四大類:行動支付、電子票證、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台灣的行動支付包含兩大系統:HCE技術與TSM技術;電子票證包含:悠遊卡、一卡通、iCash與Happy Cash;電子支付則為: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智付寶、台灣支付與街口支付;最後,台灣發展最盛行的第三方支付,迄今市場上已有超過5000家。按理說業者會前仆後繼地進入這塊市場,應有其獲利模式或是潛藏巨大的商機,然而經由這麼多業者拱起的支付生態卻依然不見消費者買單,究竟問題是出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