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高喊「行動支付」,為什麼台灣人還是最愛塑膠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在2018年喊出了「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但絕大多數台灣消費者,還是習慣使用流通於市場的9794萬張金融卡,反觀日韓中等國家,台灣的行動支付缺乏什麼?又該展望怎樣的未來?
作者:卓瑩鎗(群信行動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國發會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特聘顧問)
隨著電子商務和網路金融產業的發展,對全球商業型態與支付模式帶來劇烈的改變,行動網路的普及,讓全球民眾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漸漸加深,而行動支付市場也以更加多元的生態驚人的成長著。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預估,2017年全球行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1.09兆美元(約台幣31兆元)。
台灣繼2015年第三方支付法規鬆綁後,儘管行動支付市場開始遍地開花,但消費者多年來深根蒂固的消費習慣仍難以撼動,除了政府與業者要思考如何搭上世界潮流急起直追,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建構出最適合台灣環境的在地化行動生活圈,加速帶動全台灣行動生活的步調與便利性,並藉以提升行動支付。
台灣電子支付與行動支付的發展相對鄰國而言其實相當落後,根據金管會2016年「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 」指出,台灣電子支付比率為26%,遠低於鄰近國家南韓77%、香港65%、中國56%和新加坡53%,發展起步相對晚了許多,我們如何追上其他國家,是政府與業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相較於某些先進國家已經站穩了行動支付的腳步,台灣與日本普遍被認為是行動支付落後國,然而考量到國情與市場結構的不一樣,我們或許可以借鏡但不應該一股腦地複製貼上,才能在這之中「試」出一條最適合台灣自己的路線,既可以維持台灣自有的特色,又可以促使台灣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實現「一機在手,樂活台灣」的支付生活願景。
行動支付元年,真能為台灣帶來「無現金交易時代」?
談到行動支付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過去對新的支付方式採取保守防弊態度為主,一味以傳統金融的思維看待新的電子支付,除了政府政策外,消費者對於新興支付技術的安全問題持保留態度。然而就在台灣新興支付產業一片死寂時,法規鬆綁了並打出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為這個市場開始漸漸注入新的活水。
2016年末,金管會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希望在2020年時,能將我國電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行政院訂定「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設定目標在2025年讓國家數位經濟規模推升達新台幣6.5兆元、民眾數位生活服務普及率達80%、寬頻服務達2Gbps,以及我國資訊國力排名可以躍進全球前10名。今年11月賴揆在出席經濟部「行動支付購物節暨行動支付聯盟成立大會啟動儀式」時殷切表示,未來在政府、民間與業界共同努力下,行動支付普及率能在2025年能如期達到90%,顯見政府在金融科技發展的決心。
無現金交易時代即將來臨,我國在發行各式信用卡、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之後,隨著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以及正在崛起的穿戴裝置,下一步就是行動支付,用手機、手環感應或掃描QRcode,在「嗶」一聲之後就可以完成付款,行政院更宣示2025年行動支付的普及率要達到90%。未來八年內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到90%,我們都深知有不少的障礙尚待克服,包括我國消費者偏愛以現金支付,台灣140多萬家中小企業、小型商店配合度意願低落,GDP占比達3成的地下經濟業者不願意被納管,以及電子票證、Apple pay、QRcode、信用卡等支付末端設備未統一且成本高昂等等。
行動支付若是普及後,統一發票全面轉型為「雲端發票」也是必然,發票對獎是民眾的生活小確幸,中獎獎金與發票如何透過行動載具,便利的匯入電子支付帳戶,也是推動行動支付的重要關鍵之一。
政府宣示決心後,民間企業是否有跟上?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非常重視行動支付的推動,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亦將「啟動行動支付推動策略與執行」列為十大工作重點之一,日前找來金管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高層研商推動策略。
在政府公然宣誓決心後,剩下的就是民間業者的拉鋸戰了,隨著支付工具的多樣化,現在消費者付款時,除了現金之外,信用卡、儲值卡、電子票證還有各式各樣的會員卡,使得消費者的實體錢包越來越厚。在這之中,有許多重點值得探討:如何解決消費者多張卡片攜帶的問題,進而提升新型態支付的使用意願並擴大行動支付的運用及創新?如何營造友善法規環境,鼓勵金融機構推廣,並提高國內商家支付設備普及率?
在政策法規與資訊都相對封閉的台灣,2017年上半年一舉開放了三大國際行動支付(Apple Pay、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登台。除了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認知度明顯提升,用戶比例持續成長,今年行動支付金額也預計突破百億元;台灣支付業者也順勢在停滯許久的市場中跟上這波支付風潮帶動市場活絡發展。
然而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支付範圍正在快速改變,世界距離也正快速縮短。我們不得不正視,儘管國際支付藉著高品牌知名度與國際市場佈局經驗打入台灣市場,然而台灣業者與政府要如何在呼口號之餘讓國人養成行動支付的習慣與適應這樣的消費生態,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

五千家第三方支付,為何打進台灣消費者困難重重?
針對台灣目前的非現金支付市場發展狀況,大致區分為以下四大類:行動支付、電子票證、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台灣的行動支付包含兩大系統:HCE技術與TSM技術;電子票證包含:悠遊卡、一卡通、iCash與Happy Cash;電子支付則為:歐付寶、橘子支、國際連、智付寶、台灣支付與街口支付;最後,台灣發展最盛行的第三方支付,迄今市場上已有超過5000家。按理說業者會前仆後繼地進入這塊市場,應有其獲利模式或是潛藏巨大的商機,然而經由這麼多業者拱起的支付生態卻依然不見消費者買單,究竟問題是出在那裡?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