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猜《意外》結局嗎?—廣告牌心魔「可能」殺人事件

還在猜《意外》結局嗎?—廣告牌心魔「可能」殺人事件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意外》謎一樣的情節與結局惹來不少猜測,作者分享箇中「寓言式」的劇情之餘,就謎一樣的結局也提出一種看法。

看上去故事並不複雜,結局卻難以猜透?

MV5BMGUzMTM3YWYtZDlhZS00MzUxLWFkM2MtNDA2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還記得去年《沉默》(Silence )上映了一段日子,雖然全港播放的戲院不算多,部分小院卻場場爆滿,內容亦引起不同角度的道德反思。

今年暫時只有一齣電影,像低調在一些小院滿座了好些時日,同樣引起多角度反思,它就是《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台譯《意外》)。

相對來說,此戲沒那麼容易掌握核心主旨,有人說法治彰顯不了公義,就只能靠自己;有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應懂得放下仇恨;有人說沒有絕對的善惡,難料冥冥中的是非對錯。

也許,這就是「寓言式」電影的魅力所在,人人抓住觸動內心的隱喻,只是,真正難解的是謎一樣的姦殺兇手和結局。大概,比十多年前電影《衝擊效應》(Crash)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朋友月前屢次催促筆者盡早入場觀看,因為他們最關心仍未在解讀那些道德意義,而是懸疑未解的部分,甚是心癢;這看來是編導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有意為之的鋪排。那麼,我們就在本文最後部分一同商榷。

Mildred的悲憤:只要對罪行默不作聲,沒有人是無辜的(以下包含劇透)

MV5BZjMwYjIwODctZjE3Yi00YWIwLWIxMTctYjM4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總體而言,劇情框架算不上複雜。在美國密蘇里州埃坪小鎮,一位婚姻破碎的單親媽媽Mildred,性格硬朗且剛烈耿直,亦藏著幾分鐵漢柔情,賴以維生的工作是精品店服務員,盡力照顧仍在學的子女。有次女兒希望借車出席晚上派對,提出的理由是安全回家,爭執幾句便說:你不借,就看著我在歸家的路途中被人強姦吧!由於Mildred先入為主認為女兒正值反叛期,不信任她規矩用車堅持反對,一時意氣反諷說看怎麼被人強姦法,怎料像是詛咒般一語成讖。那次女兒夜歸途中遭姦殺,屍體燒焦。

事隔7個月駐鎮警局未能逮捕任何可疑兇手,母親悲憤莫名,於是心生一計,在某回家的公路路段旁,購買那三塊被荒廢多年無人理睬的廣告牌,分別寫上語意相接的大字報:

  • 「在垂死時被強姦」("RAPED WHILE DYING"),
  • 「仍沒有逮捕任何人?」( "AND STILL NO ARRESTS?")
  • 「怎麼回事?威路比警長」 ("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果然,此計一施,即惹來媒體報導,輿論壓力漸大。可是,鎮中居民未有站在Mildred那邊,反而認為她的做法略嫌過火,原因並非他們無法理解Mildred原初的悲憤,卻是因為威路比不但多年服務居民盡忠職守,而且是人所共知的大好人,在查案之餘會體恤不同人的處境,甚至把握機會說教;適逢這時期,威路比患胰臟癌將不久於世已流傳鎮上,事件使「新的悲憤」蓋過了「舊的悲憤」,為數不少的居民遷怒Mildred錯怪警長。

MV5BYmM5MWUyZDItMDE2My00OTBmLWI0Y2MtZjk5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Mildred絕不會輕易收手的理由,附帶宗教式濃厚的寓言色彩,充分反映她與到訪神父的一段對話,法治、教會、黑幫教懂她一種義理,如果地方政府懲治黑幫所宣揚的說法,就是「沒有人是無辜」的,連沒有直接參與犯罪的旁觀者都是「幫兇」,天主教過去所犯的過錯猶如黑幫組織,一直以來有神父性侵兒童,這個罪名所有教徒都受牽連,不少神父默不作聲等同是幫兇,直斥神父對「誰人有罪無罪」的價值觀標準不一。

Mildred無非在說:我錯怪好人嗎?任何默不作聲,讓事件不了了之的人都是幫兇,你有資格要我收手嗎!?

怒火攻心:錯怪他人的悲憤如「火燒連環船」

MV5BNjM1Njk5MzIxMV5BMl5BanBnXkFtZTgwMTkw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接下來我們便看到,故事中懷著盲目怒火的人,像火燒連環船一樣延伸開去,彷彿在「怒不可遏、過猶不及、錯怪他人、於事無補」四種意義之間不斷翻滾。

  • 威路比妻子Anne難免對Mildred心懷怨恨,總把丈夫提早死去,或多或少投射到她的責任上。
  • 威路比的同僚Dixon怨恨廣告公司小老闆出租廣告給Mildred,重重毆打他再拋他下樓,跟Mildred營處處對著幹。
  • 母親Mildred即使知道廣告牌控訴通天,還是沒打算撤回廣告,承受不同威嚇之餘,繼續跟鎮警鬥法,甚至火燒警局。

威路比警長不欲家人目睹他患癌的身心一日不如一日,選擇飲彈自盡,死前留下幾封信函,向妻子Anne、向母親Mildred、向同僚Dixon留下情理兼備的說辭。

MV5BNzU5NTM3YTItYmFjZS00ZmJkLTg5ZjktOWIw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他要Anne明白自己的死將無可避免,與人無尤,請珍重家人繼續愉快生活,才對得住他最後的寄望,哀傷度日不是慰藉死者的方式。

他要Dixon了解自己有做優秀警探的潛質,可是如果一味怒火攻心,沒辦法懷有愛心地代入他人處境,體會別人的感受,不但無法被人信託,也難以成為優秀的警探,錯過太多需要情理投入的細節。

他要Mildred理解的,並不是甚麼放下仇恨,勸她放下自在、活在當下,他絕無此意;而且對準了Mildred性格的缺憾,給她一個教訓,就是明知他的死與Mildred廣告牌無關,也刻意蓋過此點不提,私下捐錢給她延續廣告牌控訴「遊戲」,看看事情會否因為這控訴遊戲得到解決,還是惹來無止盡的盲目怨恨。

正是為了帶出,我們面對現實悲劇,若真想要死者沉冤昭雪(解決問題),不能單靠心中滿腔悲憤,或失去方寸的正義感,必須針對世事的運作方式和局限,再次解釋他生前有盡力調查姦殺案,遺憾礙於種種困難無法掌握證據,總有些事無奈只待「事緩則圓」。再遺下了另一寓言式的諷刺:可能一些人有一日,在酒吧一類的地方,聽到重要的關鍵線索,有些案件因此在多年後被偵破。

就是這樣,Mildred那種「一神宗教與黑幫」式怒火,混和了威路比警長「因材施教與佛口婆心」,有了第三重隱喻和變化——你放不下那三塊廣告牌,它既像是你的心魔,也像是一種詛咒,真的能為你女兒換來公義嗎?

謎一般的案情與結局:殺還是不殺,這是一個問題。

MV5BY2IzM2YzNGQtNTU5Yi00YjRiLWIyMDQtNzAz
Photo Credit: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IMDb

最後也是最令人苦惱的地方,究竟那次到精品店擲物恐嚇Mildred的人、亦是在酒吧分享某次輪姦事件的人,是否真正兇手?為甚麼種種「跡象」看起來這麼像有犯案,警方檢驗皮屑DNA跟此人並不吻合?

這幾幕,直指以下一種可能性,連帶映襯那懸疑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