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我們不要再妥協於「只要不是強暴就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我想討論三個面對性騷擾最常見的反制言論:「你自己不離開的」、「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還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
男生不是壞人啊,可是我被約會強暴了。
負責處理這個案件的老師約談了那個男生,問他,女生都拒絕了,你為什麼還不停下來。男生說,她有拒絕嗎?老師說,女生說她整個過程都沒有對你有任何回應啊,這樣你覺得她看起來是想跟你做愛的嗎?男生說,女生做愛的時候不都沒反應嗎?A片裡面都是這樣演的。老師又問,她用枕頭把自己擋住,不就是她不要的意思嗎?男生說,是嗎?不是她覺得自己胸部太小自卑嗎?
男生不是壞人,女生也不是騷貨,但是約會強暴還是發生了。
因為我們對於性這件事情談得太少、要求太低、羞辱太重,所以兩個人的故事兜不攏,兩個人都受了不同的傷害。雖然Aziz不是壞人,但就是因為Aziz不是壞人,如果你要叫自己女性主義者,你就得知道女性主義的內涵,然後像個女性主義者那樣做愛。

對於Aziz和Grace之間發生的事,很難像是美國體操隊隨隊醫生強暴幼童或青少女那樣,能夠馬上形成千夫所指的標的。那樣的惡性太明確、太容易定罪,但是像是約會強暴這樣的事情,要評判卻是難上加難。以下我想討論三個最常見的反制言論:「你自己不離開的」、「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還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
第一個是把責任放在受害者身上(我暫時用受害者這個字,雖然它不是這麼準確),第二個是追求「女性很強很獨立」的目標但卻變相壓迫了女性的矛盾,第三個則是把傷痛拿來做比較的賽局,一個一旦參與人人皆輸的賽局。
一、「你自己不離開的」
這是一個認為所有人都有相同能力和資源的謬論。雖然我承認並且呼籲,我們必須正視關係暴力和性暴力裡的各種複雜性和個體差異性(例如,施暴者和受暴者不一定是特定性別、甚至可能暴力的施與受是雙向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因為僵固的文化傳統、法律的制度等等因素,在現行的社會中,男性作為一個總體還是比女性作為一個總體有更大的力量(更別說在二元性別外的其他性別)。這個不平衡即使現在縮小了,卻還是存在的。當妳深深明白這個權力的不對等,並且此生到那一刻之前所有聽過的故事都讓妳害怕,要說不、要離開,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在〈如何強暴一個女孩〉這篇文章中,對於「說不」的困難、以及認為「說不」是個人困境的解方帶來的危險,有很溫柔而深刻的討論。)
我想起了最近對於「全民基本收入」的辯論裡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在台灣,每次只要有罷工就會有人說,「不爽不要做」。這句話認為勞工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如果這個老闆這麼爛,你換工作就是了,不然你就自己當老闆。但事實上,大部分的勞工,並沒有不爽不要做的本錢,因為不做就沒有錢,活不下去。
因此,勞工有著「形式自由」,卻沒有「實質自由」。也就是說,理論上勞方跟資方有著相同的權力和資源,雙方在市場上做等值交換(我給你勞力、你給我薪水),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勞工是沒有談判籌碼的。今天沒工作,明天房租房貸就付不出來了,為了明天要把房租房貸交出來,今天咬著牙也要做下去。
性事和性別的權力拉扯,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當然可以說,你不想做愛你就說不要啊,你可以離開啊,可是事實上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我相信,有勞工是真的可以不爽不要做,可能他存款夠,可能他有祖產、有家人可以依靠;我也相信有女性是可以不想做愛就說拒絕,不然就是離開,可能她從小接受的都是讓她可以強壯的思維,可能她知道這個性對象是可以接受拒絕的。可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現實,卻比較像是這樣的:

第二、「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
上面這兩張圖裡,似乎女性都是受害的角色,這讓一些希望女性處境能夠改善的人覺得挫敗,所以呼喊「不要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妳要堅強一點,女性可以保護自己的,沒有問題的。」這樣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卻是一張網目過大的安全網,太多人只能落下。要讓女性整體的處境變好,設定一個女性自主、女性獨立這樣的目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忽略了真實的個體差距和困境,那麼目標終將成為殘忍的指控。
我記得在去年同性婚姻在台灣掀起巨大的紛亂時,一個網紅媽媽發了一篇文章「鼓勵」同志們,也讓很多同志們感受到了鼓勵,但我卻看得心驚膽顫(以下是我復述、並非原文)。這個媽媽跟一位法國白男子結婚,定居法國,養育著一個白胖的混血男孩。網紅媽媽說,很多人說法國人種族歧視亞洲人,但是我不覺得啊,因為我教育我的小孩,我們講中文很優秀,只要你不歧視自己,別人就不會歧視你,所以啊,你們同志也是,不要畏畏縮縮,不要覺得別人看不起你、別人打壓你們。要勇敢!
這看似溫馨的發言,裡面卻完全抹殺了一個沒有辦法好好長大的靈魂,是沒有力量對抗外界的壓力這個事實。妳很幸運,能夠這樣教育你的小孩,所以你的小孩不覺得被歧視,但那不代表歧視這件事情不存在,也不代表其他亞洲小孩沒有被歧視。如果妳夠幸運能夠在洪流中爬到高的地方,或是你本來就站在高處了,要做的是去拉起還在水裡掙扎的人,而不是擦乾自己,然後對著他們說,加油,像我這麼勇敢就一定可以的!
當然我不是說這個媽媽自私,或者前國務卿以及其他類似想法的人是冷血,雖然(50+50)÷2= 50,(70+32)÷2=51,(99+5)÷2=52,就算整體來說女性的處境變好了,那也有可能只是我們看見了50變成70 變成99似乎是進步了,卻沒有看見其他的個體的削弱。就像歐巴馬當了美國總統,美國的黑人還是一樣過得很慘、甚至更慘,因為「黑人都當總統了,美國已經沒有種族問題」這樣的謬論,阻擋了追求更公平待遇的努力。
第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