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我們不要再妥協於「只要不是強暴就好」

但願我們不要再妥協於「只要不是強暴就好」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我想討論三個面對性騷擾最常見的反制言論:「你自己不離開的」、「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還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

男生不是壞人啊,可是我被約會強暴了。

負責處理這個案件的老師約談了那個男生,問他,女生都拒絕了,你為什麼還不停下來。男生說,她有拒絕嗎?老師說,女生說她整個過程都沒有對你有任何回應啊,這樣你覺得她看起來是想跟你做愛的嗎?男生說,女生做愛的時候不都沒反應嗎?A片裡面都是這樣演的。老師又問,她用枕頭把自己擋住,不就是她不要的意思嗎?男生說,是嗎?不是她覺得自己胸部太小自卑嗎?

男生不是壞人,女生也不是騷貨,但是約會強暴還是發生了。

因為我們對於性這件事情談得太少、要求太低、羞辱太重,所以兩個人的故事兜不攏,兩個人都受了不同的傷害。雖然Aziz不是壞人,但就是因為Aziz不是壞人,如果你要叫自己女性主義者,你就得知道女性主義的內涵,然後像個女性主義者那樣做愛。

not-as-bad
翻譯:「男人一直說某些行為『比不上 Weinstein這麼糟』,是因為爆發出來的故事,一旦越接近他們自己的行為還有他們對女性的看法,他們就越覺得害怕。」

對於Aziz和Grace之間發生的事,很難像是美國體操隊隨隊醫生強暴幼童或青少女那樣,能夠馬上形成千夫所指的標的。那樣的惡性太明確、太容易定罪,但是像是約會強暴這樣的事情,要評判卻是難上加難。以下我想討論三個最常見的反制言論:「你自己不離開的」、「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還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

第一個是把責任放在受害者身上(我暫時用受害者這個字,雖然它不是這麼準確),第二個是追求「女性很強很獨立」的目標但卻變相壓迫了女性的矛盾,第三個則是把傷痛拿來做比較的賽局,一個一旦參與人人皆輸的賽局。

一、「你自己不離開的」

這是一個認為所有人都有相同能力和資源的謬論。雖然我承認並且呼籲,我們必須正視關係暴力和性暴力裡的各種複雜性和個體差異性(例如,施暴者和受暴者不一定是特定性別、甚至可能暴力的施與受是雙向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因為僵固的文化傳統、法律的制度等等因素,在現行的社會中,男性作為一個總體還是比女性作為一個總體有更大的力量(更別說在二元性別外的其他性別)。這個不平衡即使現在縮小了,卻還是存在的。當妳深深明白這個權力的不對等,並且此生到那一刻之前所有聽過的故事都讓妳害怕,要說不、要離開,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在〈如何強暴一個女孩〉這篇文章中,對於「說不」的困難、以及認為「說不」是個人困境的解方帶來的危險,有很溫柔而深刻的討論。)

我想起了最近對於「全民基本收入」的辯論裡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在台灣,每次只要有罷工就會有人說,「不爽不要做」。這句話認為勞工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如果這個老闆這麼爛,你換工作就是了,不然你就自己當老闆。但事實上,大部分的勞工,並沒有不爽不要做的本錢,因為不做就沒有錢,活不下去。

因此,勞工有著「形式自由」,卻沒有「實質自由」。也就是說,理論上勞方跟資方有著相同的權力和資源,雙方在市場上做等值交換(我給你勞力、你給我薪水),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勞工是沒有談判籌碼的。今天沒工作,明天房租房貸就付不出來了,為了明天要把房租房貸交出來,今天咬著牙也要做下去。

性事和性別的權力拉扯,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當然可以說,你不想做愛你就說不要啊,你可以離開啊,可是事實上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我相信,有勞工是真的可以不爽不要做,可能他存款夠,可能他有祖產、有家人可以依靠;我也相信有女性是可以不想做愛就說拒絕,不然就是離開,可能她從小接受的都是讓她可以強壯的思維,可能她知道這個性對象是可以接受拒絕的。可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現實,卻比較像是這樣的:

螢幕快照_2018-02-22_下午12_31_16

第二、「不要把女生變成玻璃心、不要把女生幼稚化」

上面這兩張圖裡,似乎女性都是受害的角色,這讓一些希望女性處境能夠改善的人覺得挫敗,所以呼喊「不要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妳要堅強一點,女性可以保護自己的,沒有問題的。」這樣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卻是一張網目過大的安全網,太多人只能落下。要讓女性整體的處境變好,設定一個女性自主、女性獨立這樣的目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忽略了真實的個體差距和困境,那麼目標終將成為殘忍的指控。

我記得在去年同性婚姻在台灣掀起巨大的紛亂時,一個網紅媽媽發了一篇文章「鼓勵」同志們,也讓很多同志們感受到了鼓勵,但我卻看得心驚膽顫(以下是我復述、並非原文)。這個媽媽跟一位法國白男子結婚,定居法國,養育著一個白胖的混血男孩。網紅媽媽說,很多人說法國人種族歧視亞洲人,但是我不覺得啊,因為我教育我的小孩,我們講中文很優秀,只要你不歧視自己,別人就不會歧視你,所以啊,你們同志也是,不要畏畏縮縮,不要覺得別人看不起你、別人打壓你們。要勇敢!

這看似溫馨的發言,裡面卻完全抹殺了一個沒有辦法好好長大的靈魂,是沒有力量對抗外界的壓力這個事實。妳很幸運,能夠這樣教育你的小孩,所以你的小孩不覺得被歧視,但那不代表歧視這件事情不存在,也不代表其他亞洲小孩沒有被歧視。如果妳夠幸運能夠在洪流中爬到高的地方,或是你本來就站在高處了,要做的是去拉起還在水裡掙扎的人,而不是擦乾自己,然後對著他們說,加油,像我這麼勇敢就一定可以的!

當然我不是說這個媽媽自私,或者前國務卿以及其他類似想法的人是冷血,雖然(50+50)÷2= 50,(70+32)÷2=51,(99+5)÷2=52,就算整體來說女性的處境變好了,那也有可能只是我們看見了50變成70 變成99似乎是進步了,卻沒有看見其他的個體的削弱。就像歐巴馬當了美國總統,美國的黑人還是一樣過得很慘、甚至更慘,因為「黑人都當總統了,美國已經沒有種族問題」這樣的謬論,阻擋了追求更公平待遇的努力。

第三、「你這樣才不叫被強暴」